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北潜江贡生别有纶之妻李氏捐出千金修缮学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6:12 1

摘要:明洪武初,知县史纯一重建(康熙《湖广通志》)。景泰三年,荆州府推官符节、知县李坚;天顺八年,知县吕文;成化十年,知县胡璘重建;弘治十三年,知县史华;嘉靖中,知县夏泗建;万历中,知县朱熙洽、王建忠等修。

最近,在翻阅《湖北通志》(民国十年刻本)时,于卷五十六“学校·学宫”的记载中,有湖北省潜江县贡生别有纶的妻子李氏捐出千金,用以修缮学宫的事迹。

一、原文暨标点

潜江县学宫在城内北门,元至元三十年,邑为水决,学随邑迁,教官杨实移建今所(康熙《湖广通志》)。延祐六年,知县阮伯颜修。元末兵毁(县志)。

明洪武初,知县史纯一重建(康熙《湖广通志》)。景泰三年,荆州府推官符节、知县李坚;天顺八年,知县吕文;成化十年,知县胡璘重建;弘治十三年,知县史华;嘉靖中,知县夏泗建;万历中,知县朱熙洽、王建忠等修。

清康熙中修。嘉庆十五年,副贡生万锟修;二十三年,贡生别有纶修泮池,纶妻李氏输千金续修池桥、棂星门。

刘澍记云:“盖建不朽之盛事,发潜德之幽光,作者无成心,信者传义举焉。”潜邑学宫在县治之东,屡修屡圯。岁庚午,邑绅士万锟、刘廷铨等首议捐修,鸠工庀材,庙貌一新。而泮池甃石沈埋而未葺也。

贡生别有纶慨然以修复为己任,甫举事而没,子亦早夭。妻李氏曰:“捐修泮池,我夫子之志也,可以没而忽诸?”爰请生之业师万方治综理其事。于时,棂星门、题名坊、围墙之功未兴也,并独任捐修,助及千金。

呜呼!士也不禄,所以更腐朽而新之,起颓败而成之者,竟出于孤孀怛悼之余,成夫子未竟之志,此其坚贞之行,可与泮池之石共垂不朽矣。异日年例相符,告于朝,旌于门,家乘传为盛事,而别生亦因之不朽也。

予莅兹土,悯生之志,嘉氏之节,而乐为之述其潜德也。

二、转译为白话文

潜江县的学宫位于城内北门。元朝至元三十年,县城被水冲毁,学宫随着县城迁移,教官杨实将学宫移建到现在的位置(依据康熙《湖广通志》记载)。延祐六年(1319年),知县阮伯颜对学宫进行修缮。元朝末年,学宫因战乱被毁(依据县志记载)。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知县史纯一重新修建学宫(依据康熙《湖广通志》记载)。景泰三年(1452年),荆州府推官符节和知县李坚(对学宫有所举措);天顺八年(1464年),知县吕文(有所行动);成化十年(1474年),知县胡璘重新修建;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县史华(进行相关事宜);嘉靖年间,知县夏泗修建;万历年间,知县朱熙洽、王建忠等人进行修缮。

清朝康熙年间进行了修缮。嘉庆十五年(1810年),副贡生万锟修缮学宫;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贡生别有纶修缮学宫前的泮池,别有纶的妻子李氏捐献千金继续修缮池桥和棂星门。

刘澍记载说:“这大概是建立不朽的盛大之事,发掘潜藏的美德和光辉,发起者没有私心,信服的人传播这一义举。”潜江县的学宫在县治的东边,多次修缮又多次毁坏。庚午年,本县绅士万锟、刘廷铨等人首先倡议捐资修缮,聚集工匠、备办材料,学宫的庙宇焕然一新。然而泮池砌的石头被埋没没有修缮。

贡生别有纶慷慨地把修复泮池作为自己的责任,刚要开始做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也早早夭折。他的妻子李氏说:“捐修泮池,这是我丈夫的志向,怎么能因为他去世就忽略这件事呢?”于是请别有纶的业师万方治全面管理这件事。当时,棂星门、题名坊、围墙的工程还没有动工,李氏独自承担捐资修缮的费用,捐助达到千金。

唉!读书人去世了,能够将腐朽的东西更新,使衰败的事物重新兴盛起来的,竟然是出自一位在悲痛中的寡妇之手,完成了丈夫未竟的志向,她这种坚贞的品行,可以和泮池的石头一同永垂不朽了。他日如果符合朝廷旌表的年例,上报朝廷,在门前立牌坊表彰,家谱的记载会把这当作盛事,而别有纶也会因此不朽。

我来到这片土地,怜悯别有纶的志向,赞赏李氏的节操,乐意来记述他们潜藏的美德。

三、简要剖析

综观全文,详尽载录了湖北省潜江县学宫自元朝迄至清朝嘉庆年间的修建与修缮历程。其间,诸多官员、士子及其眷属纷纷投身其中,这一现象深刻折射出当地对于教育事业与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

此文尤为着重叙述了贡生别有纶的妻子李氏为修缮学宫泮池等建筑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李氏坚贞不渝的品行,以及她矢志完成丈夫遗志的高尚情怀,跃然纸上。作者于字里行间,满溢着对他们的由衷赞赏与崇高敬意。

据《湖北通志》记载,于“列女”名录中,可见潜江的“别有纶妻李氏、妾方氏”之名,此二人皆获朝廷的旌表。

来源:别姓寻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