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第一天刚过,好多人刷到三条让人心里沉下来的消息,三位在各自领域有点分量的人先后走了。
文| 东方芙昕
编辑 | 东方芙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九月的第一天刚过,好多人刷到三条让人心里沉下来的消息,三位在各自领域有点分量的人先后走了。
最小的才35岁,正是该好好过日子的年纪;最大的已经93岁,算是走过了漫长的一生。
他们中,有人守着演艺事业一辈子,角色刻进观众记忆;有人在学术与艺术里深耕,撑起一方领域的温度;还有人因特殊的身体境遇被看见,却始终和病痛较劲。
可这三位跨越了年龄与行业的逝者,到底是谁?他们的人生里,又藏着哪些让人想起就心头一软的故事?
作为横跨华语影视好几个时代的“活化石”,黎宣的离开不算突然,却还是让不少人心里空落落的。
她是八月三十一号在家安详走的,享年93岁,后来她女儿通过香港演艺人协会和《星岛头条》把消息确认了下来。
前艺人杜兆津(杜少津)还在社交平台上写了句“愿师母黎宣一路走好”,简单几个字,满是同行和观众的不舍。
每次听到这种老艺人离开的消息,总觉得像是小时候看过的老剧少了点味道,那些角色跟着也变得模糊了些。
再看黎宣的家世,那可是正经的电影世家,父亲黎民伟被叫做“香港电影之父”,母亲林楚楚也是演员,连侄女黎姿都是圈里响当当的人物。
她打小就泡在片场,对演戏的感情不是后来半路出家能比的,这种耳濡目染让她一踏进演艺圈就没打算离开。
香港电视从默片时代到后来的流媒体,从胶片拍摄到数字拍摄,她全看在眼里,也亲身参与了进去。
这种跟着行业一起成长的经历,不是谁都能有的,也让她对演戏多了份别人没有的执着。
黎宣留下的角色,随便提一个都能勾起好多人的回忆。比如《大侠霍元甲》中的“霍母”一角,好多人小时候看剧,都觉得“她就像我家奶奶”。
还有《真情》里的“阿家”阮文娟,把普通长辈的温柔和生活里的烟火气演活了,看的时候总觉得这就是身边能见到的长辈。
更难得的是,她从影这么多年,从来没因为自己的事儿请过一天假。
现在有的演员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耽误拍摄,不是说现在的演员不专业,是像黎宣这样一辈子守着一个行业,把每一次演戏都当回事的坚持,太少见了。
现在的娱乐圈讲究流量,好多作品追求快节奏、高热度,很少有人像她那样慢慢打磨角色,慢慢陪着行业成长。
这种匠人精神不是老古董,是能让作品留得更久的底气,可惜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如果说黎宣的离开带着岁月沉淀的遗憾,那35岁的山东“巨人”徐福海,他的离开就太让人揪心了。
八月三十一号深夜,抖音上有个叫“世界第一巨人(张俊才)”的账号发了消息,说徐福海走了,还特意对着镜头澄清:他真实身高就是2.25米,不是网上瞎传的2.43米。
他还说自己专门打电话核实了死讯,就是怕有人借着身高造谣。
人都走了,还有人拿这种事儿编瞎话,真挺让人寒心的,大家该关注的不是他有多高,是他这一辈子受了多少罪。
徐福海小时候和别的孩子没两样,可十四岁那年突然开始猛长,一年能长二十厘米。
外人看着可能觉得“哇,好厉害”,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有多痛苦。
后来他查出得了血栓性静脉炎,腿烂得不行,连路都走不利索,本来他还想当篮球运动员,就这么被病魔毁了。
2020年的时候,齐鲁公益还联合医院给他免费治疗,出院的时候医院特意做了特大号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那时候他家里人还看到点希望,可没成想病情反反复复,到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难题。
之前网上有人说他得的是“慢性血管炎”,其实根本不是,是血栓性静脉炎引发的并发症,听说这种病在巨人症患者里还挺常见的。
想想看,那么年轻的人,每天要受病痛的折磨,连最基本的吃饭、走路都成了奢望,换成谁都难扛。
徐福海之前在抖音上还小有名气,因为“一餐能吃15个馒头”成了他的标签。
好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就算腿不好,也总在视频里笑,看着大大咧咧的,好像没什么烦心事,可谁能想到,镜头背后他要受那么多罪。
网友看了都心疼,还有人骂那些拿他身高造谣的人,人都走了还瞎传,吃相也太难看了。
也有人说幸好有短视频,能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也能让大家多关注关注罕见病群体。
其实徐福海的乐观不是装出来的,是没办法里的坚持,他知道难过也没用,不如笑着面对。
可短视频让他被看见,也只是让更多人知道了有这么个人,真要帮到像他这样的罕见病患者,光知道还不够,得有更多实际的帮助。
比如更好的医疗资源,更便宜的药,不然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
徐福海的故事让好多人想起罕见病群体的困境。现在提到罕见病,好多人只是听说过,没真正了解过他们要面对的难题——难找的药、昂贵的治疗费、旁人异样的眼光。
徐福海还算幸运,有公益组织帮他,可还有更多像他这样的人,连被关注的机会都没有。
他的离开不只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该让大家想起,对这些特殊群体,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同情,还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徐福海的故事让人看到生命的韧性,而69岁的岛子,却让人体会到学界失去一位良师的惋惜。
岛子是九月一号早晨在北京因病走的,享年六十九岁,岛子本名叫王敏,1956年在青岛出生。
之前在四川美术学院教过书,后来去了清华大学,还当过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他教出来的学生好多都成了青年批评家,给艺术圈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学界里像他这样既能做研究,又能教出好学生的人不多,他一走,不光是少了个学者,还少了个能把艺术的温度传下去的人。
其实岛子走之前早有征兆,八月底网上就传过一封他的紧急公开信,说自己得了白血病。
白细胞飙得太高,把好几个脏器都影响了,进ICU抢救的时候特别缺AB型血,还说要是有人献血,愿意拿自己的系列版画当谢礼。
都到了生死关头,还想着不能白受别人的帮助,得拿出点东西回馈,这就是文人的风骨吧。
现在好多人遇到事只会伸手要,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就算自己难成这样,还想着尊重别人的帮助,这份体面太难得。
结语九月第一天的难过劲儿会慢慢过去,但他们留下的那些事儿不会随便就忘了。
93岁的黎宣演了一辈子戏,那些角色暖过好多人,以后大家看老剧时还是会想起她。
35岁的徐福海带着病还总乐呵呵的,让更多人开始关心和他一样的病人;69岁的岛子在诗歌和艺术里琢磨的那些东西,会在学生和学界里接着传。
他们虽然走了,但留下的这份认真劲儿、这份对生活的韧劲儿,会让看到的人多想想怎么好好做事、好好生活,这大概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念想,也是他们留下的最实在的东西。
信源:
1. 中国新闻网
2. 百度百科
来源:暮史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