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南阳五圣: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
南阳,古称“宛”,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自古至今,群星璀璨,名人辈出。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南阳五圣: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
五圣中,论功绩和名声,人们普遍推科圣张衡为第一。不信,大家看看他的名片: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汉族,东汉南阳郡西鄂人(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曾任尚书、河间相等职,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别急,他还是东汉著名的六大画家之一。
暑假里,我们慕名去南阳的张衡博物馆参观。
沿着南阳城北的S231向北行进大约20公里,过蒲山,在石桥街南不远小石桥村,看到了张衡博物馆的路标。
从省道下来,向东走小水泥路,不到两分钟,便到了小石桥村西头。
老远就看到了张衡博物馆的标志——一对高大宏伟的汉阙。
这几年,南阳把月季产业越做越大。而石桥镇正是南阳月季的发端地、根据地。
于是张衡博物馆就理所当然地处在月季的海洋里,到处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空气中花香四溢。
张衡博物馆坐北朝南,占地约20亩左右。院子正中央一座享堂,把院子分为前后两部分。
大门外有博物馆的金字招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外联是:穷五经通六艺,赋两京制两仪,闲吟四愁一生无憾;研七略精九章,思三代究三坟,漫步八极千载有灵。
内联是:穷天究地通百家名昭日月,善赋能诗贯六艺誉满乾坤。
横批:名炳星月。
两幅楹联对张衡的卓著功勋做了高度概括。
此处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好去处,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注意,周一闭馆,谢绝参观。
步入大门,迎面是宽阔的神道,青石铺地。两边分别有八座石雕(石兽和石人),护卫在神道左右。
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暑气逼人,游人稀少。走在神道上,似乎觉得周围的空气有几分凝固的意味,愈发觉得这里庄严肃穆,恢宏庄严。
隔窗看去,享堂里有张衡生平和贡献展览。由于我们是随性游览,没有麻烦工作人员开门细看。
享堂前方,有张衡塑像。他着汉服,执书简,目光坚定,神情刚毅,好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攀登不了的山峰。
前院的左右两个苗圃里,分别有他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巨型模型。
模型的底座上,刻有他的诗词歌赋。据说,当时,他的《二京赋》和《南都赋》等文学作品轰动天下,引无数文豪竞折腰。
如此全面发展,文理兼修的人才,古今中外,无出其右。
每一个标榜自己文科超常或者理科优秀的人,在他面前只有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享堂前有楹联三副,其中最里侧的这副也是张衡的名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写的《之江新语》中,引用了张衡的这句名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来告诫党员干部不论身居何位,都应把“立德修身”放在首位。
享堂后门的对联是:因文章名世,似相如百家也;憑技艺利国,唯平子一人耳。横批:昭垂寰宇。
享堂左右两侧是他发明的其他机械模型,纯铜制作,阳光下熠熠生辉。
绕过享堂,穿过青砖拱门,便是历经1800年风雨沧桑的伟人墓冢。
拱门前有两座碑楼,每座碑楼内都立有两通古碑,外砌石栅栏,可见其弥足珍贵。
走近拱门,左右是一对石狮,呈少见的站立状,虽有残缺但掩饰不了雕工古朴,线条粗犷,气势凛人。
拱门旁的楹联是:春月清风憑古墓,苍松翠柏留公魂。
墓冢为半圆形,直径五丈左右,高两丈有余,四周青石围砌。旁边辟有环形甬道,供游人瞻仰游览,外有八角青砖花墙围之。
墓前有明嘉靖四十三年墓碑一通。
环绕墓地的甬道青砖铺就,估计有百米左右。可能才下过雨,略显湿滑。地面树影斑驳,遍布青苔,可见来此游览的人并不多。
四周松柏耸立,林中蝉鸣阵阵。七月酷暑,外边是毒辣辣的太阳,这里却一片静谧清凉。一代伟人长眠于此,善莫大焉。
同伴们觉得此处太过清幽寂寥,纷纷离去。无奈中,我绕墓一周的计划只好取消。
后来才知道,墓地后边还有地震井和平子读书台遗址。地震井明显带有几分神秘,平子读书台据说是张衡少年时代发愤读书的地方,这两个最有看点的地方竟然被我们白白错过了。
心不诚,志不坚,注定要和最好的东西擦肩而过!
墓东有碑林,竖立古今名人题词碑等碑刻三十余通。
碑林中有唐朝诗人郑谷做的《题张衡庙》碑刻,看来,千年前人们就在此处凭吊张衡了。
碑林中,最显著位置有郭沫若先生的题词碑:“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 令人景仰”。
看完碑林,博物馆基本参观完毕,我们沿右侧回廊往外走。
回廊长几十米,墙壁上有“举世瞩目的中国科学家”系列石刻,细看,近代的科学家寥寥无几。
中华民族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是闭关锁国,重文轻理。看完这些石刻,感觉我们中国人的基因并非不擅长科学探究,实在是清朝误国三百年。
今天,中国科技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但国人尚需清醒:大家对科学家的崇拜还远远不如西方人那般狂热。据说在英美,人们对一个市长的关注度远不如一名医学博士。
右侧回廊起点处,是铜制的改进型漏水转浑天仪模型。
在墙角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伫立的碑首。都是明朝的古石材,雕工细腻,价值应该不菲。
在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不是不重视文物保护,实在是历史遗存多如牛毛。
院子左侧回廊,正在举行临时展览——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图片展。这是南阳和外地文化交流的缩影。
走出张衡博物馆,满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张衡出生在南阳,成长在南阳,许多发明诞生在南阳,终老在南阳……和诸葛亮躬耕地遭抢夺不同,这些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丁点异议。但感觉南阳还是没有充分打好这块金字招牌!
可喜的是,据说,选址在石桥镇的张衡大学正在酝酿立项中。
张衡博物馆东侧,便是小石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健身广场。
在广场大舞台的后墙上,赫然写着——一村两国宝。
原来这小石桥村,除了村西的张衡博物馆,在村东北还有一座建于隋朝的鄂城寺塔。
来一趟不容易,这国宝级的古塔,绝对不能错过。
顶烈日,冒酷暑,我们去一里地外的古塔参观。
尽管老远就看到了魏巍屹立的古塔,但是走近才发现它位于南阳十一中的校园里。要想细看,必须进入校园。
为“南阳十一中”题写校名的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彭清源,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应该是这里的老校友。
这里原来叫做张衡高中,这几天正在举行98级校友聚会。校园里到处横幅飘飘,一片歌舞升平。
本来估计进门要被盘查一番,门卫室几个人却把我们当成衣锦还乡的校友,敬烟递水,笑脸相迎。
学校大门朝西,进门是条东西大道。大道北边是新校区,南边是老校区。古塔就位于老校区的西南角。
漫步老校区,一路走来,老瓦房是教务处、广播站、卫生室等,老式红砖楼房是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平房和简陋的小院是教师住室,操场建在低矮处……
一切像极了二三十年前的社旗一高,我心里莫名泛起了一点酸酸甜甜的味道。
杰出校友的大型宣传版面上,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在显著位置,后边标注是62级校友。
李白一生狂傲不驯,却在《南都行》中谦虚地写到: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这是诗仙对南阳最高规格的赞赏。
道路一侧有张衡的巨幅宣传版面,非常详尽。刚才在博物馆享堂错过的,恰好在这里补补课。
走近古塔,才发现古塔旁还有古寺!这意外的惊喜让我们心跳加速,幸福感爆棚。
古寺在校园的一侧没有围墙,既然古塔叫做鄂城寺隋塔,这寺应该就是鄂城寺。
古塔位于古寺的东南角,塔的北边是一片柏林。林中有若干覆盆式青石柱础,直径二尺有余,它们仿佛在无言地宣告着古寺昔日的辉煌。
古塔六面七层,通体用青砖平砌而成。自下向上,塔体逐层收减高度及边长,整个塔身呈挺拔的抛物线形。
站在塔旁近看,它卓尔不群,工艺考究,古香古色;仰视,它直刺苍穹,造型俊朗,气势不凡。
塔底层西面有铁栅门,可通塔心室。门上方横嵌一黑色石碑,字迹略小,无法辨认。
第二层的六面壁上各嵌砖雕佛像八尊,一周合计共48尊佛像,造型各异,神形兼备。
据在此乘凉的一位老人说,此塔其实是宋代重建的。塔下有一口水井,深不可测,现被巨石压盖着。神奇的是,传说井水与周围河水同消同涨!
更吓人的是,传说井内有被科圣张衡用定水神链锁着的黑龙,以防其兴风作浪,祸害四方!
这就是石桥古镇无处不在的张衡文化!
看来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古塔!
老人说这鄂城寺的老建筑一直是学校的辅助用房,要不早就灰飞烟灭了。现在,国家正在整体恢复鄂城寺,长远计划是把古寺和学校彻底分离,让古寺和古塔自成一景。
比如,最南边的前殿,就是刚刚新建的。
居中的大殿是老建筑,殿前卧有一巨型石龟。两旁有月门通往后殿,东西配殿也是老建筑。
从侧面看大殿,厚砖大瓦,巨柱阔窗,一览无余,沧桑感更足。
大殿门口的老标识牌,上写:南阳市重点文物——鄂城寺.石狮。但是今天没看到石狮,可能被保护起来了,或者不知所踪。
东侧月门上依稀有“松风X月”的字样。
东配殿走廊里随意叠放的古碑,仿佛古寺厚重的年轮。
西配殿的走廊里只横有一块古碑,但尺寸明显更大。
感觉后殿比大殿保存得更为完好,飞檐反宇,钩心斗角,重梁起架,气势恢宏。
细看,墙壁有将近二尺厚!墙垛处的镂空砖雕,美轮美奂,自成一景。
后殿也有东西配殿,但明显属于新建。
目前,鄂城寺所有房舍内都没有神像。看门口所挂的牌子,暂时是卧龙区书法协会创作基地和十一中书画教育中心。
相信不久的将来,千年古塔和古寺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返回的路上,我感慨万千:小小一个村庄,两处顶级国宝!这憾人心魂的古迹古建,竟然保存在离社旗不远的地方。
这就是南阳,一个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地方!我们历史厚重、遍地人杰的家乡!
来源:郑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