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释迦牟尼在世时,并不主张弟子对佛法作形式上的崇拜,故而有佛身四戒:不可造作,不可莫测,不可言长短,声音亦不可法测。
《老子想尔注》云:
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像也,但可以从其诫,不可见知也。
这些路径和佛教不谋而合。
释迦牟尼在世时,并不主张弟子对佛法作形式上的崇拜,故而有佛身四戒:不可造作,不可莫测,不可言长短,声音亦不可法测。
这四戒,用于告诫弟子,修道觉悟乃为实业,如果不修圣道,即使天天见到佛陀,也难取正果。
所以最初的佛教,并不造像,也没有文本佛经。
佛像出现与佛经文本成型,都始于犍陀罗的发展与再造。
佛教于两汉时期进入中国,同一时期,张道陵在我邻镇鹤鸣山创立了天师道(正一),以《道德经》为道典,以家立教,奉事黄老之学的张角,建立三十六方教区,创太平道,兴黄巾军。
我们可以想见,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在同一片土地上涌现、发展,其精彩程度堪比柯洁大战阿尔法狗。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隐世剑豪下山被枪打死。
魏晋南北朝作为这场交锋的落幕点,也是道佛两教神仙信仰快速发展的时期。
魏晋初期,道教仍然秉持着“道本无形”的理念,不供神像,而这也是道教与佛教的正统之争中落败的原因之一。
在道观制度成熟、神仙谱系与经义明确的基础上,随着儒释道三教互相吸收交流,道教原有的观念逐渐被打破,开始设像布道。
目前发现最早的道教造像,都在四川,且都在剑阁县,分别为:碗泉乡水村二组老君庙大兴二年石刻、五组老君崖石刻、清江河岸摩崖造像。
剑阁也是张道陵布道之所,整个蜀地,也是道教文化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如今道玄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
通过大规模的调研和采集,能发现南北朝时期宫观不设神像才是常态,外设的造像大多为山神与土地神。
道教造像的兴起,与北朝寇谦之、南朝陆修静对天师道的科仪改革有主要联系,其后与陶弘景、梁间编撰的《真灵位业图》谱系,加上《真诰》等道教经典,才具备大兴造像的土壤。
到了隋唐五代,南北东西方在宗教信仰上已经实现了整体上的分治,表现为北佛南道,西佛东道。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影响力最大的道教分支,当属茅山,同时道教结合了水陆画法的造像,也发展成熟。
这是蜀地汉中地区的《道民姚伯多造像》,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现藏于耀县博物馆。
从这组造像,结合剑阁遗迹的造像,不难看出:
道教早期造像的风格和主题,继承了本土巫神文化的基因,并未模仿佛教造像的犍陀罗风格。
早期道教造像的风格,粗犷,朴拙,造型上也比较单一,纹饰更是简单。
到了魏晋后期,猛然就改头换面,有了浓重的佛造像影子。
隋开皇二年(582)二月荣绪造老君坐像
北魏分裂成东西两个政权后,西魏主要推行关中文化,以道教为主。
于是道教造像就以汉中地区为中心辐射,最远扩散到了黄河以北的山西地区。
于是就涌现了大量的以道教文化为主题却形似佛像的造像。
玉女泉摩崖造像
鹤鸣山摩崖造像
北朝关中地区的道教造像碑和佛道混合造像碑,最为著名的一件,当首推魏文朗佛道造像碑。
魏文朗造像碑(图源:《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
这种风格融合,有时甚至让人难以区分。
早期道教造像,大多由供养人私人捐资雕刻,是当时民间佛道造像的一种普遍形式。
道教造像与佛教造像一样,也采用拱形龛、莲花座,身后也有背光和项光,造像的背景以侍女、童男女等世俗形象为主。
与佛教造像的主要的区别,在于衣着。
道像身着的道服与道冠,即使不会分辨,也能通过看衣着的宽大程度而得知。
一般道像的衣着,表现得更为厚实宽大,而佛像的衣着,则更为轻、薄,更加体现造型的曲线和身材。
造像手势的表达上,有的手持麈尾,有的手执道符,有的双手相交置于胸前,有的结印,更加突出手部造型。
这种塑造风格,实际上是吸收了道教本身的水陆画风。
水陆画的前身是宫廷画,重在凸出人物身份和形象,而借用衣着、妆造、手持之物来表现人物身份形象,是宫廷画惯用的手法。
这手法由水陆画嫁接到造像上,就有了道教造像千变万化的服饰、妆造、手势。
唐代以来,宫观造像已成风气,尤其是唐玄宗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在全国各地开「紫极宫」,遗存颇多。
骊山华清宫老君像,就是盛唐造像的代表作。
华清宫汉白玉老君像
这尊老君像原存于山西临潼骊山上的老君殿中,1963年迁入西安石刻艺术馆。
造像高1.93米,双手及发髻部分已残缺,老君身着道袍,腰束帛带,结迦叠坐,造型圆润,被认为是唐玄宗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
另一座比较典型的唐代道像,是山西省博物馆藏常阳天尊石造像。
常阳天尊石造像
造像高2.56米,汉白玉的材身,石像头戴莲花冠,领下蓄须,双目细长,正面有铭文。
据《安邑县志》记载,这个造像出自唐朝景云年间的景云宫,元朝的时候景云宫才改名集仙观。
对比下同期的佛像,不难发现道像雕塑的刻画手法深受佛教影响,但保留了粗犷的局部线条。
比如隋唐造像的常见坐姿,于佛造像的三种坐姿如出一辙:
对比同时期的佛造像:
成国乡邑子卅人造观音立像
邴法敬造像碑
董钦造一佛二菩萨像
不难看出来,在技艺和手法上,道像都略逊一筹,而这种差异实则是由宗教的受欢迎程度与受众多少而决定的。
足可见,在整个隋唐时期,即使道教已经得到上层社会和底层人民的认可,但规模与影响力上,都逊色于佛教。
在手法上,能明确找到道教对佛教造像的借鉴之处。
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雕造佛像时要严格遵循,如法表现。
比如:
顶上雕有肉髻
眉间刻白毫
两耳垂肩
其余有:面容殊好,肩圆满,身广长正,立手过膝,身金色,丈光相,面门圆满,妙好端严,眼相修长,如青莲花双眉高朗,犹如半月鼻高修直,鼻孔不现耳轮阔大,成轮垂形长颜貌舒泰,光显含笑身体庄严,长大端直等。
唐代《三洞珠囊》中,也出现了“真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抄袭版本,作为造像指导。
《三元玉检经》中亦称老子有七十二相,如“头圆法天,顶像昆仑”,皓发如鹤,长余七尺”等。
道像并非全盘吸收佛像特点,也拥有本土的文化血统,皓首鹤颜就是本土化的法相。
特别是青城山天师洞与三皇殿的造像,完全没有佛像的痕迹,而是选取了三皇传说与帝王崇拜的素材。
到了两宋,经立圣像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
宋代宫观造像突出“殿宇巍峨,仪像森列”的总体特征,追求造像的数量与规模。
比如建于宋淳熙六年的苏州玄妙观,殿内供奉的三清造像,就高达17米,造型、比例、姿态,都比隋唐上了一个大台阶。
而王安石《抚州祥符观三清殿记》中描述的江西祥符观:观中有屋四柱,深五十五尺,……旁像二十有六者曰三清殿。
这个规模,即使放在佛教里,也具有相当的品制了。
石门山三皇洞造像·宋
彩塑木星供养立像·宋
大足南山石刻·宋
是不是对比隋唐,宋代的造像突然就高大上起来了?
细心一点,你还会发现,宋代道教造像中,颇多丹凤眼与美须髯的造像,更有二者结合的面部造像。
有此特色的原因:《三洞诸圣普仪》中把丹凤眼和美须髯认为是“真人三相”中的其二,剩下一个相是“目无光”。
再看同一时期的水陆画:
在色彩和笔法上,宋代的水陆造像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水准,只是多了一些浮夸,颜色上也更明丽。
明清两代,道像的技艺和手法,已经完全摆脱了起初佛像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两代的缺点也很明显:工丽有余而气魄不足,过于细腻而欠传神。
武当山造像群
这主要是由于道教趋向世俗化,各地大量塑造城隍、土地、药王等神像,原本重“道”轻“器”,重“意”轻“言”的宗教思想也不得不跟着降低审美门槛。
跟大家随便聊聊,随便看看。
最后,不得不说,任何意识的传播和传承,都是一件耗费资粮的事,造像本是方便法,只是——
这方便法也不方便啊……
来源:陈哒说英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