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男子送外卖感染艾滋病,医生找原因,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6:31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0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他是一名普通的外卖员。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靠双腿和汗水赚取生活。体检那天,他原本只是为了更新健康证,却意外被告知:HIV抗体阳性

他一时语塞,医生也一头雾水。生活简单,作息规律,从不吸毒,也没有输血史。可在反复沟通中,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他坦言,曾在一次聚会后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当时没多想,觉得不会有事。”

这句话,如今成了他最懊悔的念头。

许多人对艾滋病仍存在误解,总以为那是“特殊人群”的疾病。实际上,医学已经明确指出:性传播是当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占比超过95%,其中异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

也就是说,普通人如果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同样存在感染风险

他并不是“高危人群”,但那一次,他选择了不戴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是当下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

感染HIV后,前2~4周进入所谓的“急性期”,病毒在体内迅速复制,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达到高峰。这个阶段非常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但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是短暂发热、乏力、咽喉痛,很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忽视。

他也是如此,感染后毫无察觉,直到常规体检中发现CD4细胞数量明显下降,才引起医生警觉。

这就是艾滋病最隐蔽的部分:你感觉不到,它却正在悄悄破坏免疫系统。

很多人听到“HIV”,第一反应是羞耻和恐惧,甚至有人将其与道德挂钩。但从医学角度看,艾滋病只是由HIV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不是报应,也不是惩罚,更不是“脏病”。

病毒没有道德判断,也不挑选人群。只要有传播途径,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

医生表示,近年来感染者中,年轻人比例持续上升,尤其是18~35岁人群。其中不少人自认为“干净”,对伴侣“看着挺健康”,便放松了警惕。

目前,HIV感染尚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ART),可以将病毒压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大大延缓病程,甚至实现“带毒生存”。

只要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感染者的寿命与常人相差无几,也不会传染给他人。

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很多人因为讳疾忌医,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等到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才就医,治疗难度和费用都会大幅上升。

他回忆起那次行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当时真没多想。”

“没多想”三个字,是无数感染者的共同遗憾。

每一次无保护性行为,都是一次抛硬币。你可能没事,但也可能从此改变人生轨迹。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侥幸心理和信息匮乏。

不少人凭“印象”来判断是否安全:

“对方看起来健康,应该没问题。”

“就这一次,应该不会那么倒霉。”

“我身体没不舒服,应该没感染。”

可事实是,HIV在感染初期并无特异症状,外表健康的人也可能携带病毒。真正的安全,是始终使用安全套,定期做检测。

国家疾控部门早已发布明确建议:有过无保护性行为的人,应在3周、3个月、6个月分别检测一次HIV抗体。

目前各地疾控中心、医院,甚至部分高校、社区,均提供匿名、免费的HIV检测服务,主动检测,不仅是负责,更是自我保护。

艾滋病的传播不再遥远,它可能就藏在一次“没多想”的决定中。但它也不是绝望的代名词,发现得早,治疗得当,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生活。

防艾三步走:知风险、防传播、早检测。

不要羞于谈论,不要畏惧检测,更不要自以为“不会轮到我”。病毒不会挑人,只有科学防控,才能真正保护自己和他人。

参考资料: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核心信息手册》.2023年

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艾滋病防控知识问答》.2022年9月

来源:中医科普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