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消费主义,小心掏空你的钱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18:30 1

摘要:现在买东西不只是为了生活需要,更像在玩一场无限游戏。打开手机,各种广告都在喊“限量秒杀”,让人不知不觉就点了下单。双十一、618这些购物节,其实是商家设好的“陷阱”,用折扣刺激人拼命买。衣服鞋子还没穿坏,新品广告又来了;手机还能用,新款一出就觉得手里这台过时了

现在买东西不只是为了生活需要,更像在玩一场无限游戏。打开手机,各种广告都在喊“限量秒杀”,让人不知不觉就点了下单。双十一、618这些购物节,其实是商家设好的“陷阱”,用折扣刺激人拼命买。衣服鞋子还没穿坏,新品广告又来了;手机还能用,新款一出就觉得手里这台过时了。

我们买的东西越多,心里反而越空虚。社交媒体上,大家都晒名牌包包、新款球鞋,好像拥有这些就能证明自己。可刷爆信用卡后,留下的只有一堆用不完的东西和还不完的账单。消费就像个永远跑不完的跑步机,我们拼命追赶,却忘了停下来问问:这些真的是我需要的吗?

消费主义,这个词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可能带有负面色彩,但实际上,它并非天生如此。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消费主义常出现在对大众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之中。

在工业革命之后,产能过剩成为常态,大量商品被批量化、大规模生产出来,市场供大于求。资本为了将过剩产品推销出去,便将其包装成某种品味或生活方式的必需品,广告与大众媒介也随之应运而生。

消费本身绝非贬义词,它是社会运转的重要推动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消费,市场的活力、文化的发展乃至思想的碰撞,都依赖于生产价值的流通。

在百货公司出现之前,人们购物分散在各个小商店,店铺依赖常客维持运转。而百货公司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销售理念,店家不能仅靠常客忠诚度,还需吸引过路客,这激发了众多营销创意,如利用广告橱窗、推出不满意可退货政策等。

如今,随着电商和直播的兴起,消费和购物方式不断革新,吸引顾客的重任部分转移到了自媒体和博主身上。对大多数中小博主而言,带货投入大、产出小,服装退货率甚至高达50%,还需与平台分成。所以,直播带货并非如人们想象中那般是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无论是生活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实体产品还是体验型产品,都可从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两个维度去考量。功能价值的核心在于体验感,而符号价值的关键在于身份象征,像穿着衬衫和西装往往代表正式场合与职业身份,购买名牌包可能象征着一定的经济实力。

大多数消费品都或多或少兼具这两种价值,只是占比不同。这两种价值并无对错、好坏之分,也不存在必须追求功能价值而摒弃符号价值的道理。功能价值更多关乎自身,而符号价值建立在个人与他人、社会体系的互构之上。

对于年轻女孩来说,在某些阶段,符号价值带来的情绪价值可能远超功能价值。比如用第一次工作攒的钱买奢侈品包包,能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可。但这种快乐相对脆弱,得到难以负担的奢侈品时,积极情绪背后可能隐藏着不确定感。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更倾向于追求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双高的产品,淘汰那些符号价值高但功能价值一般的东西。

我们可以将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作为两个维度,构建一个四象限框架。双高的象限代表追求生活品质且物质实力较强的选择;符号价值高、功能价值低的部分,应适当减少占比;功能价值高、符号价值低的产品,在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中更为适用。这个框架不仅适用于具体产品,也适用于消费体验,如旅行、乘坐飞机选择商务舱等,不同人对其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的感受因人而异。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创建一个心理舒适的购买体系。在进行消费决策时,通过这个框架给每一笔消费定位,让自己对消费行为有把控感。消费如同其他事情一样,有了稳定的价值尺度,就不会被各种消费话术干扰。

比如,今天有人说要捂紧钱包,防止被消费主义洗脑,明天又有人说要及时行乐,对自己好一点。若没有稳定的内核,就容易在这些话语中迷失方向。当然,这个消费体系要建立在经济保障和生活环境能够支撑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消费中获得轻盈感和安全感。

创造价值或消费品,为他人提供消费渠道,也是一种不错的消费策略。通过创造产品,如开服装店或产出内容产品,用产品价值换取收入,这种创造过程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快乐,同时也能让我们产生节省的心态。

对于那些让我们心心念念、符号价值远大于功能价值的东西,有一种较为“躺平”的方法,就是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拥有它。很多时候,当我们真正拥有后,会发现其不过如此,从而卸下光环和防备。当然,这可能存在风险,比如体验过头等舱后可能难以再接受经济舱。

总体而言,在消费这件事上,我们一方面要尝试搭建稳固的框架,另一方面要保持轻松心态,不必过于苛刻地遵循某些原则。就像面对双十一,我们明白其背后的机制,但如果没有特别需要购买的功能价值高的产品,也无需硬买。只要建立起自己的框架,并给事情留有余地,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会像齿轮一样顺滑运转起来。

消费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理性看待消费主义,通过构建适合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方法论,让消费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而非成为负担。

文本源自@脑袋空空emptymind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