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渭南丨 石宇锋:新农人的智慧农业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0:29 1

摘要: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渭南是农业大市,如今在这片沃土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助力“三农”发展。很荣幸,我是其中一员。

讲述人: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石宇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渭南是农业大市,如今在这片沃土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助力“三农”发展。很荣幸,我是其中一员。

我叫石宇锋,1993年出生,临渭区下邽镇人,是一名职业农民,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产业和科技服务工作。

曾经,我也觉得农村冷清,向往城市的繁华,一心想要扎根城市。

一次回老家,在村口遇到几位老人闲聊,与他们寒暄时,有人叹气:“年轻人都到城里干事去了,将来谁种粮啊。”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我的爷爷、外公一辈子奔走在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父亲经营着一家小型农机公司,为当地种植户服务。他们的事业,谁来继承?于是,我有了回家种粮的念头。

我开始密切关注“三农”领域的动态和发展机遇。2014年,我正式接过了祖辈和父辈的接力棒,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也正是在这一年,我迎来了一个重要契机——父亲的公司承担陕西省植保总站的航化施药器械项目。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带着团队前往广东、山东等地考察,引入多种航化机械。我们反复在田间试飞、测试雾滴喷洒效果,对比不同机械的效率与特性,最终选择了无人机。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段曲折。当时的无人机技术还不成熟,没有定位系统,植保效果全凭飞手操作,几乎每次作业都会“摔机”,甚至“炸机”。村民纷纷质疑:“这些年轻娃能干成不?”我没有气馁,一心钻研无人机技术。

转机出现在2016年夏季。当时,华阴市和潼关县的玉米田里突然发生粘虫灾害,10多万亩玉米面临绝收风险。此时,传统的农药喷洒设备杯水车薪。接到防治任务,我们迅速出动了38架无人机,连续高强度作业6900多次,确保了颗粒归仓。

从那以后,村民开始信任并接受新技术,我也更加坚定了科技兴农的信心。

这些年,我积极学习,大胆实践,以粮食增产增效为目标,引进了全省首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创建了全省首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我还组建了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整合植保、农机、农资、农技等资源,实现粮食耕种、管理、收割、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托管,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我们合作社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联合研发十余项农技专利,服务的小麦、玉米亩产均稳定在500公斤以上。

农户们给我说:“跟着你致富了。”我告诉他们:“是农业科技让我们富起来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当前,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仍然严峻,而我们这批“新农人”正在成为保障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未来,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田地,以智慧守护粮仓,用现代农业的钥匙打开黄土地的丰收密码,做大国粮仓的忠诚卫士。

来源:华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