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听身边的父母叹气:“我把路都帮他铺好了,他偏要自己闯”、“现在不听劝,以后早晚要后悔”...
常听身边的父母叹气:“我把路都帮他铺好了,他偏要自己闯”、“现在不听劝,以后早晚要后悔”...
父母拼尽全力为孩子考虑未来,可孩子要么充耳不闻,要么拼命反抗。
等孩子终于明白父母的苦心时,很多机会早已错过。
人生好像总在重复这样的循环,藏着太多父母的无奈,和孩子后知后觉的遗憾。
01
青春期的孩子,
真的听不进去父母的 “远见”。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一个“青春期同一性危机”的理论,说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是 “证明自己独立”,他们会刻意反抗父母的安排,哪怕知道父母是对的,也不愿妥协。
直白点说,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 “独立感” 比 “正确” 更重要,这让他根本听不进父母的 “远见”。
明知道熬夜玩手机会影响学习,但你越是唠叨“早点睡觉”,他反而越想晚点关灯,因为这是他“自己掌控”的时间;
你建议他选文科,他偏要选理科,不是因为他真的喜欢,而是为了证明“我有权决定我的未来”。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哪怕知道父母的话有道理,也更愿意坚持自己的选择,只因为那是“自己做的决定”。
父母与其一遍遍地劝、一次次地吵,不如少点说教,多给点空间;哪怕孩子选的路有点偏,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让他撞撞南墙也没关系。
02
父母越想为孩子设计未来,
孩子越排斥你的 “安排”。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写道:“父母总想做‘设计师’,把孩子的人生按自己的图纸规划,可孩子不是被动的‘建筑材料’,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越被控制,越想逃离。”
父母以为 “设计未来” 是爱,可在孩子眼里,这更像 “控制”,你越用力,他越想推开你。
知乎上有个网友的经历特别扎心。
她从小到大,妈妈总是事无巨细地管着她,从穿衣吃饭到兴趣班的选择,全都是妈妈说了算。
虽然她心里不情愿,但一直逆来顺受。到了高中住校后,妈妈的干涉少了一些,可还是会操心她的一切,连学习资料都准备得妥妥当当。
真正让她崩溃的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她对“园林设计”很感兴趣,梦想是成为一名园林设计师,可妈妈却觉得这专业太冷门,以后不好找工作,就偷偷把志愿改成了会计专业,还说“会计稳定,以后好找工作”。
得知真相后,她气得整整一个月没跟妈妈说话,上大学也总是逃课,对会计一点兴趣都没有。
毕业后,她宁可去一家园林设计公司当助理,工资微薄,也不愿按妈妈的安排进公司做会计。
其实,她妈妈没明白:自己的“设计”早就让孩子觉得窒息。“为你好”的安排,在孩子眼里更像是一种控制,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根本不是自己的。
我觉得,与其一直安排孩子,倒不如把 “设计师” 的身份换成 “陪伴者”,孩子选方向时,你帮他分析利弊;他遇到困难时,你陪他一起解决。
03
那些终于懂事的孩子,
往往都来不及了。
很多孩子就是这样,直到背影走得够远,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才突然懂了父母的苦心,可这时往往已经来不及,错过的机会回不来,伤过的感情难修复。
有个服装主播在直播间分享过她小时候的故事。
那时时候,她总嫌妈妈唠叨:“让你好好读书,你偏要逃课去上网”、“让你考公务员,你偏要去创业做服装生意。”...每次听到这些话,她都会不耐烦地打断妈妈:“我有自己的想法!”
最终,她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找工作也处处碰壁。后来,她发现妈妈偷偷帮她还债,还熬夜给她织毛衣...
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她眼眶湿润地说:“我以前不懂事,要是当初听我妈妈的话就好了。现在后悔也没用,失去的机会、浪费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
后来直播行业兴起,她开始在直播间卖衣服,每天忙到嗓音沙哑,但她知道,这份拼命是为了弥补过去的不懂事。
别等孩子 “懂事” 时才遗憾,也别怪孩子 “后知后觉”,成长本来就是一个 “摔了才懂疼” 的过程,孩子没经历过,就不会明白你的劝告里藏着多少爱。
我们能做的,不是逼孩子立刻 “懂事”,而是在他需要的时候,依然愿意伸出手;在他后悔的时候,能给他一个拥抱。
毕竟,比起 “没听劝” 的遗憾,孩子更怕的是 “懂了以后,却没机会弥补”。
04
教育最大的悲哀:
父母太早看清未来,孩子太晚才明白代价。
为什么每代人都在重复一样的事呢?
以前我们的父母总跟我们说:“别早恋,耽误学习。”、“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以后才能过好日子。”
可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们特唠叨,根本不懂自己在想什么;直到现在自己当了父母,才发现他们说的全是大实话。
等我们把这些道理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人家却怼回来:“那是你们那代人的想法,我不认可!”于是,我们又成了那种明明看清问题,却怎么说都劝不动孩子的人。
我们急得睡不着觉,可表面上还得装着 “没事,你自己拿主意就行”。
这就是家庭教育里最无奈的循环:父母总能提前看到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往里面跳。
而孩子总得摔疼了,才明白原来父母那些让人烦的话里,藏着的全是实打实的爱。
我们能做的,不是强行拉平 “认知差”,而是在孩子还愿意听的时候,多给点耐心;在他经历挫折的时候,多给点支持。
毕竟,比起 “让孩子少走弯路”,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就算走了弯路,你也会一直在他身后。
05
如果你还在坚持,
但孩子仍不认同你,请你继续爱下去。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认同自己时,会失望、会愤怒,甚至会说 “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可心里的牵挂从未减少。
其实,就算孩子现在不理解、不接受,这份爱也会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慢慢发芽,等他需要的时候,就会成为支撑他的力量。
请相信,你从未白费的爱,终会在某一天,让孩子明白你的用心。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场“认知时差”,好像永远也无法完全消除:你太早看清的未来,他要等很久才懂;你拼命想避免的代价,他总要自己经历才明白。
可正是这份带着无奈的爱,支撑着孩子一步步成长,也让父母在一次次失望后,依然愿意伸出手。
毕竟,教育从来不是 “让孩子按你的路走”,而是 “你陪他走过一段路,让他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