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铜仁:从荒山到花海的经济涅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20:24 1

摘要:三月的武陵山腹地,春风还未完全驱散峭壁上的寒雾,铜仁的群峰已被粉白、金黄、绯红的花潮浸染。站在碧江区瓦屋乡的观景台上,村民刘建国指着脚下翻涌的油菜花海感慨:“十年前这里只是普通农田,谁能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他的竹编摊位上,用油菜花枝编织的蝴蝶发饰被游客争

三月的武陵山腹地,春风还未完全驱散峭壁上的寒雾,铜仁的群峰已被粉白、金黄、绯红的花潮浸染。站在碧江区瓦屋乡的观景台上,村民刘建国指着脚下翻涌的油菜花海感慨:“十年前这里只是普通农田,谁能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他的竹编摊位上,用油菜花枝编织的蝴蝶发饰被游客争相抢购,日销售额突破千元。

这座曾因“九山半水半分田”而困于贫困的山城,如今正以漫山遍野的鲜花为媒介,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3月,当全国多地仍在经历倒春寒时,铜仁日均气温已稳定在15℃以上,较往年提前两周进入盛花期。气象数据显示,持续晴好的天气让花期延长20%,为“赏花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石山开遍“胭脂雪”

驱车驶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的石漠化治理公园,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1.2万亩桃李花海如泼墨般铺展在嶙峋山石间,粉白花瓣随风飘落在青灰色的喀斯特岩层上,恍若天地间最写意的水墨画。“十年前这里每亩地年产值不到200元。”护林员田茂军轻抚着桃树干上深刻的年轮。2015年启动的生态修复工程,让桃树、李树在石缝中扎根,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催生了“石山花海”奇观。

来自广东的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镜头里捕捉到老农王德发在花海中修剪枝条的身影。“这些果树四月结果,七月卖桃,花开时还能赚旅游钱。”王德发憨厚地笑着,他家的农家乐今年新增了桃花酿体验工坊,单日接待量突破300人次。数据显示,该公园春季旅游收入已占村民年收入的43%,真正实现了“一朵花养活一座山”。

金色浪潮里的产业革命

2025年3月15日,市民在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万亩油菜花海体验“小火车”游览项目。申逸恺摄

在碧江区瓦屋乡万亩油菜花田,26岁的海归硕士李婉婷正带着研学团队进行植物拓染。她设计的“二十四节气农耕课”将榨油工艺、花田写生、古法染布融为一体,每期68个名额总在开放报名五分钟内售罄。“我们开发了12种油菜花衍生品,连凋谢的花瓣都制成香囊。”指着展架上标价198元的文创礼盒,她眼中闪着光。

花海深处传来蒸汽小火车的汽笛声,这是今年新建的观光铁路。轨道旁,72岁的杨阿婆守着祖传的米豆腐摊,手机支付提示音此起彼伏。“以前卖三天不如现在一小时。”她掀开木桶,金黄的米豆腐点缀着新鲜油菜花蕊,成为游客必尝的“春日限定”。据统计,油菜花季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8200元,特色小吃产业规模突破亿元。

樱花树下的商业觉醒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碧江区滑石乡的樱花林,村民李仙竹已将沾着露水的野葱整齐码放。她的“樱花市集”摊位前,野葱煎饼、樱花酥、山泉水泡茶散发着诱人香气。“花期结束后我们改卖桃胶、菌菇,现在全年都有生意。”说话间,她手机响起民宿预订的提示——由废弃校舍改造的“花间学堂”民宿,周末仍一房难求。

滑石乡党委书记匡省红走进樱花林深处的玻璃花房,智能温控系统正培育着反季节樱花。“我们与农科院合作研发四季开花品种,配套建设婚庆基地、写生营地。”指着正在施工的星空帐篷区,他透露今年将推出“樱花+”主题产业链,预计全年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

李花飞雪中的跨界融合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南庄千亩李花基地,网红带货主播们架起直播设备。镜头扫过雪白花海,实时显示的观看量让他们笑意盈盈:“家人们看这朵‘空心李’花,八个月后就会变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他们的直播间不仅带货鲜花饼、李花蜜,更预售果树认养权。

基地控制中心大屏上,区块链溯源系统正追踪每棵果树的生长数据。技术员演示着“云赏花”平台:VR全景让北京游客身临其境,AI换脸功能可生成花海古风写真,数字藏品“南庄李花”NFT已发行2万份。“我们要让每朵花都产生数据价值。”技术员展示着规划图,并透露智慧农业示范区将于六月竣工。

从石漠荒山到锦绣花谷,从“看花一日游”到“全季产业链”,铜仁用十年时间证明:当传统农业插上创意的翅膀,当生态资源遇见科技的赋能,那些扎根在岩石中的花木,终将绽放奇迹。“花经济”不只是季节性的狂欢,而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当乡村振兴的号角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山谷间共鸣,铜仁的春天,将永远绽放希望。

记者:张宏扬编辑:冉景红二审:肖玲值班编委:黄烨总值班:王能方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