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从名字开始说起。无论是“癌”还是“瘤”,很多时候不过是历史留下的语言习惯。某些“癌”,虽名为癌,却从不“转”,也不“扩”,连“复发”都懒得动弹一次。这几种“癌”,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非但生存率极高,甚至很多根本不需要治疗。
有些“癌”,只是名字狠,实则温和。喊得让人心惊胆战,实则连刀都未必需要动。
“癌”这个字,一旦落在诊断书上,多数人脑海里只剩下两个字:绝望。但医学不是迷信,真正的“癌”并非都一样凶神恶煞。
在白大褂们的世界里,有些“癌”,更像是“披着狮皮的小猫”,看着吓人,其实温顺得很。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数据说了话。
先从名字开始说起。无论是“癌”还是“瘤”,很多时候不过是历史留下的语言习惯。某些“癌”,虽名为癌,却从不“转”,也不“扩”,连“复发”都懒得动弹一次。这几种“癌”,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非但生存率极高,甚至很多根本不需要治疗。
名字够长,听起来也够吓人,但这个“癌”却是出了名的“佛系”。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转移能力,都慢得出奇。很多人在体检时才意外发现这个“家伙”已经在脖子里“安家”多年,但依旧安安静静,毫无动静。
甚至有研究发现,不治疗,5年、10年、20年存活率几乎无差别。换句话说,就算什么都不做,也可能“和平共处”几十年。
这类癌症在老年男性中并不少见,但它最爱做的事,不是扩散,而是“拖延”。许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直到去世都没有被它“打扰”过。
甚至在美国,有句玩笑话广为流传:“男人不是死于前列腺癌,而是带着前列腺癌死去。”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前列腺癌都无害,但有一类被称为“低危型”的亚型,确实可以不急于治疗,而是采取“积极监测”。每年查查PSA、做个MRI,可能比一上来就开刀划得来。
它是皮肤癌的一种,却几乎不转移。长得慢、扩得少,甚至很多年都只停留在原地不动。与其说是“癌”,不如说是“皮肤懒瘤”。多数时候,只要局部切除,连放化疗都省了。而且术后复发率低,患者几乎可以恢复如常生活。
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刚刚起步的癌”,但本质上,它连“癌”都不算。比如乳腺导管原位癌,就是乳腺癌最早期的一种,细胞虽有“恶”意,但尚未突破原有的“包围圈”。
一旦发现,治疗手段丰富,效果理想,生存率接近100%。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未遂”的癌。很多国家,甚至考虑要不要把“原位癌”从“癌症”这个大帽子下摘掉,以免吓坏患者,导致过度治疗。
说到这里,要聊聊“过度治疗”这个词。太多患者,一听“癌”字,非刀不行、非化疗不安心。结果身体还没被癌细胞伤着,却先被治疗折腾得元气大伤。医学的目标不是“做得最多”,而是“做得刚好”。对这几种“温和型”的癌,过度治疗反而是对身体最大的“背叛”。
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有研究者调侃它“比高血压还不凶”,却被无数人切了整块甲状腺,终生服药。身体受损,心理创伤,还可能引发低钙抽搐等一系列并发症。这就好比为了赶走一只温顺的猫,把整个房子都推了。
前列腺癌也有类似困境。很多人本可以选择观察,却因为压力或误判选择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结果术后出现了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不必要的生活质量下降。原本可以“和平相处”的状态,被人为打破。
信息不对称,是罪魁祸首。医生的建议被夸大,患者的恐惧被放大,媒体的渲染被无限放大。一个本该“观察”的“癌”,变成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而真正凶险的癌种,如胰腺癌、肝癌,却常常因为症状隐匿而被忽视,等发现时已是“晚期”。
这场“命名的误会”,还远不止这些。有研究者建议,对某些低危癌症,甚至不该叫“癌”,而应另取新名,以减少心理负担。比如把“甲状腺微乳头状癌”改成“甲状腺异常细胞增生”,听起来就没那么吓人。语言的力量,有时候比疾病本身还强。
很多患者在听医生解释“可以不治”时,反而更焦虑。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治疗”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今,医学越来越强调“观察也是一种治疗”。比如对低危前列腺癌、原位乳腺癌甚至部分甲状腺癌,定期复查,反而成了更明智的选择。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才是真正高阶的医学。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温和癌症”都可以掉以轻心。判断是否“低危”,需要一整套评估体系:影像、病理、分子特征、临床表现,缺一不可。只有明确诊断,才能科学决策。不能因为有“好癌”存在,就对“癌”掉以轻心。
在这场“误会”里,最该更新的,不是术语,不是治疗手段,而是认知。癌症不是一道“生或死”的选择题,而是一道“怎么活得好”的问答题。有些时候,不动刀反而是最好的治疗;有些时候,不慌张才是最强的武器。
医学是一棵树,枝繁叶茂,而“癌症”只是其中一枝。别一听“癌”就惊慌失措,也别一味“宁可错杀”。真正成熟的健康观,是建立在了解之上的不慌,是在数据面前的理性,是在选择时的从容。
就像有些风浪,不是用力划才能过去,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等它过去。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文宏,陈涛,李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管理策略探讨[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24,41(4):321-325.
[2]陈立新,王志强,刘洋.前列腺癌“积极监测”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5,39(2):113-117.
[3]李娟,赵宏伟,许晓东.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治现状与争议[J].医学综述,2024,30(6):1234-1239.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