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为笔书写民族团结育人新篇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9:20 1

摘要:在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的非遗工作坊内,传来阵阵针线穿梭声,混合着艾草独特的清香弥漫开来。走近一看,身着壮、瑶、苗等多民族服饰的学生,正专注地在布帛上创作,将古老壮锦的八角星纹融入现代设计,他们手中的非遗香囊“麽乜”,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品,而是承载着民族

在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的非遗工作坊内,传来阵阵针线穿梭声,混合着艾草独特的清香弥漫开来。走近一看,身着壮、瑶、苗等多民族服饰的学生,正专注地在布帛上创作,将古老壮锦的八角星纹融入现代设计,他们手中的非遗香囊“麽乜”,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品,而是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新载体。

让壮族非遗香囊“麽乜”重焕生机的正是百色民族高级中学以“麽乜助学”“文化传承+五维育人”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

活化千年非遗搭建民族团结桥梁

“麽乜(mō miē)”——这个源自壮语“神祖”的布艺香囊,此刻正在高二学生马莉莎手中渐成雏形。三层壮锦布片叠合成人形怀抱圆球的独特造型,填入艾草、菊花等10余味中草药,针脚细密如星轨环绕。“传说这是壮族始祖布洛陀为守护族人创造的吉祥物。”非遗传承人许彩萍满是欣慰。

在百色民族高级中学《跌落壮族民间的遗珠》校本课堂上,来自12个民族的学子正展开激烈讨论。“八角星纹在瑶族织锦中象征太阳崇拜,这和壮族的宇宙观不谋而合!”彝族男生黄华根的发现引发阵阵惊叹。这样的跨文化对话每天都在发生:苗族学生将银饰工艺融入麽乜吊坠,瑶族少年用草木染技法创新布料处理,汉族教师则引入3D建模优化传统制版。

在“麽乜工作坊”的展示墙上,一张密密麻麻的劳动实践计划表吸引了众人目光。从原料采购时的成本精打细算,到产品设计前的市场调研,再到生产流程中的工序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学生们的心血,且都由他们自主完成。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陆东斌介绍:“我们构建了‘麽乜工坊+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希望学生们能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学校将劳动教育细致地划分为8项能力指标,贯穿‘麽乜’制作的全过程。”

融合美育科创激活创新发展源泉

当传统“麽乜”遇见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学校的创客空间,物理社团的学生们正在调试“悬浮麽乜”装置。通过电磁悬浮技术,绣有壮锦纹样的香囊在空中缓缓旋转,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引得参观者连连赞叹。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源于学校构建的“非遗+学科”课程矩阵。

这只是学校融合美育与科创的一个缩影。美术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将“麽乜”的传统造型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设计稿;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利用3D建模技术,将“麽乜”数字化,使其能够以全新的形式展示和传播。

劳动教育大棚里,高三学生正在收割今年第二茬艾草。“从种植到加工全流程参与,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劳动价值链。”生物教师廖宗介绍,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的艾叶喜获丰收,下一步还要开发艾草精油提取项目。劳动教育评价系统显示,持续参与项目的学生中,责任心、抗挫折力等核心素养显著提高。

来自瑶山的受助学生那彩英对此深有体会。从最初笨拙地穿针引线,到能独立设计具有现代美感的文创产品,两年的劳动实践让他完成了蜕变。“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产品路演,优胜作品会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伴手礼。”这种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的机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参与项目的学生劳动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每针每线都在重塑自信。”资助办主任肖知欣翻阅着学生的成长档案:害羞的壮族女孩成为非遗讲解员,沉迷网游的男生在文创设计中找到人生方向,心理焦虑的学生通过缝制香囊重展笑颜。

高三学生李晓雅正在缝制“平安麽乜”,针线规律起落间,月考失利的焦虑逐渐平复。“专注当下每一针,就像解开人生每个结。”心理教师团队研发的“非遗疗愈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学生焦虑指数明显下降,专注力显著提升。

五维育人体系:让教育在泥土里扎根

毕业季的“薪火相传”仪式上,考入中山大学的蒙桂秋将贴满笔记的“麽乜制作秘籍”郑重交给学妹。“这里面记录着麽乜制作的心得体会,希望你们少走弯路。”这种跨越山海的传承已成传统:每届毕业生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和帮扶结对来完成“三个一”反哺任务。

在2023届毕业生座谈会上,考上国防科技大学的何鑫动情地说:“‘麽乜助学’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它让我更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数据显示,项目实施以来,受助学生本科升学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在市级资助主题赛事中累计斩获50项荣誉;项目培养出“黄文秀式好学生”3名,区市级“自强之星”励志典型2名。

2018届毕业生黄凤梅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母校担任资助专员;文钟浒、农俊海两位学子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知识反哺家乡建设。

在学校的民族文化展馆里,身着壮族服饰的讲解员农丽莉在为考察团演示“麽乜”制作工艺。这个曾经羞涩的壮族女孩,经过8场讲解历练,如今已能从容地讲述非遗故事。“每次解说都是文化自信的积累”,她指着展柜中自己设计的“壮瑶同心麽乜”说。为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学校构建了“阶梯式”培养体系:从班级课前3分钟演讲到校级演讲,从社区展演到校际交流,形成“讲、展、创、传”的完整链条。

如今,“家—校—社—企”协同发展的数字化平台正在搭建,受助学子的终身成长档案逐一点亮。在这片曾被群山阻隔的土地上,一朵朵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麽乜”正翩然绽放——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艾草的芬芳,更是一个民族赓续文脉的自觉,一代青年胸怀家国的担当,一曲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和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于丹 黄方梅)

作者:周仕敏 于丹 黄方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