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馆校协同育新人 红色基因永流传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与 高校合作助力大学生暑期实践提质升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5:04 1

摘要:今年暑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与省内外高校携手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红色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来自兰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26所高校32支暑期实践团队的300余名大学生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红色熔炉中接受锻炼

今年暑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与省内外高校携手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红色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来自兰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26所高校32支暑期实践团队的300余名大学生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红色熔炉中接受锻炼、贡献才智,开展了一场深度融合的暑期社会实践。馆校双方通过精准对接与协同合作,实现了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生动展现出“1+1>2”的聚合效应。

以馆为课堂:走出书本,让历史可触可感

纪念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鲜活载体;高校则凭借人才优势与创新动能,为红色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双方合作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将红色课堂从书本延伸至实景,使历史记忆可触可感,让革命精神可悟可传。学生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红色文化的深度体验者、主动传播者和坚定传承者。大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岗前培训,迅速转变为合格的志愿讲解员、史料整理员和新媒体创作员。他们不再是坐在教室里的听讲者,而是走进历史现场的参与者。有同学感慨:“亲手整理革命文物,面对面为观众讲述,让我真正读懂了什么是信仰。”

以校为智库:青年智慧,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

高校学子深度参与,为纪念馆带来了蓬勃朝气与创新活力。学生讲解员以青春语态生动讲述,极大提升了参观体验与传播实效;在史料整理、活动策划等实践中,同学们不仅锤炼了专业技能,更在身体力行中加深了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与认同,实现了自我教育与公共服务的双向提升。学生们发挥视听传播、数字技术、文案策划等专业特长,制作系列短视频、手绘漫画、H5互动产品,让严肃历史以轻盈方式触达Z世代。一件件“爆款”新媒体作品,不仅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更让革命精神以当代语态实现“破圈”,有效拓展了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感染力。

双向赋能:不仅是实践,更是价值传承与人才储备

馆校合作不仅构建了“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新范式,更探索出了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发展的可持续路径。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以强化和拓展,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获得了坚实平台和丰富滋养。这种“历史滋养青年、青年传播历史”的良性循环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思想淬炼和精神成长,多名优秀学子在总结会上表达了加入文博行业、传承红色基因的强烈意愿。纪念馆也借助高校的智力支持和青春活力,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与传播现代化水平,探索出红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种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新时代革命文化传承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张龙表示:“与高校合作让我们看到了红色教育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青年学子带来的新视角、新方法,让红色故事传播得更远、更深入。我们将持续深化馆校协同机制,打造更加开放、多元、高效的红色教育实践平台,热忱欢迎更多高校学子走进这座历史殿堂,在这里与革命先烈进行心灵对话,探寻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这正是纪念馆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的永恒动力所在!”

本次馆校合作的成功实践表明,唯有紧跟时代、贴近青年,红色基因才能生生不息,革命精神才能永放光芒。馆校在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数字馆建、社会宣传等方面深度对接,初步建立起“纪念馆——高校”红色教育共同体,为同类革命场馆与高校开展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参考。(石 琳)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