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发出的首要信号,往往在皮肤上?皮肤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4:5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2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2019年,王强(化名)在一次体检中被告知HIV抗体呈阳性。他一时无法接受,“我根本没有任何不适,怎么可能得了艾滋病?”但当医生翻看他的病史记录时,发现他在两个月前曾就诊皮肤科,主诉“脸上长了奇怪的疹子,反反复复不见好”。那时,他没想到这竟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艾滋病最早可能“暴露”的地方。很多人以为只有发热、盗汗、淋巴肿大才是“艾滋病的标志”,但实际上,在病毒刚刚侵入人体的早期阶段,皮肤上的变化就可能悄然出现。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它的破坏重点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当免疫力下降时,皮肤这个“第一道防线”最先受到影响。

据《中华皮肤科杂志》数据显示,超过90%的HIV感染者在感染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皮肤病变,其中不少发生在感染初期。

这些皮肤变化并不“典型”,但有一些特征值得警惕:

反复性皮疹:尤其是面部、胸背部突然出现红斑、丘疹,形态不一,伴有瘙痒或灼热感。

带状疱疹:本是老年人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但若年轻人反复感染,甚至一次出现多条神经分布带,需提高警惕。

脂溢性皮炎样皮疹:呈油腻性红斑、鳞屑,分布于鼻翼、眉间、头皮等部位,难以控制。

口腔白斑或鹅口疮:白色斑块不易擦除、易反复,可能与念珠菌感染有关,是免疫力下降的信号。

这些皮肤异常虽然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疾病中,但如果反复难愈、常规治疗无效,又伴有乏力、低热等症状,应尽早就医检查

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优先攻击的是免疫系统。正常人依靠免疫细胞清除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而当免疫防线被削弱,皮肤这个裸露在外的器官就成了“重灾区”。

科研数据显示,初期感染HIV的患者在数周内可能会经历一个“急性HIV感染期”,此时病毒复制迅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反应过来,身体可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肌肉酸痛,以及皮疹

这种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不易被察觉,也容易被误诊为过敏或普通病毒感染。这种情况通常持续几天到两周,之后进入所谓的“潜伏期”。

但潜伏期并不代表病毒停止活动。相反,它在体内悄悄破坏免疫系统,为后期的各种皮肤感染、真菌病变提供“温床”。

很多感染者在皮肤科首诊时,医生并不能立即判断其为HIV感染者。但临床上有一些“红灯”信号,值得皮肤科医生与患者共同警觉。

例如:

多部位带状疱疹:研究发现,HIV感染者出现带状疱疹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病情更重、恢复慢。

寻常病毒疣数量多、反复发作:这可能是免疫系统无法清除*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表现。

毛状白斑:常见于舌侧,呈白色条纹状,是艾滋病相关性疾病之一。

此外,HIV感染者更易合并真菌感染,如鹅口疮体癣股癣,甚至罕见的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也可能首先出现在皮肤上。因此,皮肤上的这些“非典型”表现,往往是身体在用另一种方式呼救。

不少患者在病情早期因皮肤问题反复就诊,常常被诊断为“湿疹”“皮肤过敏”“脂溢性皮炎”等。即便接受常规治疗,也难以痊愈。这是因为根本问题在于免疫力下降。如果不对症处理,只是“头痛医头”,很可能延误病情。

医院感染中心的专家指出,如果皮肤病变具有以下特征,建议及早进行艾滋病筛查:

年轻人反复出现严重皮肤病,治疗乏效;

同时伴有体重下降、盗汗、反复低热等症状;

有高危行为史(如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共用针具等);

接触史不明,但免疫指标异常。

目前,国家已将艾滋病检测纳入常规体检推荐项目,且HIV筛查已在多地实现免费、匿名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显著延缓病情进展。

据《2021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在治疗一年后,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不仅自身健康状况维持良好,还大幅降低传播风险。

更重要的是,艾滋病并非“绝症”。现代医学已经可以将其控制为“慢性病”,关键就在于是否及时识别症状、及时干预。所以,当皮肤出现异常时,不要羞于就医,也不要害怕筛查。身体给的“提示”,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

参考资料:

《中华皮肤科杂志》. HIV感染相关皮肤病临床特征研究. 2022年第8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1)》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临床指南(2023年修订版)

《中国实用内科学》. 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