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儿周敏站在书房门口,看着父亲戴着白手套擦拭胆管,仿佛在保养传家宝。这是她第三次劝父亲去养老院,可每次都被"再等等"打发。
老周又在鼓捣音响设备了。
女儿周敏站在书房门口,看着父亲戴着白手套擦拭胆管,仿佛在保养传家宝。这是她第三次劝父亲去养老院,可每次都被"再等等"打发。
"爸,这台功放比我年龄还大吧?"她指着布满旋钮的机器。
老周头也不回:"87年产的日本金嗓子,当年你妈生你时,我在医院守夜还带着耳机听它。"他转动音量旋钮,发出"咔嗒"轻响,"现在中频有点散,得换对俄罗斯胆管。"
周敏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声学测试图,突然发现父亲的白大褂上沾着焊锡渣——那是他年轻时当电工留下的习惯。
那天深夜,周敏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吵醒。她摸黑走到书房,看见老周正跪在地上调整音箱摆位,月光照亮他后颈的老年斑。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老周头也不抬,"你妈生前最爱听这个。"
周敏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想听现场版《卡农》,可老周翻遍全城都找不到合适的音响设备。最后他把家里的组合音响搬到病房,用颤抖的手调了整整两小时。
第二天,周敏在二手市场淘到台旧CD机。"试试看这个。"她把机器放在老周的调音台前。
老周的眼睛突然亮了。当《卡农》的旋律响起时,他颤抖着拧动音调旋钮,胆管发出幽蓝的光。周敏注意到,父亲的白发在光晕中微微颤动,像被风吹动的芦苇。
"声场宽了两公分。"老周喃喃自语,"高频泛音更通透了。"
周敏突然意识到,这些在她看来冷冰冰的器材,对父亲来说是连接过去的时光机。每次调试,都是他与母亲跨越生死的对话。
暴雨夜,老周突发心绞痛。抢救室门口,周敏攥着父亲的急救包,里面除了硝酸甘油,还有卷发烧友杂志和半张《梁祝》黑胶唱片。
"放心吧,你爸抢救过来了。"医生摘下口罩,"不过以后要避免过度劳累。"
周敏走进病房,看见老周正用手机播放《渔舟唱晚》,眼睛闭着,手指却在被子上轻轻打着节拍。床头摆着他新写的调音笔记,字迹歪歪扭扭:"换信号线后,古筝泛音延长0.3秒,像露珠在荷叶上打滚。"
出院那天,老周坚持要回书房。周敏帮他调整座椅角度时,突然发现音响线用红绸布仔细包裹着——那是母亲当年做旗袍剩下的布料。
如今,每当周敏加班到深夜,都会收到父亲发来的语音消息:"刚调好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声场纵深比昨天多了半米。"她知道,在那个摆满老旧器材的房间里,父亲正用电阻电容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星空。
来源:HIFI音乐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