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整版重磅刊发文章《广东省中医院:全力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文章从建设创新型、研究型、引领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典范,发挥榕树效应 共画“同心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做法。
导语
2025年3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整版重磅刊发文章《广东省中医院:全力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文章从建设创新型、研究型、引领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典范,发挥榕树效应 共画“同心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做法。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前身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26年创建的赠医处(临床教学门诊部),是我国近代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医医院。
国家医学中心,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2024年,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医院以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统领,全面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致力把国家医学中心打造成为中医药临床医学高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转化高地和粤港澳中医药传承创新主阵地,努力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2024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时,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首席科学家刘良介绍粤澳共建中医药高端科技支撑平台的情况,对该院参与主建的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实验室)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做法表示肯定。
建设创新型、研究型、引领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典范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医院党委始终保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自信、耐力和定力,朝着创新型、研究型、引领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典范建设的目标不懈奋斗,医院入选全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首批重点建设单位,获批建设国家疫病防治基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
医院现有6个院区、4个门诊部,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单位,正在建设贵州、海南、珠海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放床位3209张,拥有33.4亿元的现代化医疗科研设备,员工7697名,其中,院士1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人、岐黄学者5人、青年岐黄学者3人、省级名中医38人。
医院连续11年蝉联全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榜首,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多年稳居全国中医医院首位,连续6年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第一,连续3年入选研究型医院,在2023年度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名中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第一。拥有6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55个省级重点专科,是广东省唯一一家进入二期建设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获批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
一体两翼 引领发展
医院深入贯彻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凝练总结独具特色的“一体两翼”党建文化,强调党建文化决定班子文化,班子文化决定干部文化,干部文化决定医院整体文化。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六大战略”,即党建引领战略、传承创新战略、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战略、质量提升战略、人才强院战略、文化铸魂战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包括革命烈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等。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医院还获评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荣誉称号。在建党百年之际,医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中西融合 完美医学
医院始终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医学”的愿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医院以多学科诊疗模式促进专科集群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综合诊疗服务。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有3个专科疾病(银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克罗恩病)入选新一批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同时,2个专科疾病(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慢性肾衰竭)入选强化建设项目。
在全国范围内,医院率先成立“治未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逐步形成了“未病、欲病、慢病”三个层次的覆盖生命全周期中医健康管理体系;率先成立“中医经典病房”,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牵头制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
国医大师林毅,全国名中医刘茂才、张忠德等名医大家,共成立123个名医工作室;岭南皮肤病、岭南骨伤、甄氏杂病等流派纷呈竞秀,百花齐放。
医院连续举办16届“杏林寻宝”活动,累计梳理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561项,引进60项特色疗法,成为中医药特色疗法与技术的“活的博物馆”和“集散地”。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传统疗法中心,上百项中医传统疗法各显其效。
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等携手共建中西医融合示范联合病房,致力打造全国中西医协同示范中心。
2024年12月1日,广东省中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名医摇篮 人才高地
医院致力于打造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精英汇聚的高地。实施继续教育、朝阳拔尖人才、青苗人才、主任导师制等系列人才培育机制,累计培育国家级人才9人、省级人才40人,147人成长为专科主任。医院创新传统师承模式,2001年起率先聘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来院带徒,首创“跨地区拜师”以及“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的师承模式。目前,来院带徒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有194位,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长江学者、岐黄学者、省名中医等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院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理念,致力于培养高出一格的中医药人才。现有中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医学4个本科专业,并拥有相应学科的硕、博士学位授予点,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中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两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院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忠德带领的“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国维班”“岭南班”教改班,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和地域特色中医人才;实施书院制,创新“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配备人生导师、流派导师、科研导师,全方位指导学生。依托医院名医工作室、流派工作室,以及省级以上名中医等资源开展学生师承教育,成效卓著,全国同类院校多次来院交流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科技创新 领创未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医药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医院2023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第二完成单位),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累计获得各类省部级成果奖励60项。牵头承担2030“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课题1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获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件11项,中药新药发明专利授权19项,PCT国际专利9项;转化中药新药20项,转让金额超2亿元。
深化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机制,激活创新活力和潜力。医院在中医行业内率先建立科研创新团队PI制,通过“双向选择、任务导向”组建团队,形成“成果导向、目标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以科技量值为主的科研评价模式,设立创新杯奖励制度,从“论文数、课题数、成果奖励为主”转向“成果产出、同行认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主”的评价体系;改革科学研究专项组织模式与管理,由医院设立科研基金,围绕医院重点发展方向,组织项目面向全院申报,建立项目建议征集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科研立项改革从被动应标到主动参与,以重点项目培育大成果,力争突破临床瓶颈与关键科学问题和鼓励原始创新,以青年项目支持自由探索。
打造中医领域完备的实验室体系。2008年12月,全国共16家单位获批建设第一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医院是广东省首家入选单位,建设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通过验收、进入2期建设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20年,“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2021年,医院作为主要建设单位推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是我国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4月,医院以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正式获批进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2023年,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打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中医药临床应用基础研究高端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正式揭牌,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牵头,珠海市共建,该院为主要参建单位。医院先后获批建设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即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中医证候临床研究及中医药防治难治性慢病重点实验室。
2023年12月28日,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揭牌。
建设贯穿中医药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技术平台。围绕临床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和总结等关键环节,建成临床研究中心、中医传承研究平台、伦理审查平台等技术平台,形成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规范,使研究成果为国际所认可。建设全国中医行业第一家生物资源中心、第一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通过与国内外高层次研究机构合作,引入多组学技术、类器官、免疫学等前沿技术,初步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基础研究平台,为深入阐释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探索中医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创造条件。以临床应用与产业转化为导向,促进临床基础好、循证证据充分的方药及方案转化为中药新药、标准或规范方案。
致力于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作为国家科技部认定的中医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打造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国际品牌;与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评奖机构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在欧洲建立“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推动中药新药研发等。
文化铸魂 医道弘扬
医院深入构建并践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病人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推行优质服务、感动服务,广受赞誉。医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弘扬“感恩文化”“务实的工作作风”等,提升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医院推行“倒三角”干部文化,即患者在上,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中层干部居中,领导在下,为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医院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改善服务措施,拥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1个。全国首建智慧药房,药品配送到家,全方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厚重的医院文化孕育了一支有灵魂、有担当的中医铁军。2003年,叶欣烈士在抗击“非典”战场上发出的“这里危险,让我来”,成为白衣战士的时代强音,感动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广东省中医院人坚决听党指挥,无惧生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为国家乃至世界抗疫提供了有力的“广东经验”和“广东方案”。医院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医院致力于通过中医药文化传播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以及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被健康报社评为“最具传播力单位”。“岐黄护苗 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示范品牌项目。医院成立管理研究所、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创办医院《管理研究》专刊,致力于将医院打造成为管理高地和文化高地。《中国中医药报》社广东记者站在医院正式挂牌,院报合作共同开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探索”入选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就展示范案例。医院依托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基地、全国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一带一路’中医药联盟”等平台,为中医药走上国际舞台探索广东路径。
医院党委积极响应国家及广东医疗援助工作,自2005年以来,先后派出援疆干部30人次、援藏干部17人次。承建第九批援加纳中国(广东)医疗队,出色完成医疗援助任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纳共和国大使馆授予奖状和“优秀领事协助志愿者单位”称号,被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获“2020年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发挥榕树效应 共画“同心圆”
为践行“大中医行业观”,落实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国家战略,医院先后与240家医院建立了协作医院关系,成立33个医疗联盟,建立152个名医工作室,辐射省内以及广西、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等17个省、4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聚焦“老龄化社会”,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聚焦“百千万工程”,推进“清远方案”“鹤山方案”,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200余名,推广医疗技术57项,逐步构建覆盖“省市县镇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康”体系,实现县镇村服务能力“三提升”;聚焦“县域能力提升”,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聚焦“中西医融合”,打造中西医结合示范高地。
2024年12月27日,广东省中医院召开协作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
与林芝市藏医院合作开展“中医进雪域,藏医进南粤”项目,在林芝开展覆盖市县镇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在医院建立“林芝市藏医院藏医工作室”。“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被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评为优秀。首次举办协作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发起专科联盟倡议,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独具特色的医疗协作体系广受好评。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
医院与香港、澳门多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期间,医院积极行动,派出专家团队奔赴香港,全力推动香港中医深度参与中西医协同治疗工作。
2022年,医院与香港医管局紧密合作,启动香港中医访问学者计划。2024年,启动大湾区进阶中医临床培训计划,接收香港中医师来院培训;与香港中医医院签约,共建香港中医院。医院还与澳门镜湖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澳门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并成功举办“粤澳联合培养护理骨干项目”。完成8批次院内制剂跨境调剂至澳门镜湖医院,成功获批成为广东省“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 陆金国 陈佳佳 豆晓莹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