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忆里的毛主席,是那种不大容易形容的——你问旁人,他很可能张口闭口都是“伟岸”“高大”,但细一打量,又觉得这些文字太干巴巴。说一句很俗的话,他像黑夜里的一座灯塔,仿佛总能指点前方、催人前行。可人总要老的,哪怕曾经一度被历史裹挟着往前冲,走到最后,还是会静悄悄回
记忆里的毛主席,是那种不大容易形容的——你问旁人,他很可能张口闭口都是“伟岸”“高大”,但细一打量,又觉得这些文字太干巴巴。说一句很俗的话,他像黑夜里的一座灯塔,仿佛总能指点前方、催人前行。可人总要老的,哪怕曾经一度被历史裹挟着往前冲,走到最后,还是会静悄悄回归脆弱,回归内心,那些波澜,或许只有他身边的极少数人看在眼里。
其实,很少有人会去想,一个老人最怕的不是病痛本身,而是病痛里溢出的孤独。毛主席也是如此。大家习惯把他放成历史的丰碑,却忘了碑下的这个人,晚年里,也慢慢走进了生命的暮色。张玉凤——那位最贴身的秘书——后来回忆,说主席那一年心里压着三件大事,像三块巨石,也像三道裂缝,让这位老人到了最末时刻都难以轻松喘息。
最重的那第一块石头,大概落在了一个冬天的早晨。那天张玉凤收到一个消息,脸上的神色仿佛一下崩掉了。是周恩来走了。那个跟着毛主席闯荡了几十年的周总理,终于累倒在事情如山的日子里。有人可能不信,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会被劳累拖垮?可那阵子的事,摊在谁头上都得磨掉命根:从头到脚,每一个会议、每一份电报、每一次交际应酬,他都事无巨细、熬更守夜,连身边的人都劝不动。赖着一口老骨头,一边生着病,一边还想着“不耽误事”,等到不得不进医院时,癌细胞已经蔓延。那些年,人们说国家如同陷入包围圈,外交走钢丝般惊险——可提到周总理,谁都揪心:他是用命在撑着。
毛主席得知这一切,是从张玉凤哽咽着报信开始的。他那天,像是突然掉进了洞里,原本还能撑着的身子,瞬间垮了一半。张玉凤回头看,毛主席坐在那里,嘴唇颤抖,泪却怎么也止不住。人家都以为国家领袖坚如铁,但那一刻,他就是个失去了至交的老人。更让人揪心的是,后来悼念大会,他连身子都挪不得,只能靠电视远远望着,仿佛隔着千山万水与老友道别。
悲伤还没来得及走远,第二块石头就压了上来。五个月后,朱德也走了。朱老总,毛主席最早的战友之一。想当年井冈山会师,一个“朱”一个“毛”,并肩走过枪林弹雨,什么苦没吃过?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朱毛不可分离。”可天不遂人愿,这一回真的要分开了。尤其刺心的是,朱老总拖着病体,还坚持在周总理追悼会上挺直身子,敬了一个抖得有些走样的军礼。那一幕,谁看了不得鼻头发酸?毛主席后来喃喃自语,语气低到近乎呢喃,“或许,我也差不多了吧……”这么坦白,挺不像他。
两位老战友接连离去,别说是什么领袖的光环了。病榻之上的老人,看着深夜里灯光投在天花板的光斑,心思大概和普通人没多少区别——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往前再没有人等着你去会面,再没有人能够喊你一声“老毛”。那样的夜,大概比北方的冬风还冷。
可事情还没完,第三件更大的苦,落在了整个国家身上。1976年,唐山地震。在北京,也能感觉到地在晃,所有人都慌乱地把毛主席从床上扶起,保护着这个当时已极度虚弱的老人。等毛主席清醒过来,第一句话不是问自己伤没伤,而是问怎么了,外面出什么事了?那时候张玉凤在一旁,只好硬着头皮说,唐山大地震——巨大的灾难,死亡数字不停刷新,听得人心里都发紧。
灾区的情况很快一天天反馈到毛主席耳边。据说那时候,他连坐起来吃饭都要借助医护,报纸每天都得工作人员拢在他身前,抓在手里,哪怕字看不清,也要反复听人读。十几、二十万条命,那个数字在他心里怕是成了一根刺。灾难降临的时候,有人说“老天不公”,可落到毛主席心头的,更多的是愧疚和自责——国家刚有希望,这苦难怎么还没完?他一遍遍催促华国锋去灾区安慰,安排救援,一点不敢松懈。如果不是身体撑不住,他大概还想亲自去。
那些天,要说毛主席想的是什么,其实很难猜。人到生命最后,总归有些放不下的东西。他的睡眠很浅,时不时醒来都要问一句最近唐山救灾的进展。手上那份关于救灾的最新报告,张玉凤都得翻来覆去读两三遍给他听,像个孩子反复确认作业有没有写好。等到唐山灾后最后一份详细报告递过来时,毛主席特意交代,“你再重复读一遍,让我仔细听听。”读完,老人的眼神像是看化了很多事,可书卷与灾难里萦绕的那些生命,他终归是带不走的。
再后来,大家都知道的日子到了。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走了,安静得没有多少征兆。张玉凤回忆那天,病房里很静,窗帘拉了一半,风吹得飒飒的。那个年头,整个国家都在低头落泪,仿佛历经浩劫的日子终于到头了,可谁都明白,留下的悲伤和失落,怕是一时半会细细道不完。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命运算计得不那么紧,是不是老人还能再多安然一些年?亦或是不论你曾经多辉煌,到头来终究还是得孤身一人,面对生离死别,接受被生活掏空的遗憾。朋友、战友、人民,还有那些无穷无尽的牵挂——都是生命不肯松手的牵绊。历史舞台上强如毛主席,也难逃这寂寞雪夜。看来,人的一生哪有什么全身而退,大多时候,只能自己坦然收拾残局。
至于那些年发生的事,那三道裂缝,是不是至今还在别人口中隐隐作痛?没人能确切说清,世界往前走了,但某种重量,恐怕依旧在人们心头徘徊——你说,是不是?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