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绕结直肠癌与主食摄入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已越来越清晰。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55万,呈现年轻化趋势,饮食结构紊乱就是重要诱因之一。
64岁的刘大妈,平时身体不错,常年自己做饭、遛弯、带孙子,谁也没想到,有一天因腹胀住院,检查竟然是晚期结直肠癌。
短短三个月,病情急转直下,最终没能挺过来。医生无奈地说,她口中的“健康饮食习惯”,其实藏着不少致癌风险,尤其是主食吃法上的六个误区,令人遗憾。
很多人谈主食色变,觉得吃它就发胖、升血糖,甚至有人干脆完全戒掉饭、面。但主食不是“罪魁祸首”,真正的问题在于吃得不对。
围绕结直肠癌与主食摄入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已越来越清晰。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55万,呈现年轻化趋势,饮食结构紊乱就是重要诱因之一。
主食是中国人传统饮食的基石,但一旦误解主食、误用主食,反倒可能为癌症埋下伏笔。以下这六个误区,很多人可能都在犯,越早纠正,越有可能远离肿瘤风险。
不吃主食或者长期极低碳水饮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奉为“养生法宝”。但事实是,长期碳水不足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便秘加重,大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的接触时间。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出,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全谷物、杂粮类主食,正是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
第二个误区,是把所有主食换成所谓“粗粮”,以为越粗越健康。殊不知,粗粮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长期高量摄入。特别是老年人、肠胃功能较弱者,若突然大量进食粗粮,易导致腹胀、消化不良,反而影响营养吸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日主食中粗杂粮占比控制在1/3左右,不宜盲目走极端。
第三种常见但被忽视的错误,是过度依赖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条、面包等虽口感好,但高精细主食缺乏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长期依赖会影响肠道菌群多样性,削弱肠道屏障功能。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主食应适当“混搭”,增加多样性,才更利于肠道健康。
第四,是高温炒饭、油炸面点等“重口味主食”的普遍化。很多人早餐喜欢吃油条、煎饼果子,午晚餐炒饭炒粉代替蒸煮主食,但这些食物不仅热量高,还常含致癌物质如丙烯酰胺,尤其在反复油炸下更容易产生有害物。
《中国肿瘤防治蓝皮书》中明确指出,长期摄入高温油炸类食品,是结直肠癌的促发因素之一。
第五个误区,是用主食“代情绪”,尤其是夜宵时段。现代人压力大,不少人深夜靠吃碳水来缓解焦虑,如方便面、汤粉、饼干等。
结果不仅扰乱生物节律,还增加胰岛素抵抗和体重负担。而肥胖本身就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腹部肥胖人群的肠癌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第六种低级错误,是忽略主食之外的整体搭配。很多人虽然主食不多,但缺乏新鲜蔬菜、水果,肉类过量,饮食结构严重失衡。高脂饮食与低纤维摄入的组合,是引发肠癌的“完美风暴”。主食不能孤立存在,它与蛋白质、脂肪及微量营养素的关系,决定了整顿饭是否真正健康。
从传统饮食文化看,中国人讲究“饭菜搭配”,有主有辅,讲究和谐。古人虽未能用现代术语解释营养结构,但“粗细搭配、五谷为养”的智慧,反倒更贴近今天提倡的多样化、均衡饮食原则。在这一点上,现代人反而走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歪路。
从地理上看,南北方在主食选择上差异显著。北方多面食,南方偏米食,但近年来随着饮食全球化,不少人追风“低碳饮食”“生酮减肥”,忽视了原本饮食结构的适应性基础。研究显示,饮食方式的突变,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的应激反应和慢性炎症状态。
从流行文化角度说,“不吃晚饭”“戒饭减肥”似乎成了某些健康博主的标配,但这种片面宣传会误导公众形成饮食恐惧,尤其是对主食的误解,可能在无形中推高慢病甚至癌症风险。科学饮食不应只看“热量表”,更要看食物的结构与代谢影响。
从中医角度看,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长期缺乏主食,伤脾气、损运化,进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肠道与免疫系统的关联,而中医早已将脾胃功能置于整体健康的核心。主食的摄入,实际上是维系“气血充盈”的基础环节。
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主食都一视同仁。一些传统主食如荞麦、燕麦、糙米,不仅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还能调节血脂和肠道菌群。相比之下,过度加工的米粉面类,则营养价值偏低。选择主食的“质”,远比控制“量”来得重要。
刘大妈的悲剧,提醒我们:主食不是敌人,错误的吃法才是真正的风险。她本以为不吃主食可以防癌减肥,结果却因营养失衡与肠道问题埋下隐患。医生表示,主食不是该不该吃的问题,而是怎么吃的问题。正确选择、合理搭配、适度进食,才是科学之道。
未来,随着更多研究揭示饮食与癌症的关系,“吃饭”这件小事,或许将成为慢病防控最关键的一环。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在饮食安排上更要回归理性、尊重身体,听从科学,而不是盲从流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结直肠癌防治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7):553-560.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张Sir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