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阿农业合作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0:14 1

摘要:贺兰山下,促文明互鉴;博览盛会,绘合作新章。8月31日,为期4天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阿博览会”)在宁夏银川闭幕。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的7600余位嘉宾、2200多家商协会和企业代表参会,参展参会嘉宾1.78万名。博览会首次实现

中国—阿拉伯国家与会代表在展会上交流互动。

贺兰山下,促文明互鉴;博览盛会,绘合作新章。8月31日,为期4天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阿博览会”)在宁夏银川闭幕。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的7600余位嘉宾、2200多家商协会和企业代表参会,参展参会嘉宾1.78万名。博览会首次实现22个阿拉伯国家和全国31个省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会,充分展现了中阿博览会作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平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届盛会聚焦中阿贸易投资合作,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邀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担任主宾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担任主题省,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一步释放务实合作的强烈信号、实现互利共赢的相向而行。

技术协作 拓展农业合作深度

“我们希望宁夏的技术,不仅帮助解决哈萨克斯坦目前的盐碱难题,更能为当地农民带来可持续的收益。”在此次博览会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上,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夏蕊表达了她的美好愿景。农业合作一直是中阿博览会的重要板块,深化中阿农业合作,既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贸共赢的关键路径。而技术协作则是拓展农业合作深度、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动力。

宁夏与哈萨克斯坦两地同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宁夏的治理经验因此极具借鉴意义。自2018年起,吴夏蕊就带领团队将宁夏的藜麦种子引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开展试验种植。她坚信,推广耐盐碱、高蛋白的饲草种植,可为当地干旱及盐碱区域提供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案。未来,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将不止于技术推广,还将拓展到贸易协作、农业技术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等领域。“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双向互动,更是资源互补、产业协同的共赢局面。”吴夏蕊说。

如今,技术合作已成为中阿农业往来的亮点,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的各海外分中心聚焦关键技术推广与本土化应用,成效显著。在毛里塔尼亚,中方专家成功实现当地首例胚胎移植纯种荷斯坦牛犊,综合受胎率达到45%,跻身该国国内一流水平;试验示范优质牧草品种21个,开展技术培训24期,培训400人次。约旦分中心重点开展7类100多个蔬菜品种的种植示范,推动宁夏种子技术推广至中亚、中东、非洲等15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展示观摩会10次,参与企业超70家。

在本届农业国际贸易对接洽谈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乌干达古卢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中非发展基金等单位和企业代表,聚焦中德农业贸易合作、中非农业投资与合作、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等内容展开了交流与分享。乌干达古卢大学奥普尔·约瑟夫博士在发言中高度赞扬了中乌农业示范中心,认为其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为乌干达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首次设置的“农业国际交流会客厅”,邀请中外15家重点商协会和企业代表,围绕农业贸易合作、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等主题开展推介发言和分组讨论,深入探讨农业国际贸易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与会各方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为深化国际农业贸易合作注入新动能。

从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到约旦的种子试验站,从枸杞、滩羊、冷凉蔬菜走出国门到节水灌溉、畜牧技术远播中亚、非洲地区——依托中阿博览会搭建广阔平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正从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不断延伸至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产业投资、政策协同的全新高度。

智慧融合 重塑农业发展模式

未来农业将走向哪里?农业劳动力紧缺难题如何破解?在博览会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给出了明确答案——智慧农业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未来。

“中国智慧农业技术与阿拉伯国家存在明显合作潜力,技术本身的价值在于应用。”罗锡文表示。阿拉伯国家普遍面临干旱环境和水资源短缺等挑战,而中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包括无人驾驶农机系统、智能灌溉技术等,既能够适应阿拉伯国家干旱缺水的特殊环境,也能满足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需求。

“选择在中阿博览会上重点推介智慧农业,正是看中中阿博览会的桥梁作用。”罗锡文告诉记者,通过中阿博览会这一平台,中国可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起常态化的技术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国智慧农业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也能深入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具体需求,实现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中国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创新和绿色高新科技,是包括索马里在内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所急需的,我们希望能借助中国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索马里驻华大使和丹·奥斯曼·阿布迪表示。她说:“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业化水平、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如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都是我们当前最迫切需要的中国经验,期待有更多中国企业家到索马里投资,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通过中阿博览会推动的中外合作,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延伸至可持续生态系统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双重维度。正如宁夏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不是零散输出技术,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合作生态系统。”依托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海外分中心,目前已向发展中国家转化应用农业适用技术50多项,并累计派遣20多名专家参加国家农业援外专家组,赴10多个国家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培训农业官员及技术人员600余名。

贸易畅通 实现农产品双向赋能

走进热闹非凡的展馆,突尼斯出产的“底格里斯之光”椰枣与宁夏本土特色产品——六盘珍坊的亚麻籽油同时映入眼帘。“我非常希望推动这款突尼斯明星产品拓展中国市场。”突尼斯椰枣加工商艾哈迈德·布杰贝勒告诉记者。宁夏六盘珍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芳平也表示:“我们希望借助中阿博览会的平台,持续推动六盘山亚麻籽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迪拜温超集团的超市里,360多种蔬菜摆满货架,其中80%以上的绿叶类蔬菜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宁夏的菜心、芥蓝、茼蒿等冷凉蔬菜格外显眼。温超集团蔬果采购负责人周强告诉记者:“我们在阿联酋有自己的农场,但本地种植只能覆盖5%的需求,绝大部分蔬菜依靠进口。”据统计,2024年宁夏对阿拉伯国家进出口额达到4.6亿元,同比增长43.7%,农产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

此外,本届博览会配套的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也火热开展。“农产品贸易和市场准入”“农业政策和经贸规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减贫”等成为嘉宾关注的热门议题。深化中阿农业经贸合作,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共识。

宁夏借助中阿博览会平台,建成投运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及多家海外中心,与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全领域合作网络。“宁夏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将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诚邀各国积极探索创新驱动的合作新路径,在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等新领域携手破题,推动良种繁育、节水灌溉、盐碱地治理等关键领域深化合作,让合作成果惠及民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尚成表示。

“截至目前,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已征集覆盖乳品加工、水产养殖、肉牛产业及特色农产品贸易等多个领域的一批农业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宁夏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宁夏将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畜牧养殖、节水农业、智慧农业、良种繁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更多宁夏技术、标准与品牌走向世界。

从盐碱地治理到智慧农业系统,从特色农产品贸易到人才联合培养,中阿双方正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