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那地方不就是到处都是自行车,工厂烟囱林立吗?”2010年,一位美国博主迈克在他即将来华之前,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言语中满是调侃与不屑。那时的他,脑海中的中国还停留在遥远的刻板印象里。
“中国?那地方不就是到处都是自行车,工厂烟囱林立吗?”2010年,一位美国博主迈克在他即将来华之前,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言语中满是调侃与不屑。那时的他,脑海中的中国还停留在遥远的刻板印象里。
可谁能想到,2024年他再次更新视频时,镜头里呈现的竟是上海街头穿梭自如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贵州那震撼世界的“天眼”望远镜,还有杭州亚运会的数字火炬手。此视频一经发布,瞬间冲上全球热搜,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这真的是中国?!”
曾经,在许多外国人的认知里,中国被西方媒体的“滤镜”所扭曲。BBC式叙事下,2022年某英国媒体仍用灰暗色调拍摄北京,还配上“高压统治下的繁华假象”这样的文字。可现实却狠狠打脸,评论区里有人留言:“我去过北京三里屯,比伦敦安全10倍!”在今日头条上,一条热评说道:“外媒镜头里的中国vs博主vlog里的中国,简直是两个平行宇宙!”这条评论获得了12.8万的点赞,足见大众对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不满。
但当老外们真正踏上中国这片土地,认知崩塌的“真香”现场就不断上演。德国工程师汉斯吐槽道:“在杭州流浪了3个小时,因为没人收现金!最后还是靠路人教我扫码骑共享单车才解了围。”在中国,移动支付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了无现金社会的便捷。
非洲留学生琳达拍摄的“重庆轻轨穿楼”视频,单条播放量破亿,她在配文中惊讶地写道:“你们管这叫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基建成就,让世界为之惊叹。就连一向高傲的外媒也罕见认怂,《华尔街日报》在2023年发文承认:“中国5G基站数量是北美5倍,我们输得不冤。”
如今,一个深层的逆转正在发生,外国人从单纯的“观察者”逐渐变成了“学习者”。新加坡《联合早报》统计,2023年超过80万外国人赴华学习高铁技术、新能源应用,反向“技术移民”的趋势愈发明显。在今日头条上,“中国黑科技”“老外学汉语”的搜索量飙升,平台AI自动关联“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等政策热词,这反映出中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而面对中国的飞速发展,外媒集体破防。CNN记者体验京沪高铁后,在直播中下意识感叹:“比美国Acela快两倍。”但节目组却紧急切画面,似乎不敢让这样的事实被更多人知晓。在网站上外媒双标中国,持续霸榜,网友们纷纷晒出对比图:外媒报道印度贫民窟称“有烟火气”,报道中国城中村却称“人权危机”,这种双标的态度令人不齿。
如今,TikTok上美国青少年为“中国外卖30分钟送达”而尖叫,欧洲教授带着学生到深圳华强北“朝圣”电子产业链。风向真的变了!这一次,中国不再是被定义的客体,而是全球未来的定义者。中国用实力和发展证明了自己,打破了西方媒体多年来的不实“滤镜”,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强大且充满活力的中国。
来源:春风一过柳更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