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伍8年,转业报到让我在家等消息,第五天领导点名上门来接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22:08 1

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那不是县交通局的车吗?"村口的几个闲人交头接耳。我抬头望去,一辆黑色桑塔纳正朝我家驶来。

转业回来的第五天,我还在院子里摆弄着那堆破铜烂铁,满手油污。

村里人的窃窃私语传进耳朵:"这是来找林家小子的?不可能吧..."我放下扳手,擦了擦手,心里忐忑不安。

01

1988年春天,我,林峰,刚满十八岁,还带着几分青涩,和四百多名新兵一起,踏上了开往南方的列车。

那是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妈妈红着眼睛帮我整理着行装,爸爸站在一旁,不停地抽着烟,眼神飘忽。

作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从小我就对机械,尤其是汽车有着异常的热爱。儿时,我总喜欢蹲在修车铺旁,看师傅们如何把一辆"病入膏肓"的汽车修得焕然一新。

"峰啊,爸只盼着你在部队好好锻炼,学点真本事回来。"临行前,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火车上,我和几个同乡的新兵挤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军旅生活。四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站在营区门口,望着那威严的哨兵,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天五点起床,六点出操,紧接着是紧张的训练,直到晚上十点熄灯。刚开始的日子简直是煎熬,但渐渐地,我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生活。队列训练、军体拳、投弹、射击,每一项都让我这个城里娃吃尽了苦头。

终于,新兵连的日子结束了。分配那天,我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自己的去向。

"林峰!"

听到自己的名字,我立刻站得笔直。

"汽车连!"

我心头一喜,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分配。小时候蹲在修车铺看师傅修车的场景浮现在眼前,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汽车连的生活与新兵连截然不同。这里的每一天都围绕着各种车辆的维护和保养展开。初到汽车连的第一周,我就闹出了笑话。

那天,连长要检查车辆维护情况,每个班都精心准备着。作为新兵,我被分配去检查一辆卡车的制动系统。理论上,我知道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但实际操作却是第一次。

"林峰,制动系统检查得怎么样了?"连长走到我面前问道。

"报告连长,制动系统正常!"我挺胸抬头,自信满满地回答。

"那你告诉我,刹车片的磨损情况如何?"

我一时语塞,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你实际检查了吗?"连长的语气变得严厉。

"报...报告连长,我..."我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去,现在就把制动系统拆开,看看刹车片的实际情况!"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拆开了制动系统,却发现刹车片已经磨损严重,远超标准范围。连长当场就批评了我,我站在车旁,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次的教训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那天起,我下定决心要真正掌握汽车维修技术。

02

汽车连的维修班长叫王建军,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王班长"。王班长是个身材魁梧的东北汉子,说话粗犷,但心细如发。他在部队已经服役了八年,是公认的维修专家。

那次检查后,王班长把我叫到了维修车间。

"小林,知道为啥让你来汽车连吗?"王班长点了一支烟,递给我一根,我连忙摇头拒绝。

"听说你入伍前就对汽车感兴趣?"

"是的,班长。从小我就喜欢看人修车。"我如实回答。

"光看有屁用!得自己动手!"王班长吐出一口烟圈,"从明天开始,每天训练结束后,你到维修车间来,我教你怎么真正修车!"

就这样,我的"加餐训练"开始了。白天完成常规训练后,晚上我就跟着王班长学习汽车维修技术。

起初,王班长让我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认识工具、了解各种零部件、学习看维修手册。每天晚上,我都要在昏暗的车灯下,一遍又一遍地拆装发动机的某个部件,直到双手发麻。

第一次参加连队组织的维修考核,我的成绩依然不理想,排在新兵的最后一名。王班长却没有批评我,而是带我去了食堂。

"小林,知道你为啥考不好吗?"他一边吃饭一边问我。

"可能是我学得不够扎实。"我低着头回答。

"错!"王班长放下筷子,"你太急于求成了!修车这活儿,得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班长改变了教学方法。他让我专注于一个系统,比如制动系统,彻底掌握后再学习下一个。每天晚上,我都要在维修车间里待到熄灯前,有时甚至悄悄地溜出宿舍,借着月光继续练习。

半个月后,连队又组织了一次维修考核。这次,我的表现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在拆装发动机的环节中,我用时最短,且每个部件的位置都安装得分毫不差。

"不错嘛,小林!"连长拍着我的肩膀,满意地点头。

王班长也咧嘴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笑得这么开心。

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我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大部分车辆故障。无论是发动机异响还是传动系统故障,我都能迅速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

我的双手也因为长期接触机油和零件,变得粗糙坚硬,指缝里的机油总也洗不干净。

03

1989年秋天,连队准备参加团里的汽车维修比赛。王班长推荐我代表连队参加。

"班长,我才来一年多,行吗?"我有些担忧。

"你小子天赋不错,又肯下功夫,不行谁行?"王班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别给我丢脸就行!"

比赛当天,来自全团各连队的维修能手齐聚一堂。比赛分为三个环节:故障诊断、零部件拆装和紧急修复。

故障诊断环节,我仔细聆听发动机的声音,观察仪表盘的指示,最终准确判断出是燃油供应系统出了问题。

零部件拆装环节,我的双手仿佛有了自己的记忆,每一个螺丝、每一个接口都精准无误地完成。

最后的紧急修复环节,要求在野外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工具修复车辆故障。我冷静思考,巧妙地用皮带临时替代了损坏的传动带,成功让车辆恢复了行驶能力。

最终,我以微弱的优势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回到连队后,连长专门组织了表彰会,授予我"维修能手"的称号。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想起了入伍时爸爸的嘱托:"学点真本事回来"。现在,我确实学到了真本事。

04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部队已经服役了五年。从一个对汽车维修一窍不通的新兵,成长为连队的维修骨干,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

1993年,我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是退伍回家,还是转为志愿兵继续留在部队。

那段时间,我辗转反侧,难以抉择。一方面,家里希望我早点回去,找份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舍不得离开。

更重要的是,王班长即将退役,连队需要有人接替他的位置。

"小林,我看好你!"临走前,王班长握着我的手说,"连队的车辆维修,以后就靠你了!"

最终,我决定转为志愿兵,继续留在汽车连。爸妈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尊重我的选择。

接任维修班长后,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日常的车辆维护和故障排除,我还要负责培训新兵,传授维修技术。

记得有一次野外训练,我们的车队在一个偏远的山区行进。突然,一辆运输车发出刺耳的噪音,随后冒出浓烟,停在了路边。

"林班长,快来看看!"驾驶员焦急地喊道。

我迅速检查了车辆,发现是散热系统出了问题,导致发动机过热。在那种环境下,既没有备用零件,也没有专业工具,情况十分棘手。

"给我半小时!"我对连长说,然后钻到了车底。

利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我临时修复了散热系统的漏洞,并用山泉水补充了冷却液。半小时后,运输车重新启动,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复杂环境下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在车间里的技术更为重要。

从那以后,我经常带领维修班的战士们进行野外维修训练,模拟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故障排除。

在部队的日子里,我的技术不断精进,先后四次荣获三等功。每次立功,我都会给家里写信,告诉爸妈我在部队的进步。爸爸总是回信说:"好样的!爸为你骄傲!"

军旅生涯也给我留下了不少"纪念品"。长期在车底维修车辆,我的双手和膝盖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频繁接触汽油和机油,手上的皮肤粗糙龟裂;有一次修理传动轴时,一块金属碎片飞入眼睛,至今右眼角还留有一道细小的疤痕。

但这些伤痕,在我看来都是宝贵的财富,是我军旅生涯最真实的见证。

05

1996年初,部队进行调整改革,我作为志愿兵,被安排转业地方工作。经过组织考虑,我被分配到了家乡的县交通局。

转业前夕,连长找我谈话。

"林峰,这么多年辛苦了!"连长递给我一支烟。

"连长,是部队培养了我啊!"我接过烟,心中百感交集。

"去了地方,也要好好干!你这一身技术,到哪里都是宝!"

离开军营那天,全连战士列队送别。当我最后一次敬礼时,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八年的军旅生涯,不仅让我掌握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更磨练了我的意志和品格。

回到家乡后,我立即去县交通局报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看了我的转业证明后,让我填写了一些表格。

"林同志,你先回家等通知吧,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安排你具体工作。"工作人员淡淡地说。

"几个月?"我有些吃惊,"那我这段时间干什么?"

"自己找点事做呗。"工作人员漫不经心地翻着文件,似乎对我这样的转业军人习以为常,"反正现在分配工作都得等几个月,早的两三个月,晚的小半年。"

带着失落和不甘,我回到了家。爸妈早已准备好饭菜等我,看到我脸色不好,爸爸赶紧问道:"咋了?报到不顺利?"

"顺利倒是顺利,"我苦笑一声,"就是让我回家等通知,可能要等几个月。"

"几个月?"爸爸皱起了眉头,"那你这段时间干啥?"

"还能干啥,躺平呗。"我无奈地摊了摊手。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部队八年,我习惯了雷厉风行、分秒必争的节奏,如今却要像条咸鱼一样躺在家里等通知,这种落差让我难以适应。

第二天一早,我仍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五点准时起床,跑了五公里,然后回家帮母亲做家务。闲来无事,我在院子里修理起家里的旧自行车。以前每次休假回家,都是我负责保养家里的这辆"老伙计"。

"峰啊,"妈妈端来一杯热茶,小心翼翼地问,"要不你去你三叔的修车铺帮帮忙?总比在家闲着强。"

"算了吧,万一交通局突然通知我去报到,又得麻烦三叔重新找人。"我摇摇头,"再说了,八年军旅就学了这点本事,看来也没啥用处。"

下午,我去小卖部买烟,碰到了几个小时候的发小。他们已经在县里的企业工作了好几年,听说我转业回来,都围了过来。

"哟,林峰回来啦?听说你在部队当官了?"老赵咧着嘴笑道。

"什么官啊,就是个班长。"我苦笑着回答。

"那现在分到哪个单位了?"老李问道。

"还没呢,让我在家等通知。"

"等通知?"老赵挑了挑眉毛,"我表哥也是转业的,在家等了大半年才安排工作,还是个看大门的。"

"是啊,现在转业军人不好安排啊!"老王接话道,"没关系的,就只能听分配了。"

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同情,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我沉默地听着,心头的郁闷更甚。

"林峰啊,要不这样,我岳父开了个修车铺,你要不要去帮忙?好歹有个事干。"老赵提议道。

"谢谢,我再考虑考虑。"我敷衍地回答,匆匆买完烟就离开了。

回家路上,我碰到了邻居王大妈。她一见我就热情地招呼道:"小峰回来啦!分到哪个单位了?"

"还没定,在家等通知呢。"

"哎呀,现在工作不好找啊!"王大妈叹了口气,"隔壁老张的儿子,大学毕业都半年了,还在家蹲着呢!"

随后几天,每当我出门,总能碰到村里的各种闲人,他们要么投来怜悯的目光,要么问东问西,似乎我这个转业军人成了村里的新闻人物。

这些话语如同刀子般刺痛着我的心。

转业第二天,我去了县城的几家汽修厂,想看看是否有合适的临时工作。然而,当得知我是转业军人,正在等待分配工作时,店主们都婉拒了我。

"兄弟,你这情况啊,迟早是要去单位的,我们也不好安排你啊!"一位老板直言不讳地说。

就这样,我的心情更加低落了。在部队时,我是受人尊敬的维修班长,立过四次三等功;如今回到地方,却连一份临时工作都找不到。

第三天,县里另一个转业军人老刘来我家串门。老刘比我早转业一个月,至今仍在家等通知。

"林峰,别着急!"老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们这些转业的,就是得熬几个月。听说上批转业的王老三等了大半年才接到通知呢!"

老刘的话让我更加郁闷。想到可能要在家无所事事地等上半年,我就坐立不安。

转业第四天,我的情绪降到了谷底。晚饭时,我对着碗里的饭菜发呆,吃不下一口。

"儿子,咋了?不舒服啊?"妈妈关切地问。

"没事,就是..."我欲言又止。我不想让父母担心,但心里的失落感却无处发泄。

晚上,我独自一人在院子里捣鼓着一堆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废旧零件。在部队时,我经常用这种方式放松自己。把一堆"破铜烂铁"变成有用的东西,总能给我带来成就感。

深夜,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在部队的日子:那些严格的训练、紧张的维修任务、战友间的欢笑...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回忆。我不知道自己在地方能否找到同样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06

转业第五天,阴云密布,一场秋雨即将来临。我早早起床,仍旧按部队的作息进行晨练,然后在院子里继续摆弄那堆零件。

中午时分,天空终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搬了张小板凳,坐在屋檐下,看着雨滴打在地上溅起的小水花,心情如同这阴沉的天气般低迷。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我不紧不慢地走进屋,接起电话。

"请问是林峰同志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有力的男声。

"是我,请问您是?"我有些疑惑地回答。

"我是县交通局王志强,"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明天上午九点,我去接你,有重要的事情。"

还没等我问清楚是什么事,对方已经挂断了电话。

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我一头雾水:县交通局的局长要亲自来接我?这是什么情况?是我的转业手续出了问题吗?我翻出那天填写的表格,反复检查,确认没有任何遗漏或错误。

"会不会是找错人了?"我自言自语道,但又想不出还有哪个林峰也是转业军人。

整个下午,我都心神不宁。父母看出我的异样,问我发生了什么事。

"县交通局的局长明天要来接我,说有重要的事。"我如实相告。

"这么大的官亲自来?"爸爸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不知道,电话里没说。"我摇摇头。

"肯定是好事!"妈妈笑着说,"说不定是给你安排工作了呢!"

"不可能这么快吧?老刘都等了一个多月了,还没消息呢!"我心里仍有疑虑。

晚上,我反复设想着各种可能性:可能是局里临时有活儿,需要我这个"专业人才"帮忙;也可能是有什么特殊任务,需要我这样有军人作风的人配合;甚至可能是...我的档案出了问题,需要补充材料...

越想越乱,越想越睡不着。直到深夜,我才带着满腹疑问迷迷糊糊地睡去。

第二天一早,我起得比平时还早。洗漱完毕,我特意找出最正式的一套衣服——那是转业时部队发的西装。这套衣服我只穿过一次,就是去交通局报到那天。

八点半,我已经站在家门口等候。爸妈也换上了体面的衣服,一家人都紧张地等待着县交通局局长的到来。

九点整,远处传来汽车的引擎声。一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缓缓驶来,最终停在了我家门前。

车门打开,一个身材魁梧、面容严肃的中年男子走了下来,正是县交通局局长王志强。

"林同志,久等了!"王局长热情地握住我的手。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邻居们看到。昨天还对我投来怜悯目光的王大妈,此刻目瞪口呆地站在路边;曾经讥讽我没关系的几个发小也恰巧经过,看到县局长亲自来访,个个惊得下巴都要掉了。

"林...林峰,这是?"老赵结结巴巴地问道。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王局长已经主动伸出手:"你们好,我是县交通局局长王志强,来接林同志去上班。"

"上班?这么快?"老李瞪大了眼睛。

"当然,"王局长笑道,"像林同志这样的人才,我们可不能让他在家闲着啊!"

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村里几乎所有闲人都出来看热闹了。前几天还在背后议论我的人,此刻脸上都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小峰啊,没想到你这么有出息!"王大妈一改前几天的语气,满脸堆笑地说。

我父母站在门口,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特别是爸爸,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此刻挺直了腰板,目光中充满了骄傲。

"王局长,快请进来喝杯茶再走!"妈妈热情地邀请道。

"不了,公务在身,改天一定登门拜访。"王局长礼貌地回绝,然后转向我,"林同志,咱们走吧,有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呢!"

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王局长亲自为我打开了车门。我坐进那辆崭新的桑塔纳,心中百感交集。车子缓缓启动,驶离了村子,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村民在身后议论纷纷。

"没想到林峰这么有本事,局长亲自来接!"

"早就听说他在部队立过功,看来是真的啊!"

"咱村终于出了个人物了!"

车上,王局长开门见山:"林同志,我听说你在部队是汽车维修能手?"

"也不敢这么说,就是在汽车连干了八年,学了点皮毛。"我谦虚地回答。

"别谦虚了,我都打听清楚了。"王局长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你可是立过四次三等功的维修专家啊!"

我有些诧异,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

"是这样的,"王局长继续说道,"我们交通局正好缺一个懂汽车维修的技术人才。县里刚配了几辆新车,却没有专业人员维护。前天我无意中看到你的档案,发现你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可是办公室的同志说要等几个月才能安排工作..."我有些困惑。

王局长摆摆手,笑道:"那是常规流程!你这种专业人才,不能等!我已经跟县里打了招呼,特事特办!"

车子驶入县交通局大院,王局长直接带我去了一个宽敞的车库。车库里停放着五辆崭新的车辆,其中一辆是我从未见过的进口轿车。

"怎么样?这些都是县里新配的公务用车,以后就由你负责维护和管理!"王局长拍拍我的肩膀,"除此之外,我们还计划成立一个车辆维修中心,你来当主管,怎么样?"

我站在车库中间,一时间有些恍惚。转业第五天,我就从一个在家等通知的闲人,变成了县交通局的重要技术人才,这转变来得太突然了。

"局长,我能问一下,为什么选中我吗?"我鼓起勇气问道。

王局长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林同志,人才难得啊!尤其是你这种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军人作风的人才,更是稀缺!"

07

就这样,我正式成为了县交通局的一员,负责车辆维修中心的工作。刚开始,工作并不顺利。交通局的老员工对我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有些排斥,尤其是原来负责车辆的老张。

"我管了这些车十几年,现在倒好,让一个刚转业的当兵的来指手画脚!"老张当着我的面抱怨。

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争辩,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次,县长的座驾突然无法启动,老张和几个修理工忙活了半天也没找出问题所在。万般无奈之下,王局长让我试试。

我仔细检查了车辆,很快发现是电子控制单元的故障。二十分钟后,车辆恢复了正常。这一事件让局里的同事对我刮目相看,也让我赢得了初步的认可。

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雷厉风行、一丝不苟。每天早上六点,我都是第一个到达车库,检查每一辆车的状况;晚上,我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确保所有工作都已完成。

转业后的第三个月,省交通厅通知县局选派一名技术人员,参加全省的汽车维修技能比赛。王局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

"林峰,这次比赛很重要,是我们县交通局的荣誉!"王局长郑重地说。

我深知这次比赛的重要性,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准备中。白天忙完工作,晚上我就自学新型车辆的维修技术,尤其是电子控制系统,这在部队时接触得较少。

为期一周的突击训练后,我随县交通局的代表团前往省城参加比赛。比赛现场,来自全省各地的维修高手齐聚一堂,气氛紧张而热烈。

比赛分为三个环节:理论考试、故障诊断和实际操作。

理论考试中,我遇到了几道关于新型电子控制系统的难题,凭借突击学习的知识,勉强应对;故障诊断环节,我发挥了军旅生涯练就的敏锐观察力,迅速找出了隐藏的问题;实际操作环节,我如鱼得水,动作娴熟精准,比其他选手快了近十分钟完成任务。

最终,我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一名,创造了全省比赛的新纪录。

颁奖典礼上,省交通厅的领导亲自为我颁奖,并当场宣布要在全省推广我的维修经验。

回到县里后,王局长特意在局里开了表彰会,任命我为交通局车辆维修中心主任,负责全县交通系统的车辆维护和技术培训工作。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转业后的短短三个月内。

想起第五天王局长亲自上门来找我的情景,我不禁感慨命运的奇妙。如果不是当初在部队刻苦钻研汽车维修技术,如果不是王局长的慧眼识才,我的人生轨迹可能完全不同

08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交通系统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我将部队的管理方法引入车辆维修中心,建立了严格的车辆维护制度和技术培训体系。在我的带领下,县交通局的车辆故障率大幅降低,维修成本也相应减少。

1998年,由于工作出色,我被调任市交通局,担任车辆管理科科长。

面对更大的舞台,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深入学习现代汽车技术。

从一名普通士兵到市级领导,这条路我走了整整二十年。回首往事,我深感那天王局长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2018年,我退休。在送别会上,曾经的战友、同事们纷纷前来道贺。让我最意外的是,已经八十多岁的王局长也来了。

"林峰啊,还记得那天我去接你吗?"满头白发的王局长笑着问我。

"当然记得,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啊!"我感激地说。

"其实那天,我是冒了风险的。"王局长透露了一个秘密,"按照规定,转业军人必须等县里统一分配。但我看了你的档案,知道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让你在家白白等着。所以我跟县长打了招呼,特事特办!"

听到这个真相,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于一个人的慧眼识才和果断决策。

退休后,我应邀到技工学校担任客座讲师,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工作方法传授给年轻一代。每当看到那些热爱汽车技术的年轻人,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个在车灯下刻苦钻研的普通士兵。

如今,站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回望来时的路,我深感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真正的本事永远不会被埋没。

那年,我88年当兵,用军旅生涯磨练了一身过硬的技术;转业时,命运之神又向我眨了眨眼,让一个重视人才的领导点名上门来找我。

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旅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事业的成功,更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而能力和态度,永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来源:老王杂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