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投资飞行汽车:无外露螺旋桨,续航170公里价值200万人民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4:41 2

摘要:飞行汽车的消息这两天冲上热搜,传说马斯克投资的项目在机场试运营,外形科幻,没有外露螺旋桨,宣传称能飞170公里,一辆价格200多万人民币。听起来像科幻电影走进现实,更像一场昂贵的实验。

飞行汽车的消息这两天冲上热搜,传说马斯克投资的项目在机场试运营,外形科幻,没有外露螺旋桨,宣传称能飞170公里,一辆价格200多万人民币。听起来像科幻电影走进现实,更像一场昂贵的实验。

飞行汽车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就出现在科幻电影和漫画里。观众看到银幕上的悬浮车,觉得遥不可及。如今各国企业真把它搬上实验场,舆论才意识到这件事已经离现实很近。

美国的初创企业Alef Aeronautics在2023年宣布,它的Model A飞行汽车拿到FAA颁发的特殊适航证,可以进行有限测试。外界立刻注意到它的特点:封闭式车体,没有外露螺旋桨,外观更像一辆科幻跑车。这一点和传统直升机式飞行器不同,看上去更像未来。

参数更是吸睛。厂商宣称续航能达到170公里,售价大约3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200多万元。这种价格,已经接近顶级豪华车区间。普通人看着咋舌,富豪们却把它当作新玩具。

中国的企业也没落下。小鹏汇天在2022年就在迪拜展示了旅航者X2,外形像一架大号无人机。测试飞行引起国际关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飞行汽车都在从概念走向实验。

马斯克的名字出现在讨论中。外媒多次把Alef与马斯克的投资联系在一起,说这家公司背后有马斯克相关资金。真实情况还需要官方披露,但一旦和马斯克挂钩,传播效果就立刻翻倍。

飞行汽车的概念不再停留在纸面。机场跑道上的试运营视频流出,哪怕只是封闭测试,也足以点燃公众的好奇心。电影里的幻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虽然距离真正普及还有不小的差距。

普通人调侃说,“200万买一辆飞行汽车,飞170公里就得找充电桩,比开豪车还挑环境。”这种吐槽让新闻变得更接地气。未来交通革命能不能成真,不在段子里,而在接下来的政策和技术里。

所谓“机场试运营”,其实更多是彩排性质。飞行汽车还没到商业化的阶段,厂商在机场跑道做演示,就是为了向投资人和监管机构证明:机器能飞、能落,安全可控。

FAA的特殊适航证说明了一点,车辆可以有限测试,但不能随意载客。换句话说,现在的试运营更像展示,而不是航班。观众看到短视频里的画面,以为是商业首飞,实际上只是技术验证。

对企业来说,这一步非常关键。能不能拿到适航证,能不能让机场管理部门点头,直接决定了项目能不能继续拿到融资。对马斯克投资的传闻也正是因此被放大,资本的热度往往追逐这种概念。

机场跑道的场景自带话题。飞行汽车在地面滑行,然后慢慢起飞,像鸟一样腾空。围观的人群举起手机拍照,视频一传到社交媒体,传播速度比飞行汽车还快。彩排式的试飞,已经达到了炒热舆论的效果。

公众的反应分成两类。一类是兴奋派,说这就是未来交通的革命;另一类是怀疑派,认为这是企业的噱头。200多万元的价格,170公里的续航,让人觉得更像“有钱人的玩具”,而不是大众交通工具。

技术上的挑战确实很多。电池能量密度、飞行安全、噪音、空域管理,每一项都决定了飞行汽车能不能真正飞进城市。机场跑道上的演示只解决了起飞和降落的问题,还远远不够。

彩排式的试运营并不是失败,而是过程的一部分。观众当成正片看,企业则当成融资秀。飞行汽车要走的路还很长,机场跑道上的第一步,只是让人看见了可能性。

飞行汽车的标价让人直呼“高攀不起”。30万美元,折合200多万元人民币,已经相当于顶级豪车。买得起的人群,往往追求的不是代步,而是身份象征。就像当年苹果手机刚上市时,价格高得离谱,结果依旧排队抢购。

买飞行汽车的逻辑也类似。首批用户不是图实用,而是图“第一个吃螃蟹”的标签。开在路上不稀奇,飞在天上才够炫。机场试飞视频一出,豪车车主就有了新话题:油门踩不到极限,但方向盘能带你飞上天。

体验感受却像早期智能机。功能有,但不完善。续航170公里,意味着从北京飞到天津差不多就得落地找电源。空域管理也不是随便就能飞,一旦进入城市上空,就涉及复杂的交通协调。这些问题短期内没法解决。

对比电动车的发展路径很有意思。十年前,电动车续航不足、充电不便,被人嘲笑“不如加油车”。如今电动车遍地跑。飞行汽车或许会走相同路线,先是高价玩具,慢慢往大众交通过渡。

媒体的解读五花八门。有的称这是“空中特斯拉”,有的提醒“别忽悠消费者”。马斯克的名字本身就是传播利器,一旦和飞行汽车捆绑,就自带热搜体质。厂商懂得利用这点,让产品的热度远超技术本身。

真正的挑战在于安全。飞行汽车一旦出现事故,后果比地面交通严重得多。监管机构对它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汽车。机场试运营就是为了证明,至少在管控环境里,它是安全的。是否能通过公众考验,还得看未来几年。

对普通人来说,飞行汽车距离生活还很远。200多万的售价,不是人人能掏得起。续航170公里,也解决不了日常需求。它更像一个“实验室里的明星”,先让人眼前一亮,再等技术和法规追赶上来。

飞行汽车的未来,被形容成“城市空中出租车”。设想很美好:下班堵车时,打开APP,一辆飞行汽车从楼顶接走你,几分钟后就到家。这种畅想让人兴奋,但离真正落地还差很多环节。

法规是最大障碍。城市空域如何划分,谁来负责交通管控,事故发生如何追责,这些问题一项都不能少。电动车当初也经历过监管磨合,飞行汽车面对的难度更大。没有明确规则,企业就只能在机场里玩彩排。

公众接受度同样关键。邻居楼顶停一辆飞行汽车,你是觉得炫酷,还是担心掉下来?噪音大不大,飞行安全够不够,这些问题都影响舆论。没有信任,市场也很难真正启动。

中方也在积极探索。小鹏汇天、亿航智能都在研发飞行器,参与国际展示,获得了一些适航认证。中国民航局已经启动相关试点,为未来商业化打基础。飞行汽车的未来不是一国独唱,而是全球合唱。

马斯克的投资传闻,让飞行汽车多了一层戏剧感。公众觉得,既然马斯克能把火箭送上天,飞行汽车也许真能成。哪怕投资关系还需确认,这种心理预期本身就让项目受益。

未来几年,飞行汽车还会不断出现在新闻里。每一次试飞都是一场彩排,每一次视频都是一次观众的集体尖叫。真正的正片还没开始,但热闹已经足够。

这就是飞行汽车的现实:一边是昂贵的实验,一边是公众的狂欢。机场跑道上的短暂起飞,已经足够让人憧憬。就算现在买不起,用不上,大家也愿意看它飞一飞。未来的交通革命,也许就从这些彩排里走出来。

来源:历来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