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上万日军拒绝投降,并害死信使,粟裕:不劝了,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0:33 1

摘要:“1945年9月4日晚上十点,城头的探照灯忽然扫来——‘贵军若再执迷不悟,只能让炮声作答。’”新四军联络官张遒的喊话打破了高邮的静夜,也标志着一场本不该出现的战斗即将爆发。此刻距离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才过去二十天,可在这座苏北小城里,日军第90师团残部却仍牢

“1945年9月4日晚上十点,城头的探照灯忽然扫来——‘贵军若再执迷不悟,只能让炮声作答。’”新四军联络官张遒的喊话打破了高邮的静夜,也标志着一场本不该出现的战斗即将爆发。此刻距离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才过去二十天,可在这座苏北小城里,日军第90师团残部却仍牢牢关着城门。

当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广播降书,日本陆海军大多数部队遵令停战。但冈村宁次随后下达的“就地受降、只向国民政府投降”命令,让华中、华东大片地区的局势瞬间复杂化。苏北尤甚:蒋介石空投特使,明着要求日军“维持现地秩序”;而八年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新四军第1师则已在泰兴、宝应一线完成集结,准备接管县城。两个命令撞车,高邮顽抗的种子由此埋下。

再往前推一年,粟裕指挥车桥战役横扫日伪,整个里下河平原成了八路与新四军的联络中枢;高邮却因为运河、盐水湖双重屏障,一直是日军据点。第90师团调来一万二千人死守,实际却已油尽灯枯:粮秣依赖抢运,兵员多是“关东二期”补充兵,训练不足、士气低迷。然而军国主义的洗脑效应依旧顽固,师团长沢田茂在收听完天皇“终战诏书”时只是淡淡一句:“天皇止战,军人未止战。”随后命令加筑外壕,封锁城门,甚至下令射杀劝降者以立“军纪”。

粟裕显然不想让数千新四军官兵为一纸荒诞的倔强再流血。当时的华中野战军正为接收苏南、浙西交通线紧张调动,任何不必要的正面攻城都可能拖垮节奏。衡量再三,他决定先派交涉代表。“你懂他们的口气,也懂他们的死穴。”粟裕点名赵云翔。赵原是江苏省保安第10团副官,年初率部起义,对日军礼仪、阵地分布烂熟于心,被视作最佳谈判人选。

9月2日凌晨,赵云翔携两名通讯兵、两袋慰问药品,从南门吊桥步行入城。城门口的日军岗楼点了点头,放他们进去。谁也没料到,仅仅四小时后,赵云翔的人头就被挂在了西门箭楼,胸前还钉着纸条:“再来一个,斩一个”。这一幕让围观的高邮平民头皮发麻,也让前线指挥所里怒火翻滚。

对粟裕来说,底线已被彻底踩碎。午后,他把各团长叫到一起,没有客套,只有一句:“十三个小时准备,日落前齐射开城。”随即颁下作战纲领:一营奇袭南门,二营强渡运河,三营佯攻北关火车站,其余部队夜间以迫击炮封锁市区。值得注意的是,他专门为高邮百姓开辟三条安全通道,并命令榴弹严格选用低炸信管——既要快,也不能滥杀。

炮战于9月5日凌晨零时起。迫击炮如急雨,携裹着苏皖农家小院里的暮色,倾斜而下。日军反炮火仅撑了不到两轮,南门碉堡即被爆破筒炸出豁口。冲锋号吹响时,新四军排长邹昌福带着十几名突击手翻入内壕,贴墙疾进。师团长沢田茂试图纠集骑兵反击,却发现指挥所电话线全部被切断,城内小股抵抗点转眼飞灰。

黎明之前,守军被分割成七个孤岛。沢田仓促带着亲兵突围,却在珠湖东堤被民兵堵住。枪声戛然而止,沢田拔刀自刎未遂,最终被俘。至午后统计,日军死亡一千一百余人,其余全部放下武器。至此,这支在日本降书签署后仍顽抗的部队,被彻底摧毁。

这里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新四军进城后第一条命令就是“严禁报复”。不少老百姓目睹亲友死于日军屠刀,情绪激动,新四军设立难民接待处,集中安置。战俘被编队押往宝应收容所,沿途没有发生一起擅自处死事件。对比此前赵云翔的悲剧,这种军纪反差让许多旁观者唏嘘。

从军事价值看,高邮之战只是华中战区接受投降过程里的一个局部冲突;从政治象征看,它却清晰揭示了当时中国土地上“双重受降”格局的荒诞。蒋介石用“以战养战”思路试图拖住日军,准备借刀制衡中共,却在客观上迫使新四军不得不重新以武力解决问题。高邮的硝烟提醒人们:战争的结束并不全取决于文件和诏书,更取决于手中是否仍有人想依赖枪口。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不到一个月,高邮战俘中数百名低级士兵主动递交不归申请。他们多是被征集的农户子弟,渴望在华中留一条生路。根据《伪军士兵及日俘安置条例》相关规定,这批人被编入临时劳动队,参与修建淮安—扬州公路,结束兵役生涯。沢田茂等主要战犯随即移交国民政府处理,后被押往南京陆军监狱。顽抗、落败、羞愧,他们的人生在几天内翻覆。

粟裕总结此次行动只有两句话:“兵不在多,志在必得——重礼不成,便取之以战。”战斗结束第三天,新四军第一师挥师南下,把主力投向苏浙皖交通线整肃。高邮城墙上弹痕犹在,赵云翔的衣帽被整齐埋于南门碉堡下,石碑一行小字:“特使忠魂,永守高邮。”旁边孩童放学经过,常好奇问大人碑文含义;老人拄杖回应:“那是告诉你们,答应投降就要投降,杀信使便是找死。”

内战烽烟随后席卷全国,而高邮的这一役成为粟裕报告中“日军拒降事例”的典型。从军事学院教学材料到后来的史料汇编,它反复提醒后人:有人否定事实,就必须用实力作答。顽抗者最终都会成为野史脚注,主宰结局的还是枪口朝向与政治决断——这是1945年秋天,高邮城墙给出的唯一结论。

来源:开箱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