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是说九这个数字大,从而九族牵连的范围就广,而三这个数字小,那一起跟着倒霉的人就少。甚至在我看来,相对于九族的这个确定概念,三族的这个讲法反而更加宽泛,可能涉及到的人员更广。
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是说九这个数字大,从而九族牵连的范围就广,而三这个数字小,那一起跟着倒霉的人就少。甚至在我看来,相对于九族的这个确定概念,三族的这个讲法反而更加宽泛,可能涉及到的人员更广。
首先我们来看九族,九族的范围其实是有两种说法的,一种就是源于《礼记》,这个范围比较窄,就是上到祖父的祖父,下到孙子的孙子,包括自己一共就九代人,叫九族。包括《三字经》里的那段“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这就是以《礼记》的版本作为参考的。
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我说范围比较小,就是因为九族是纵向的,从上面4代到下面4代,并且只涉及直系亲属,和老婆家、母亲家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而第二种呢,则是源于西汉经学家欧阳生对于另一本春秋战国时期古籍《尚书》的注解,范围就比较广了,叫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其中的父族四就包括父姓一族,也就是直系的血亲,而二叫父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二族,就是父亲的姐妹另外组成了家庭,然后有了后代就是二族,而三叫身女昆弟,适人有子者三族,也就是自己的姐妹,另外组了家庭以后有了后代就是三族,也就是当事人的外甥们。而四叫身女子,适人有子者为四族,就是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以后的后代为四族,也就是当事人的外孙。
然后再看母族三,首先就是母之父母为一族,也就是当事人的外公外婆,然后母之昆弟为二族,也就是自己的舅舅们,还有是母昆弟子为三族,也就是你舅舅的儿子,应该就是表兄弟群体了。
最后妻二族,妻之父为一族,也就是老丈人,他单人成一族,然后妻之母为二族,同样也是丈母娘单人成一族。这个版本里的九族,范围就比较广了,除了自己的男性直系血亲外,基本将外公、外婆、舅舅、堂兄、表兄、侄子以及外孙全部都容纳进来了,可以算得上是一网打尽了。
所以相较于第二版,第一版其实就是第二版里面父族第一族的概念。然而,我刚才说的这两种讲法,都和刑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仅仅是在礼法宗族层面上的规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刑律去规定九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缘由就是在中国封建帝制王朝的这两千年左右时间里,被《史书》记载下来的诛九族,从秦汉到明清,也就只有隋炀帝时候的杨玄感真正享受到过这个待遇,后面的朝代也没有诛九族的行为,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写到刑律之中了。
而遗憾的是,当年杨玄感事件中,隋书里又没有记载到底牵涉到了多少人,所以九族到底夷成个什么样子,至今就只能是个谜了。
再说夷三族,为什么我要说夷三族的范围有可能比九族更广呢?就是因为三族的概念除了最早的父子孙三代这个比较小的划分方式,从秦汉开始,三族就被明确定义为了父族、母族和妻族。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情况,相较于诛九族里面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那夷三族里面的父族、母族、妻族,到底是要夷他的几个父族、几个母族、几个妻族呢?非常的模糊,完全没有确定的规制,如果我们说要无限放大,是不是会变成父族九、母族九、妻族九,那是不是就比传统九族的范围更大了呢?那用超级加倍来形容,感觉都不够用了。
然而这种情况随着东汉各大豪门互相联姻的频繁,就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像三国时期曹魏毌丘俭谋反的案件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按照之前夷三族的规定,毌丘俭的这个事不但会牵扯到颍川荀氏,更连司马昭的老婆王元姬所在的王氏都无法置身事外。
而另一个王凌叛乱,也是因为株连的范围太广,让名将郭淮所在的郭家也莫名其妙地卷了进去。所以这时候司马师就觉得,再这么搞,手下的那么多大家族包括自己家的人,理论上谁有个风吹草动就都得赔进去,从而就通过当时还是大魏天子的曹髦,对夷三族的范围进行了缩小以及重新规划。
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跟着父亲来算,父亲出事,她也倒霉。而一旦女儿出嫁了,那就是夫家的人,只要夫家太太平平,无论自己娘家造了多大的孽,也和这个嫁出去的女儿没有半点关系了,夷三族的范围这才稍微缩小了一些。
魏晋南北朝时,天下大乱,这个时候屠城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到底是夷三族还是诛九族,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到了隋唐,天下算彻底稳定下来了,在经历过历史上独一份的杨玄感九族案后,从唐朝中叶一直到南北宋,史书中记载的夷三族这三个字就几乎没有了。
宋史里面有一段夷三族,但联系上下文,这是一个大臣在和皇帝表忠心的时候说,“臣若误陛下愿夷三族”,其实也就是喊个口号。
到了明清,这个事就发生一点变化了。我们知道,无论是朱元璋、朱棣的时期,或者是康雍乾的那个阶段,满门消消乐的事其实并不少。然而有趣的是,史书中既没有记载夷三族,也没有诛九族,更没有民间传说中方孝儒的诛十族,而是变成了另外一个表述,叫“夷其族”。
有人可能觉得,明清看来是越来越文明了,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夷其族就更加可怕了,因为没有数字。那怎么夷?夷多少?是不是看到犯上的人亲戚里面有和自己有关联的,就范围小一点,完全跟自己不搭界的,范围就大一点,这一套完全就是看皇帝心情了。
我们在看一些明清小说、影视作品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人动不动就说“你小心被诛九族”,曾经我还嘲笑过编剧没文化,因为这诛九族的戏码在明清压根就没有发生过。但后来有所了解以后才发现,其实“夷其族”这个模糊的概念,这三个字因为范围不确定,或许对于老百姓而言,就等于是诛九族了,或者说是比诛九族更可怕的存在了吧。
来源:湖北台动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