不花钱打爆欧美?被珀莱雅看中的小众国货靠什么逆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5:26 1

摘要:而在海外市场中,欧美绝对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前有一线大牌手握资金砸渗透,后有明星自创降维打击,夹缝里求生存的国货品牌,大部分打得还是性价比的“安全牌”。作为国货彩妆品牌,怎么才能在欧美彩妆的争奇斗艳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品牌出海怎么打?今天讲一个用人群战略的方法,用社群方式经营的品牌案例——花知晓。

最近研究品牌出海,在各种品类里,我还是最喜欢研究彩妆,因为彩妆最卷。最卷的打法永远可以某种程度降维打击其它行业。

而在海外市场中,欧美绝对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前有一线大牌手握资金砸渗透,后有明星自创降维打击,夹缝里求生存的国货品牌,大部分打得还是性价比的“安全牌”。作为国货彩妆品牌,怎么才能在欧美彩妆的争奇斗艳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悄悄出圈的花知晓,是个例外中的例外——有一定价格话语权(定价比国内翻了两倍),自来水比例极高——不花一分钱就让我很喜欢的 J 姐( Jeffree Star )点赞,打雷姐(Lana Del Rey)晒图表白,自有品牌阵地粉丝互动量惊人——海外社媒坐拥近 500 万粉丝,2022 年欧美的独立站刚开 4 个月就卖出去 1000 万,日常上新复购率 40%+。

而且这个品牌主打的,竟然还是大家印象里完全不欧美的“少女风”。

左:花知晓的视觉风格 右:J姐同名品牌 Jeffree Star

在如此激烈竞争的赛道上,用小众思路反而找到了忠实粉丝的花知晓是怎么突出重围的?究竟做对了什么?

秉承着“不想听很多人事后总结成功,只想知道真实的发生和遭遇”的原则,我带着好奇,和花知晓的 CMO、海外业务一号位房宫一柳坐下来聊了聊。

说到一柳,她的经历也是一个奇葩。毕业后在晚点 LatePost 当记者,20 岁出头就完成了很多商业记者的梦想,采访最顶尖的企业家,比如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那篇《对话拼多多黄峥:他们建帝国、争地盘,我要错位竞争》在互联网圈里流传至今。记者职场生涯还在上升,她却调转方向加入小众品牌花知晓,自愿“卷”进彩妆赛道,变成了一个业务操盘手。

一柳 2021 年加入花知晓, 最初负责品牌内容和分销。2022 年年初,带 1 个人搭建独立站,一点一点推着花知晓走向了欧美市场,到现在管理 70 多个人的团队。

这次聊完之后,我发现她虽“半路出家”,但是从 0 到 1 操盘品牌出海的路径反而值得目前大多数中国的出海企业深度学习,有一些地方也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总结出了三个要点:

要提出真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回应真实的消费需求;找核心人群,不一定要花钱投放,可以靠内容的吸引力法则;小众跟规模化并不矛盾,品牌价值可以在规模化中不断外延。

希望每一个还在“卷”里找路的品牌人,能从这篇文章里,看到一点方向感。

01

做品牌第一步,提出真问题:用户买的到底是什么

这两年我一直在讲出海要学会做品牌,关键在于找到谁是你的用户,为什么价值愿意买单。不然老在性价比里卷,把利润越卷越薄。

做咨询以来,很多做出海的人就跑来问我,从 0 到 1 跑完了,从 1 到 10要做品牌,要坐稳,品牌价值到底要怎么找,找到以后怎么落地?我们有一批起始用户,冲着我们的“科技力”或者“性价比”,我怎么知道它买的是什么?

这次跟一柳聊完,我更加相信,要先提出真问题,下一步才能找到那个品牌真正为之存在的价值锚点,把价值打到人心里去。不是“怎么让消费者看见你”,而是“你到底看见了消费者什么样的内心”。

创始人有明确的价值观当然重要,可以提供一个品牌的原点。比如蕾哈娜,她就是 Fenty Beauty 的精神领袖,她的愿景 Beauty for All,强调关注“有色人种”的彩妆需求,为品牌指明了方向。

我 2019 年就认识了花知晓的创始人包子,在我眼里他一直是个方向很明确的创业者——用强烈的视觉设计来打出产品差异化。随着独角兽、泰迪熊等一系列产品爆火,那时候花知晓的品牌内核就被定义为了“少女心”。

到今天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花知晓一直都延续着这个大方向。不重样的蕾丝花边、法式浮雕,奶油马卡龙颜色,从外包装到内容物,再到各种营销物料,花知晓的每一次上新都“少女”元素拉满。

乍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这又是一个用爆品去定位品牌的思路。

跟一柳的对话让我意识到,花知晓的“少女心”其实也是有根的,是以人为本的,背后是对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深度洞察。

就像一个厉害的记者能通过提出真问题,拿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串联起新闻事件的真相,洞察商业世界里隐秘的人心。一柳认为,花知晓出海做品牌也是提出真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我经常会说,品牌做营销要围绕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解决消费者的真实问题,但真实问题到底是什么,可能是卡住很多品牌人的第一道坎。

花知晓的真问题不是问“我们今天怎么在美国做一个 campaign”,也不是“要不要去 Facebook 做投放”,而是回到用户,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扪心自问,比如“为什么会被这个品牌打动?”

她的回答让我很有共鸣,当你一件一件拆开非常精致的礼盒,把口红、眼影涂在手臂上试色,就感觉回到了小时候,重新看到了那个有着公主梦的自己。这部分的自己始终存在在身体里,只是被遗忘了很久。

在我看来,花知晓不是在表达一种特定的“少女心”风格,而是在用一种方式回应和满足消费者“我是谁”、“另一面(更柔软)的我也要被看见”的情绪需求。

作为资深美妆爱好者,我也有过这样“被看见”的时刻。印象最深是 2018年刚开始创业,第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很喜欢的彩妆品牌,当时拿着它的唇釉涂上的那一刻,就觉得自己是充满力量的,什么都不怕。

好的品牌,一定是能帮助消费者进入想象中的世界,达成向往的生活。

在此之前,必须先回到那个真问题——你是否看到了人心里的渴望,又能否提供那个打动人心的价值锚点。

02

用小内容,不花钱找人群

做品牌要先找到价值锚点,很多人都知道了,但是欧美消费者会为此买单吗?大家的情绪需求是一致的吗?

最初我也质疑过花知晓的“少女心”在欧美市场是不是真的有机会,毕竟它面对的彩妆主流消费人群,长久以来追求妆容立体感和彩妆产品的显色度,恨不得在脸上画出一整个宇宙。

但现在大家也看到了,花知晓用真实生意增长证明了品牌的价值。一柳告诉我,如今她们独立站上新复购率能达到 40%,去年海外销售额破了 1 亿。

在我看来,花知晓也是一个典型的人群品牌。不做大规模的广告、KOL 投放,用大渗透模式占领品类心智,而是从一开始就去找核心人群,正如一柳说的那样,“只要足够独特,就一定能服务一个人群”。

这个核心人群在欧美,被花知晓定义为 “Coquette”,一个源于法文的单词,意思是偏好粉色系穿搭,喜欢蝴蝶结、蕾丝和泡泡裙元素的女生。在中文语境下,我的理解是渴望在生活中,也能活得像童话主角的 Z 世代。 这个策略成功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得到了打雷姐的自来水表白。

打雷姐 Lana Del Rey 被称为 Coquette 女王,手持花知晓的镜子

跟很多人群品牌不太一样的是,花知晓在 0-1 阶段找核心人群,几乎没花一分钱,明星的点赞都是自来水。

当我问一柳为什么,她的回答我认为很值得出海的品牌人思考,“那意味着后来的每一笔增长都要花钱”。这其实指向了花知晓出海的核心策略,产品即内容,内容即增长。

这两年我一直在各种营销课题下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从之前跟赞意合作推出的内容方法论,到 2024 年的刀法全域品牌内容链。人以群分的时代,品牌在平台发布的内容,往往就已经自带人群标签。

在这么多标签里,花知晓是怎么用内容让核心人群不请自来,并且实现扩圈的呢?

跟一柳聊过之后,我觉得花知晓线上的内容策略可以拆解为三步:

第一步:找到跟用户沟通的语言

面对一个陌生的文化语境,在人群画像还不清晰的情况下,泡在社媒平台上去观察目标用户的兴趣点,Ta 们说什么吃什么看什么,尝试成为其中的一员,沉浸式参与讨论和活动,比如抢演唱会周边。

当这些兴趣点逐渐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能够真正代入用户的视角,再用大量 in-house 自制的,以“击中少女心”为标准的小内容,在平台上去跟用户沟通,引起共鸣。

悄悄透露给大家,一柳告诉我,她现在已经是个资深的 KPOP 粉丝,还学会了用表情包跟 Z 世代交流。

第二步:看见真实用户,定义人群

在不断试错中调整内容,包括放大产品差异化,吸引用户主动分享和点赞,沉淀筛选出一批真正喜欢花知晓的人群。然后总结这个核心人群的特质,从欧美文化语境中提炼出一个词来概括,即 coquette。

第三步:向用户发声,迭代扩圈

基于核心人群的洞察,用品牌 slogan 向用户发声,通过内容迭代来扩大圈层。

一开始花知晓提出的是 dreams on your vanity,你梳妆台上的梦,对应上面提到的核心人群使用场景。

现在则是 live your fairytales,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童话人生,从消费场景延伸为了向往的生活。

花知晓受邀参加洛杉矶希尔顿家族圣诞派对,为其搭建的梦幻梳妆台

发现了吗?这样拆解下来,其实花知晓的打法很趋近于我之前总结的人群品牌的关键步骤。

只不过它是利用自有账号,用大量小内容不断去平台上吸引和筛选。面对一个陌生的市场,这可能才是更为品效合一的方式,因为不熟悉的外部 KOL 不确定性较高,内部搭建私域或者 CRM 系统又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

在这三步之前,花知晓其实还走了第 0 步,就是看见一个上升的人群趋势,这也很符合人群战略的特点。

这个趋势人群成为了花知晓最早在社媒上重点关注的目标用户。一柳告诉我,她们发现 Tik Tok 上开始流行更有透明感的妆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穿粉色衣服,买粉色杯子,当时第一直觉就是花知晓进入欧美的真正机会来了。

当大环境充满不确定,对于品牌出海来说,在对的时间,采用正确的打法也显得更有价值。

03

在社群交互中,实现品牌生长

之前我说品牌营销圈有一句共识是,“不出海就出局”。

最近我发现但凡品牌出海,大家还会频繁提到另一个词:本土化。

要建面向海外用户的独立站,要进入本土市场的线下渠道,研发新品、社媒发布也要考虑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产品、渠道到营销,本土化怎么做最终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深耕,深耕,系统性深耕。

2023 年底,当花知晓大举进入欧美市场之后,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一柳还在美国找了仓库和办公室,开始搭建本地团队做内容,做社群活动。在我看来,花知晓闯美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就是盘活了自己的用户社群。

除了定期举办线下活动,花知晓在线上 Discord(诞生于美国,面向全球年轻人的公开社区)拥有 6000人左右的核心用户。

一柳告诉我,Discord 里的用户每天会交流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彩妆产品,活跃度很高,也是这些人撑起了花知晓每次上新高达 40% 的复购率。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经常说人以群分,就是受到了美国社群文化的启发。

2014、2015 年我还在美国 MK 总部做营销经理,当时很多营销的知识网站,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社群的重要性,因为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在社群里一个人很容易就能找到认同感。

在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花知晓是怎么盘活社群用户的呢?

我的总结是:做社群活动,要带着品牌独特的价值主张,而且一定要让用户感受到。

就比如花知晓曾经上新的一个产品主题叫“仲夏夜之梦”,她们就找了一个大花园布置成仙女的派对,邀请 VIP 用户过来拍照打卡,喝下午茶,一起互动玩游戏。

一柳告诉我,美国不同社群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很强,连性别标签都有 28 种,尤其 00 后用户消费之前,可能会先看看品牌的价值主张是不是跟自己相符。

所以在欧美做社群,越是凸显品牌的性格,越能让真正的用户找到归属感,跟品牌建立情感链接,从而形成品牌—用户双向滋养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往往也能在跟用户的交互中,对自身价值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就像一柳说的,因为发现用户大部分都安静、细腻、贴心,所以花知晓也不用成为一个“性格相对更燥”的欧美品牌。

带着这个信念,如今的花知晓正走在欧美市场从 1-10 的路上,我问一柳她们未来是不是会继续扩圈,这是所有品牌出海走得越远,越要去面对一个的问题,从精准到规模化。

她的回答让我很受触动,可能也是很多品牌人的心声,“随着品牌增长,肯定是要走向大众的,但是我们不想去迎合大众市场最大公约数的需求。”

我非常理解,跟别人做类似的产品,难免卷入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所以我说可以从一个人群切入,通过小场景,小内容,小渗透,通过循环复利和人群破圈,实现规模化增长。

如今,我觉得花知晓可以提供另一个方向的路径。

在社群交互中,从“少女心”延伸出 “活出自己童话人生”的品牌价值,从而吸引到更多外表可能并不“少女”,但同样追求童话那种自由与浪漫的年轻人。

不是品牌去寻找、理解新的人群,而是从人中生长出的品牌叙事,外延出新的人群。

这两种路径都是有生命力的,因为本质上都是以人为本。我始终相信,理解“人”,是会产生复利的。

04

写在最后

美妆的生意,中国品牌没有先发优势,欧美大牌长期以来渗透进大众对“美”的定义之中,这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

但无论是不跟随主流,不打性价比,靠品牌价值在欧美逆袭的花知晓,还是这两年在海外社媒平台上走红的 C-beauty (中国妆),都让我们看到了国货品牌未来在全球市场上更多的机会。

抓住机会关键不在于跑得快,用自己的节奏和打法,找到自己的叙事,才能走出一条属于品牌自身可持续的路。

花知晓是一个典型的以人群出发,靠社群效应涟漪扩散,逐步生长的人群战略品牌。

一上来不是跟随主流审美,而是从渴望被看到的 “coquette”人群切入,通过高密度、强风格化的内容沟通 + 有情感张力的社群互动,持续围绕这一群人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提供回应,形成品牌-用户之间更紧密的双向情感链接,从人的理解和反馈中,形成新的品牌表达,去影响新的圈层。

正如同我所定义的人群战略的本质是:通过企业协调一致的行动,以特定一群人为原点,持续提供个性化全案(物质+情感+精神价值),吸引和凝聚共鸣和共识,成为这群人生活方式下的偏爱,进一步驱动人群破圈,形成复利增长,生长成大众共识。

现在花知晓还在品牌核心的塑造期,种下因,待它的品牌内核扩散到大众共识之时,它的增长也会随之而来成为果。

接下来,我也期待看到有更多出海的国货品牌完成从 0 到 1、从 1 到 10 的惊险一跃。

来源:刀姐dori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