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沙市最近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吸引人才,实际上却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大讨论。这个政策看似"不占普通学生名额",实则可能成为阶层固化的加速器。
教育优待政策别成"拼爹通行证"
仇进忠 /文
长沙市最近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吸引人才,实际上却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大讨论。这个政策看似"不占普通学生名额",实则可能成为阶层固化的加速器。
不“挤占”别人名额是谎言。政策里说"单列计划不挤占统招名额",但优质学校就那么多。比如长沙某重点中学一年招生600人,要是给"高层次人才"子女留20个名额,看起来没影响普通学生,可这20个位置本来可以通过中考选拔出20个努力学习的孩子。现在这些机会被"特殊照顾"拿走了,普通家庭孩子想进好学校就更难了。而且"学位有余"这个说法太模糊。到底啥叫"有余"?是按班级人数算,还是按学校总容量算?如果某个名校因为师资好、升学率高成了热门,"有余"的标准就可能被操作。家长们担心,这会变成权力寻租的新渠道。
人才标准太功利。政策把人才分成A到D四类,D类人才的标准是年薪50万以上。这就等于把教育机会和收入挂钩了。2024年数据显示,D类人才占比超过八成,大部分都是企业高管和高收入人群。那些在文化、科技领域有贡献但工资不高的人,他们的孩子就被排除在外了。这种"唯钱是举"的标准,让穷人孩子失去更多机会,让教育公平变成了"谁有钱谁优先"。普通家庭孩子努力学习,可能还不如人家爸爸年薪高管用。这种政策不是在鼓励奋斗,而是在制造"拼爹"的土壤。
是在开历史文明的倒车。如果这种政策一直执行,很可能形成"资源垄断-阶层固化"的恶性循环。高层次人才子女从小就能上好学校,普通家庭孩子就算再努力,也很难挤进好的教育圈子。长此以往,社会流动性就会降低,寒门将难出贵子,"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可能就成了空话。从历史来看,唐朝科举打破门阀垄断,现代义务教育保障人人有学上,都是为了促进公平。现在搞这种特殊政策,就像给教育加了一道"阶级滤镜",和我们追求的公平正义背道而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基,任何"吸引人才"的政策都不能动摇这个根基。长沙的这个政策要真想办好,就得做到三点:第一,重新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不能只看钱;第二,多建优质学校,扩大教育资源;第三,把政策执行晒在阳光下,接受大家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阶梯,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通道。(2025.3.25)
来源:代数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