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有一支来自异国的医疗队,跨越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奔赴战火纷飞的中国,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民带来了希望与生机,他们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这一医疗队的援助行动,是中印两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深厚情谊的见证,展现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有一支来自异国的医疗队,跨越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奔赴战火纷飞的中国,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民带来了希望与生机,他们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这一医疗队的援助行动,是中印两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深厚情谊的见证,展现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地陷入一片战火硝烟。中国军民在武器装备落后、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艰难条件下,顽强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这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不仅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与同情。
彼时,印度虽尚未完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同样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渴望民族独立与解放。印度国大党在其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带领下,积极声援中国抗战。1937年9月26日和1938年1月9日,尼赫鲁两次倡导 “中国日”,号召印度各地群众举行游行集会,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同年11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宋庆龄和史沫特莱的建议下,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希望印度国大党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物资,并派遣有经验的战地医生援助中国 。尼赫鲁在收到信件的当日,便积极响应,决定向中国派遣医疗队。同时,他号召全印度将1938年1月9日作为 “声援中国日”,为中国抗战筹集物资和款项。
为组建援华医疗队,尼赫鲁亲自选定马登・莫汉拉尔・爱德(中文名为爱德华)博士担任队长。爱德华曾参加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反击德、意法西斯,有着丰富的医疗救援和反法西斯斗争经验。他还是尼赫鲁的内兄。尼赫鲁从众多踊跃报名的700多名医务人员中,精心挑选出副队长姆・尔・卓克(中文名为卓克华,教师和外科医生),队员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中文名为柯棣华,外科医生)、比齐埃・库马尔・巴苏(中文名为巴苏华,来华前为印共党员、外科医生)、德贝・木克(中文名为木克华,外科医生)。
1938年8月,印度援华医疗队正式组建完成。印度国大党孟买省委员会为五位队员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新任国大党主席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发表声明,表达了中印两国对和平的热爱,称医疗队的大夫们将作为服务、友谊和爱的使者前往中国。泰戈尔获悉此事后,也发电报对印度在中国急需之时提供帮助表示赞赏。
1938年,援华医疗队在重庆合影,左起,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
1938年9月,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等装备,乘船离开印度孟买,经过17天的漫长航行抵达广州。他们在广州受到了宋庆龄和各界代表以及印籍侨民的热烈欢迎。医疗队明确提出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开展医疗救援工作,这一请求得到了宋庆龄的大力支持。
9月29日,爱德华带领医疗队跨过长江抵达汉口。在这里,他们会见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负责人董必武、叶剑英和周恩来。随后,医疗队在武汉、宜昌等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救助了大量受伤的中国军民。但随着武汉局势日益危急,医疗队被迫经宜昌向重庆撤离。
在重庆期间,为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几位大夫请中印文化协会的谭云山教授为他们每人起一个中国名字。谭教授在每位的姓氏后面加了一个 “华” 字,从此他们便有了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这五个饱含深意的名字,并且谭教授还为每位大夫刻了一枚印章,印制了一盒名片。
1939年2月,经过20天的艰辛跋涉,印度援华医疗队终于抵达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 。八路军卫生部在北门外陕公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盛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出席作陪。中共中央代表王明致欢迎词,高度赞扬医疗队来华的重大国际意义,指出这不仅体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对中国的同情与援助,更表明弱小民族拥有了共同反抗残暴法西斯的目标 。爱德华队长在答词中表示,印度人民衷心希望中国抗战获得胜利,中印两大民族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
随后,医疗队参观了部队、机关、学校和卫生机关,很快熟悉了边区生活。3月15日,毛泽东在杨家岭的一间普通窑洞里会见了医疗队的五位大夫,与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交谈,并设宴招待。席间,毛泽东询问了有关印度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印度人民反帝斗争的形势以及印度各政党的主张等。他代表中国人民感谢印度的支持,并回顾了中印两国悠久的传统友谊,强调医疗队的到来,传播了两国人民团结反帝的精神。
根据工作安排,卓克华、木克华被分配到边区卫生学校担任教员,为培养中国的医护人才贡献力量;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则被分配到距延安城东40里的拐峁八路军医院。爱德华担任外科主任,并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柯棣华担任外科医生;巴苏华担任五官科医生。他们在医院里不仅认真看病做手术,还经常召开医务座谈会,毫无保留地向中国医护人员介绍经验,并积极参与八路军模范医院的扩建工作,给予了满腔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延安《新中华报》曾高度赞扬他们的贡献。在此期间,医疗队还为周恩来治疗了右臂骨折。
1939年3月15日下午,毛泽东在延安与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合影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医疗队中的部分成员渴望能够更直接地为抗战贡献力量,他们提出要到抗日前线去。1939年12月,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主动请缨,前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工作。在那里,他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但他们拒绝特殊照顾,与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一样吃粗粮、住民房。
柯棣华在前线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将救护所设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曾连续工作三天三夜。1940年6月,柯棣华来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唐县和家庄,他主动申请上前线,在南线第四军分区参加战地救护。在前线的13天里,柯棣华不顾自己患有绦虫病,救治伤员800多名,为其中的585人做了手术 。
在从事医疗工作的同时,柯棣华还意识到战争的激烈程度使得前线急需更多的医护人员,于是他积极投身于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尽管编写教材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困难重重,但他每天早上都会拿出至少一到两个小时来练习写汉字,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在柯棣华纪念馆,至今还留存着一些他当年的手稿,上面中文后标注着印地语和英文,以帮助他理解记忆。
1940年,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因服务期满或生病,先后回国。巴苏华于10月返回延安,担任八路军军医院五官科主任,他积极参与边区的医疗建设,并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1943年3月返回印度。
柯棣华则选择继续留在中国,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民族大义,深受感召。1942年7月,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柯棣华积劳成疾,1942年12月9日,他因癫痫病发作,不幸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32岁。毛泽东同志评价柯棣华大夫 “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
印度柯棣华故居纪念馆中的柯棣华雕像
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的抗战岁月里,以无畏的勇气、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为中国军民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救助,拯救了无数生命,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也加深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如今,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内,矗立着为纪念爱德华等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而建立的纪念碑 。柯棣华纪念馆也成为人们缅怀他的重要场所 。这些纪念设施时刻提醒着人们,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有一群来自印度的友人,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他们的伟大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成为中印两国友好交往历史中的光辉篇章。
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柯棣华像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