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他开创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盛世之一——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然而,晚年的他却因沉迷享乐、宠信奸臣,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帝国由盛转衰。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既有励精图治的明君风采,也有昏聩误国的
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他开创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盛世之一——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然而,晚年的他却因沉迷享乐、宠信奸臣,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帝国由盛转衰。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既有励精图治的明君风采,也有昏聩误国的悲剧色彩。
那么,这位帝王是如何从一位英明神武的统治者,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他的统治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走进唐玄宗的一生,探寻这位传奇帝王的荣辱兴衰。
公元 685 年,李隆基出生在洛阳的皇宫里。此时的大唐正处在武则天称帝的动荡中,李唐宗室被视作眼中钉,年幼的他过早见识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五岁那年,父亲李旦被武则天废黜帝位,他也从亲王沦为被软禁的宗室子弟,亲眼目睹伯父、兄长们一个个死于非命。这种在刀尖上讨生活的日子,让他早早学会了隐忍与观察。
十七岁时,李隆基第一次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当时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朝政,他暗中联络禁军将领,在深夜发动政变,亲手斩杀二张,拥立父亲李旦复位。这场 “神龙政变” 让他声名鹊起,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李旦复位后,太平公主凭借拥立之功专权,与李隆基形成 “太子与公主争权” 的局面。朝堂上,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门下,连禁军都被她安插了亲信。
当时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朝政,他在深夜发动政变,亲手斩杀二张,拥立父亲李旦复位。
公元 712 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太平公主仍不死心,计划在七月初四发动兵变。李隆基得知消息后,连夜率三百精兵突袭公主府,将其党羽一网打尽。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天后自尽,这场持续多年的权力斗争终于落幕。这一年,李隆基二十九岁,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他望着长安的万家灯火,心中燃起复兴大唐的壮志。
公元 712 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太平公主仍不死心,计划发动兵变。李隆基得知后,连夜率三百精兵突袭公主府
刚登基的李隆基深知,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动荡和韦后、太平公主的乱政,大唐急需拨乱反正。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把太平公主留下的贪官污吏全部罢黜,提拔了姚崇、宋璟等一批贤相。有一次,他想提拔岳父窦希瑊为宰相,姚崇以 “外戚干政会重蹈汉朝覆辙” 力谏,李隆基立刻收回成命,还在朝堂上公开表扬姚崇 “敢犯颜直谏”。
为了让官员真正为民办事,李隆基发明了 “考绩法”:每年考核地方官的政绩,优秀者升迁,平庸者降职,贪污者流放。他还亲自选派刺史,在任命前召到宫中面谈,询问治理地方的方略,不合格者当场罢免。有个叫卢怀慎的宰相,家里清贫到连被子都打补丁,去世时没钱办丧事,李隆基得知后深受触动,下令厚葬,并让大臣们学习他的清廉。
在经济上,李隆基推行 “均田制”,让农民有地可种;又兴修水利,仅在开元年间就修建了五十六处水利工程,关中的粮食产量翻了一倍。长安城里的西市成了国际性的贸易中心,波斯的商人在这里贩卖香料,日本的遣唐使采购丝绸,街头的胡饼铺和酒肆昼夜不息。据史料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全国人口达到四千八百多万,粮食储备足够全国吃九年,物价低到 “斗米十五钱”,连路边的旅人都能得到官府的免费供给。
开元盛市,长安成了国际贸易中心
文化上,李隆基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包容与才华。他在长安设立 “集贤殿书院”,召集李白、贺知章等文人编纂典籍;又亲自创作《霓裳羽衣曲》,把西域的胡旋舞引入宫廷,让中原文化与异域风情完美融合。当时的长安城有百万人口,各国留学生云集,国子监里不仅有汉族学生,还有吐蕃、新罗、日本的贵族子弟,真正实现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进入天宝年间,李隆基变了。或许是觉得天下太平,或许是年近六旬的倦怠,他开始疏于朝政,把大权交给了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李林甫为了保住相位,陷害张九龄等正直大臣,还重用安禄山等胡人将领,认为他们 “没背景,好控制”,却没想到为日后的叛乱埋下伏笔。
更致命的是,李隆基迷上了杨玉环。这位原是他儿媳的女子,以倾城之貌和过人的才艺俘获了他的心。为了讨杨玉环欢心,李隆基修建华清宫,每年冬天都带着她去骊山泡温泉;派人快马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玉环的兄长杨国忠趁机专权,与安禄山争权夺利,朝堂成了他们互相倾轧的战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时的李隆基完全沉浸在享乐中。他曾对高力士说:“朕老了,天下事交给宰相,边事交给将领,有什么可担心的?” 可他没看到,安禄山已经在范阳(今北京)囤积了十五万大军,私下里铸造兵器;也没听到,民间流传着 “杨国忠专权,天下大乱在即” 的民谣。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以 “清君侧,诛杨国忠” 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沿途州县望风而降。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李隆基还在华清宫享乐。他起初不信,直到叛军攻破洛阳,才仓促任命哥舒翰率军二十万镇守潼关。可杨国忠担心哥舒翰功高盖主,逼迫他主动出战,结果唐军在灵宝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
公元 756 年六月十三日凌晨,李隆基带着杨玉环、皇子皇孙和少数亲信,悄悄逃出长安。当銮驾走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又累又饿,怨气冲天。将领陈玄礼对士兵们说:“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造成的,我们杀了他报仇!” 愤怒的士兵们一拥而上,杀死了杨国忠,然后包围了李隆基的驿馆,高喊 “贼本尚在”,逼着他处死杨玉环。
李隆基在驿馆里徘徊许久,他想起与杨玉环共度的十几年时光,想起《霓裳羽衣曲》的旋律,但看着外面杀气腾腾的士兵,最终还是让高力士缢死了杨玉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下的这句诗,道尽了这位帝王此刻的无奈与绝望。
李隆基在驿馆里徘徊许久,最终还是让高力士缢死了杨玉环。
马嵬坡兵变后,李隆基继续向西逃亡,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当李隆基到达成都时,收到的是儿子 “尊他为太上皇” 的诏书,他这才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权力。
公元 757 年十月,唐军收复长安,李隆基从成都回到阔别一年多的京城。但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帝王,而是被儿子软禁在兴庆宫的太上皇。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宦官都被调走,只有老宦官高力士和少数宫女陪伴。
有一次,李隆基登上兴庆宫的勤政楼,楼下的百姓认出他,纷纷高呼 “万岁”。这件事传到肃宗耳中,他担心父亲复位,便下令将李隆基迁到更加偏僻的太极宫。高力士因 “离间君臣” 被流放,李隆基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他常常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落叶发呆,有时会哼起《霓裳羽衣曲》的片段,哼着哼着就泪流满面。
有一次,李隆基登上兴庆宫的勤政楼,楼下的百姓认出他,纷纷高呼 “万岁”。
公元 762 年四月五日,李隆基在孤独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此时,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定,大唐的盛世早已化为灰烬。他的一生,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前半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后半生却因沉迷享乐、任用奸佞,亲手毁掉了自己创下的基业。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李隆基曾说:“朕当守而勿失,永绥四方。” 可他最终没能守住初心,也没能守住大唐的繁华。马嵬坡的黄土掩埋了杨玉环的尸骨,也掩埋了一个时代的荣光,只留下 “开元盛世” 与 “安史之乱” 这两个反差巨大的标签,刻在历史的书页上,警示着后世的每一位统治者。
来源:科幻迷小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