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吸烟喝酒和吃糖”,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丨人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4:41 2

摘要:9月1日,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赵京强接受新黄河采访,解读这两条鲁迅热点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在他看来,人们对鲁迅生活细节的了解,既是对鲁迅形象的祛魅过程,也是与鲁迅的一种“亲近”方式。

前几日,鲁迅同款毛背心和鲁迅吸烟墙画在社交网络备受关注,某种意义上,这也说明鲁迅的生活细节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9月1日,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赵京强接受新黄河采访,解读这两条鲁迅热点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在他看来,人们对鲁迅生活细节的了解,既是对鲁迅形象的祛魅过程,也是与鲁迅的一种“亲近”方式。

赵京强认为,今天人们对鲁迅的喜爱恰恰说明文学与人的关系,“有网友说,穿上‘大先生的毛背心之后似乎写稿更快了’,这无疑是一种自我解嘲和调侃,然而当你这样表达的时候,已经在无形中拉近了自己跟鲁迅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拉近无疑是有现实条件的——如果跟过去一样,‘写稿’仅仅是极少数的专业作家的事情,它就很难发生,只有社会发展到当大多数人都有写稿能力、写稿经验、写稿需要的时候它才会不断地发生。”

“亲近”鲁迅

新黄河:您之前关注过鲁迅的毛背心这一文创产品吗?鲁迅的毛背心有什么故事吗?鲁迅在写作之外的衣食住行方面,您觉得比较有趣的内容是什么?

赵京强:我注意到作为文创产品的那件紫色的鲁迅同款“大先生的毛背心”。以前不太清楚它的故事,但确实在鲁迅的相关照片中多次见到过它。背心是许广平1926年织就,如今即将满100周年,此时推出纪念活动,可谓恰逢其时。

鲁迅 图片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近年来愈发引起人们的兴趣。上海鲁迅纪念馆在2019年推出了《鲁迅与左翼美术运动》《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鲁迅观影资料简编》三本书,汇总了一大批相关资料。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鲁迅在写作之外的日常生活,例如他对美术的兴趣已为人熟知;鲁迅对看电影的喜爱也超越常人,仅在上海十年间就至少看了150场电影;鲁迅对零食的情有独钟也很有趣——根据沈兼士的说法:“先生的嗜好有三种:就是吸烟喝酒和吃糖”,这让人联想到人们评价相声演员于谦酷爱“吸烟喝酒烫头”,可谓异曲同工。在当今时代,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在于,它既是大众对鲁迅形象的祛魅过程,也是与鲁迅的一种“亲近”方式。

新黄河:在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研究中,关于鲁迅,有什么颠覆您之前印象的事情吗?很多人认为鲁迅是一个严肃的人,您觉得我们容易对鲁迅产生哪些刻板印象?在您眼里,鲁迅最生动的地方是什么?

赵京强:长期以来,鲁迅在大众眼中多是表情严肃、态度严厉、措辞犀利的一种形象。需要指出的是,这其实是很多“人生导师”的一种公共特质,符合中国文化特质中的“长者风范”,并不能将其简单看作缺点。因此,我们也就没必要刻意去颠覆这种认知,解构既有形象,因为只有人物本来的样子才是最生动的。

然而,鲁迅本来究竟是什么样子,这种认知的建构或曰还原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动态图像生成工具邀请古圣先贤来到当今时代,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可以通过“大先生的毛背心”这样的创意活动,让今人在一定程度上返回历史现场,深入体验其生活的具体细节。

电影《黄金时代》中的鲁迅剧照

人人都有的想象自由和表达欲求

新黄河:大家在学校里学习鲁迅的课文,离开校园后又去追逐像毛背心这样的鲁迅相关文创,或者去鲁迅故里在他的吸烟景墙下打卡,甚至在社交网络上无意中参与了“鲁迅语录”的传播,谈起鲁迅的时候总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您如何看待今天网友对鲁迅的这种喜爱?

赵京强:鲁迅的确很特殊,他因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语言、巨大的文学成就、多维的人格魅力而镀上了层层光环,这种光环其实很大程度地推远了鲁迅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让人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敬畏、仰视、崇拜心理。事实上,文学不一定需要作家,但人人都需要文学,文学在没有作家之前早就存在,未来职业作家也未必不可或缺。但确定无疑的是,作为人的想象的语言表达,文学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人人都需要文学本身已经激活了文学持久的生命力。

有网友说,穿上“大先生的毛背心之后似乎写稿更快了”,这无疑是一种自我解嘲和调侃,然而当你这样表达的时候,已经在无形中拉近了自己跟鲁迅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拉近无疑是有现实条件的——如果跟过去一样,“写稿”仅仅是极少数的专业作家的事情,它就很难发生,只有社会发展到当大多数人都有写稿能力、写稿经验、写稿需要的时候它才会不断地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关注鲁迅写作以外的活动不但不会疏远鲁迅,而且恰恰成为人们理解鲁迅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样,人们关注作家创作以外的日常生活,也恰是人们开始真正地、普遍地接受文学的鲜明表现。当下虽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写作可能取代专业作家个性化写作这一点充满焦虑和争议,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学不是掌握在少数文化精英手中的文字技巧,而是对应着人人都有的想象自由和表达欲求。当人们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和便捷的信息源泉越发认识到鲁迅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时候,人们已经真正地走近了鲁迅,这是时代的重大进步。鲁迅其“凡人”与“真人”的面相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内才能逐渐清晰起来。

有学者曾向我讲述一则鲁迅写信的趣闻,说有日本籍鲁迅研究者,曾认为鲁迅给不同通信对象写信的时候,信纸颜色的选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甚至可以就此来判定鲁迅跟通信者之间的远近亲疏。结果后来发现,顽皮的周海婴(鲁迅之子)经常干扰鲁迅写信,以至于要选用他满意的颜色的信纸方才作罢。可见,严肃的文学研究与人们所熟悉的“老父亲带娃日常”之间并无严格区分。鲁迅形象的可爱、可亲就是在这样的细节之中才能不断确立起来。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剧照

鲁迅择善而固执的抉择能力

新黄河:如果请您向大家介绍鲁迅,您会如何介绍?如果请您推荐一篇鲁迅的文章,您会推荐哪一篇,为什么?

赵京强:如上所述,鲁迅无疑是中国百年文学最伟大的作家,在与历史、时代的多维互动关系中,鲁迅语言独特、思想深邃、技艺高超,影响巨大,光芒刺眼……但与此同时,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跟很多人一样曾是苦闷的儿子,是痛苦的兄长,是严厉而温情的父亲,是甜食和电影爱好者。

然而,某些方面的凡俗愈益凸显其他方面的高大,鲁迅真正的成功,除了文学成就之外,我觉得必须提及其不逐时流的处世哲学和择善而固执的抉择能力,尤其是后者。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中的道理在当今时代越发显现出来。人类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的指数级膨胀与人的寿命、精力和可用时间难以有效延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且不可调和。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可做的事越来越多,可去的地方越来越远,诱惑和抢夺人的注意力的事物越来越新鲜,然而每天24小时不会变,可用精力总量不会变,人生百年不会变——由此,选择能力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要做什么,先做哪一件,怎么做,都面临选择。

在这一方面,鲁迅择善而固执的一生给了大家很好的启示。他安静的时候可以闷着头连续几年抄古碑,几乎与世隔绝,而一旦决定行动起来,又可以迅速站立潮头,引领一个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我中学的教导主任曾给我们灌输一种信念,叫作“欲大取必大舍,大舍则大取,小舍则小取,不舍则无取”,意思就是要有选择,不能什么都要,什么都想要就容易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你看,鲁迅是“弃医从文”,他不是做好医生的同时兼顾一下文学,而是搞了文学就不再从医了;同理,“铁屋子”呐喊之后,他开始搞新文学创作,也就不再抄古碑了。就此而言,明取舍之道,正是成功之道的本义。所以,“选择”真的很重要,祝愿大家都能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综合规划自己的人生——行其所擅,求其所爱,择善而固执,择路而致远。

如果还有更高要求,那么我想就是在选择“择善而固执”的同时还要保持广阔的视野,锻炼从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今天,我们的学科划分太过精细,已经带来事关“专家”的种种质疑和问题,而鲁迅的长处正在于他能凭借丰赡的学识打破这种壁垒,他早期的文论总是从生物角度认识人类,从人类历史角度思考社会,从文化视角看待文学,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要我推荐鲁迅的一篇文章,我想,首先应该是《文化偏至论》。这是鲁迅的早期文论,是一部未完之作,对一般读者或许有些艰涩难懂,但也只有难啃的骨头才有咂摸不尽的味道——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这篇文章,但应该没有人敢说已经看透了它,它值得大家静心细品。

来源:热点情报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