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座票,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座,关键靠找,不找你就只能站着。经常出门,这是经验之谈。
2010年7月下旬的一天。
一早,我登上了日照开往牡丹江的1450次列车,拿的是无座票。
无座票,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座,关键靠找,不找你就只能站着。经常出门,这是经验之谈。
我连走了几节车厢,发现人都满着,这趟车一直人多。既然上来了,那就随遇而安吧,能找个座更好,找不到也无所谓,出门不是在家。
当我走进又一节车厢的时候,发现空着大半个车厢,自感非常幸运,就随便找了座位坐了下来,还惬意地自言道:“后面几节车厢里的人都站着,这节车厢却空着这么多座位没人坐。”
话音一落,马上有人接话说:“这节车厢是给后面站上留的。”
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些座位是留给后面车站的,我还以为没人坐呢。既然是这样,我就先坐一会儿,有人来了再起来。”
6点半左右,车到临沂,忽喇喇上来很多乘客。
一位乘客拿着车票走到我面前,瞅瞅我的座位号,说:“这是我的座位。”
我什么话也没说,让了出来。
原先空着的座位全满了,还有不少人和我一样站着。
我见对面站着一位年长的庄户人,便没话找话说:“你上哪?”
他答:“到黑龙江。”
“到终点站牡丹江下车?”
“是啊,到牡丹江下车。”
“这么远的路你怎么也买了张站票?”
他嘿嘿一笑,反问道:“你不也买的站票?”这人倒很爽快。
我说:“我出门是临时起意,想买座票没买上,提前买就好了。”
“我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没寻思座票那么难买。”他说,家人凌晨两点就找车把他送到了临沂火车站,排了半天的队,到售票口一问没座票了,只好买了站票。
“你到黑龙江干什么?”
“孩子在黑龙江。”
他孩子在黑龙江干什么,我没细问。
闲聊中,他告诉我他姓刘,家是临沂刘店子的。我说刘店子我真不熟。他说靠汤头近。
我问他:“你多大年纪了?”
他笑道:“反正我比你大。”
我说:“你凭什么说你比我大?”
他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反问道:“你先说你多大吧?”
“我六十一了。”
“你才六十一啊,我都快七十了。”
“是真的吗?”
“这能开玩笑吗?不信我掏身份证给你看看。”
“不用了,不用了。那我得叫你老兄台。”
“随便。”
我俩这么聊着也挺好,但老这么站着也很累。我跟他商量说:“老兄台,咱俩都不年轻了,老站着也不是个事。咱们到前面车厢看看,找个地方坐下。”
他不愿找麻烦,说:“别去了,人都满着,就在这地方站着吧。”
这恐怕不行吧?我且不说,他都快七十的人了,跨越六省市的长途旅程,还能让他一直站到牡丹江不成?
见他不想动,我就说:“那好,你先在这边待着,我到前面车厢看看,如果找到座位再来叫你。”
他答应了。
我往前走过两节车厢,意外地发现这节车厢里坐着很少的几个人。我问一位乘客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告诉我,这节车厢是留给济南的,他也没买上座票。
空着这么多座位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我们不妨先过来坐着。
我找到刘老兄,动员他到前面那节车厢。
刘老兄有顾虑,说:“还是别去了,到济南叫人家撵起来多不好。”
我说:“老兄台,你也想多了。临沂到济南得有三四个小时的行程,像咱们这个年纪,能坐一站是一站,到济南再说。”
经我说服,他同意了。他的行李是个大鸡皮袋子,里面放了不少东西,挺沉的。我和他抬着,一块来到前面车厢,袋子放在行李架上,人在空座上坐了下来。
刘老兄性格开朗,很健谈。有他做伴,我的旅行很愉快。
列车中午到达济南,又上来了一大批旅客,当有人拿着座票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自觉地让出了座位。
刘老兄是个厚道人,觉得很没面子。
我劝慰说:“这有什么,出门就这样,你别当个事。老兄台你先站一会儿,我再到前面看看,不管怎么也得找个座让你坐着。”即使是萍水相逢,也是一种缘分,他年纪比我大,我希望能为他做点事情。眼下,我能做的,就是给他找个座位。我站着无所谓,让他站在我面前,我心不安。
刘老兄劝我:“你别再麻烦了,我是哪地方也不去了。”
我说:“这有什么可麻烦的?你不去我去。”
我撇下刘老兄,自个走了。这次运气不错,在前一节车厢里走不多远,就问到一位下一站下车的青年。我跟他说好,他的座位留给我。
我去叫刘老兄,告诉他我在前面找到了座位,让他过去。
他问我:“你找了几个座?”
我说:“一个座。”
刘老兄说:“一个座我就不过去了,你自己坐吧。”
“我这是专门为你找的,你不过去可不行。”因为熟悉了,我也不管他愿不愿意,采取了强硬措施,把他拽了起来,两人再次抬上鸡皮袋子走了过去。
青年见我俩过来,马上让出了座位,我谢过青年,让刘老兄坐下。
刘老兄并不领情:“这个座我说什么也不能坐。”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
“你找个座不容易,我不能坐。”
“你比我大,我都跟你叫老兄台,你凭什么不能坐?”我推他坐。
他笑着跟我较劲:“这回你就是叫我老天爷,我也不能听你的。”
“你不听也得听。你给我坐下吧。”我硬把他摁在了座位上,“你担心我没地方坐是吧?这你放心,我会找到座位的。”
安顿好刘老兄,我走到了前一节车厢,直站到德州才找到座位。我担心刘老兄又让人撵了起来,赶紧去看他。
还好,他在那边坐的好好的。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郭现义,1950年12月出生于山东莒南,祖籍甘肃庆城,1968年3月入伍,在陆军第38军112师334团1营1连服役提干,1978年1月调入石家庄步兵学校(陆军学院)任教员,1982年1月转业山东莒南工作,2010年12月退休。大专学历,出版有纪实文学《永不褪色的老红军郭凤海》,长篇小说《情系唐山——一位抗震救灾老兵日记》。
来源:鲁冰花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