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每日坚持“四件事”,看似平常,却是儒家养生的最高智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02:00 5

摘要:朋友们,咱们今天聊点实在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人,活得越来越拧巴。白天在公司里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晚上回到家,往沙发上一瘫,刷着手机,心里却空落落的。我们聊养生,总以为是泡枸杞、吃保健品,但身体‬没垮,心却先累得不行了。这股子从内而外的疲

朋友们,咱们今天聊点实在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人,活得越来越拧巴。白天在公司里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晚上回到家,往沙发上一瘫,刷着手机,心里却空落落的。我们聊养生,总以为是泡枸杞、吃保健品,但身体‬没垮,心却先累得不行了。这股子从内而外的疲惫感,到底是从哪来的?

其实,这事儿晚清的牛人曾国藩早就想明白了。我们总觉得他是个圣人,天生就那么厉害,其实翻翻他的日记就知道,他年轻时也是个普通人,有愤怒、有懒惰、有各种毛病。他能成为“半个圣人”,靠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日复一日坚持几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这几件事,就是他人生逆袭的密码,也是咱们现代人最缺的一种“心”的养生。

我身边有个大哥,姓王,四十出头,不大不小的公司里当个中层。房子车子都有,孩子也争气,在外人眼里,妥妥的人生赢家。可有段时间,他整个人状态特别差。回家不是跟老婆吵架,就是看孩子不顺眼,在公司里对下属吹毛求疵,搞得人际关系一团糟。他自己也痛苦,说感觉自己像个被掏空的木偶,每天被各种事情推着走,没有一件是为自己做的,活得特没劲。

后来,他偶然读了点关于曾国藩的东西,看到曾国藩给自己定的日课“四件事”,一下子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他没把这当成什么高深的哲学,就是死马当活马医,试着在自己生活里用起来。

第一件,叫慎独。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待着的时候,管住自己。老王以前下班回家,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关书房里,美其名曰“放松一下”,实际上就是漫无目的地刷短视频、打游戏,越刷越空虚,越玩越焦虑。现在,他试着在独处的时候,把手机放远一点。哪怕就是发呆,或者看几页闲书,甚至只是静静地坐着,审视一下自己白天的言行,哪些话说得太冲,哪些事做得欠妥。刚开始特别难受,像戒断反应,但慢慢地,他发现心静下来了。当一个人能在独处时安顿好自己的内心,他就获得了对抗外界喧嚣最强大的力量。

第二件,叫主敬。这个“敬”不是说对人毕恭毕敬,而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敬畏和专注。老王以前开会,人坐在那儿,心早就飞了,要么琢磨晚饭吃啥,要么盘算着怎么怼对家部门的同事。对待工作,也是敷衍了事,觉得不过是糊口的工具。现在,他开始“主敬”。开会时,就认真听别人讲,哪怕是自己不赞同的观点,也试着去理解;处理一份文件,就全神贯注地把它做好,力求不出错。甚至回家拖地,他都拖得比以前认真。他说,当他对事有了一份敬意,事儿也开始“尊敬”他了。工作效率高了,跟同事的沟通顺了,连家里的地板都亮堂了。这种敬,其实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你投入地活在每一个当下,生命才会给你正向的回馈。

第三件,叫求仁。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仁者爱人”,把心放宽,多替别人想想。老王以前是个典型的“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人。老婆菜烧咸了,他能念叨半天;孩子考试没考好,他张口就是批评。他把在外面积累的所有戾气,都撒向了最亲的人。后来他学着“求仁”,试着去共情。他会想,老婆上了一天班也很累,做饭不容易;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次失利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指责。他开始主动分担家务,学着倾听,而不是一味地指责。神奇的是,当他的态度变了,整个家的氛围都变了。一个心里有“仁”的人,就像一个暖宝宝,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身边的人,戾气自然就消散了。

第四件,叫习劳。就是不能闲着,要让身体动起来。这里的“劳”不单指工作,更是指体力劳动。老王以前四体不勤,能坐着不站着,能开车绝不走路。现在,他周末不再睡到中午,而是早起去公园走走,侍弄一下阳台上的花草,甚至帮着父母把楼下的小菜园翻翻土。他说,当汗水流下来的时候,很多想不通的烦心事,好像也跟着汗一起蒸发了。身体的劳动,能把人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拽出来,重新接上地气,这是任何精神按摩都替代不了的。

就这么过了小半年,老王整个人都变了。不是说他升职加薪了,而是他整个人的“精气神”回来了。眼神亮了,说话和气了,脸上的那种紧绷和疲惫感消失了。他说,他终于明白了,真正的养生,不是往身体里“补”什么,而是从心里“清”掉那些垃圾——清理掉独处时的放纵,清理掉对万事的敷衍,清理掉对别人的苛责,清理掉因懒惰而滋生的精神内耗。

曾国藩这四件事,慎独以养心,主敬以养神,求仁以养德,习劳以养形。你看,哪一件需要花大钱?哪一件需要耗费大精力?全都是我们日常就能做到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日积月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内核。这,或许才是儒家传承千年,留给我们最朴素也最高明的养生智慧。

来源:砚边慢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