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鲜亮底色,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局、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重大论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鲜亮底色,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局、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重大论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是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实践的智慧结晶,形象地表达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真谛,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高水平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不断筑牢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之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凝淀着对人类文明兴衰沉浮的深邃思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华。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无论是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宗教崇拜,还是农耕文明时期“道法自然”“仁民爱物”“取用有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朴素自然观的提出,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在文明演进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古老智慧。这些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给予生态文明领域理论创新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是生发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根脉的理论果实,实现了中华优秀生态智慧从传统理念到科学思想理论的革命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与人类社会且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胎胞,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和生态辩证法。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贯通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凝淀的生态智慧,又融汇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历史地看,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河流密布、土壤肥沃且适宜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譬如,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素有“尼罗河的赠礼”之称,在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形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孕育出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发端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源起于约古宗列曲盆地的黄河流域,成为孕育古老中华文明的摇篮。除了地理局限、异族入侵等影响外,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土地荒漠化削弱了文明的延续能力也是致使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经济衰落与文明中断的重要根源。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受到资本扩张本性的支配,美、英、日等国相继发生“八大环境公害事件”,造成人和自然的物质代谢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缝”,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文明发展模式的深度省思。历史有力警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一方面要避免“要金山银山就必须放弃绿水青山”的片面化思维模式,又要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文明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出强大实践伟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产业结构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度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突出地位,聚焦“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在空气改善速度、可再生资源利用规模、森林资源增长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全球之最”,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逐步成为了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向深入,党创造性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所围绕的理论内核、所贯通的逻辑主线、所禀赋的精神实质,标定着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也是关乎党的使命宗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秉持“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优先领域,通过强有力改革举措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态诉求。数据显示,中国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1.24%,连续4年超过90%。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有力彰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博大人民情怀和强大民生改善效能。建设美丽中国,要把优美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完善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定走好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崭新路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事业。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只有精诚团结为“绿”而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囿限,不仅与各国自身发展战略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更从世界维度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选择。近年来,我国先后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多边国际合作。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宣言,为全球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自身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思想借鉴,赢得国际社会的强烈认同和普遍赞誉。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生态污染、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一些西方国家漠视全球环境责任,刻意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肆意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围绕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不足,全球减排框架的约束力及其绿色共识不断削弱。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同时,要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际传播格局,构建生态文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坚定走绿色发展的和合共赢之路。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