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进入这个新赛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17:16 2

摘要: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曾表示,vivo未来最大的科技投入会在MR(混合现实)和人形机器人领域。vivo的策略是“沿途下蛋”,清楚未来3年至5年技术成熟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满足具体场景需求的产品。

近日,国内知名手机品牌vivo成立了机器人LAB(实验室),这个独立中心将专注于机器人相关产品的孵化与研究,将聚焦家庭机器人。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曾表示,vivo未来最大的科技投入会在MR(混合现实)和人形机器人领域。vivo的策略是“沿途下蛋”,清楚未来3年至5年技术成熟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满足具体场景需求的产品。

vivo“沿途下蛋”

3月25日,vivo于博鳌亚洲论坛现场公布了更多进军家庭机器人方面的细节。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在论坛上发表演讲表示,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但不做全身硬件,主要专注“大脑”和“眼睛”两个方向。vivo选择造家庭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个三方面:一、技术复用性;二、用户场景连续性;三、产业共荣理念。

据招聘平台的信息显示,vivo目前已开始招聘机器人技术规划专家等在内的岗位,岗位要求是对消费类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洞察。

数据分析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vivo以17%的份额稳坐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交椅。同时,根据Counterpoint 数据, 2024 年第四季度vivo 同比增长 13%,成为世界前五大手机品牌中增长最快的品牌。

即便如此,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进入创新瓶颈期,行业呈现存量竞争特征,近五成中国智能手机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至3到4年,产品同质化导致厂商陷入性能内卷。面对红海市场,vivo选择依托AI大模型、影像技术等核心能力延伸布局,通过成立机器人实验室聚焦家庭场景,以“大脑(AI Agent)+眼睛(MR空间感知)”双轮驱动技术架构,试图构建人机交互新范式。该战略既符合其“物理与数字世界桥梁”的长期定位,又能通过机器人业务反哺手机端AI技术迭代,在消费电子存量时代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其他跨界企业动向

3月20日,科沃斯副董事长钱程在AWE 2025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科沃斯会投资打造家庭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还在摸索。

钱程表示,会积极投资和打造人形机器人。不过,科沃斯应该会更侧重于服务机器人。钱程认为,很多目前的机器人还做不好叠衣服、家居物品整理等家务,因为这需要机器人有更多关节、更多载重能力,能够对多物体进行协调控制抓取,这些方面值得探索。

同样在AWE 2025上,有消息称美的也已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且除人形机器人整机外,目前美的也正在往家电机器人化方面进行布局。在今年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透露,自 2015 年切入机器人赛道以来,美的通过收购库卡等国际品牌,迅速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智能系统的全链条能力。

3月24日,有消息称,京东已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侧重家用场景,现已成立相关业务部门。据接近京东的人士透露,京东非常重视人工智能、自动化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内部也有多支团队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发。

3月24日,天眼查显示,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新增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注册资本增至约8046万元,原法定代表人舒远春卸任,由邓泰华接任。此次融资由腾讯领投,龙旗科技、卧龙电驱等产业资本及老股东跟投。

腾讯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其AI战略进入重投入期,2024年研发投入达706.9亿元,并在混元大模型、AI助手“元宝”等产品中展现技术实力。此次投资智元机器人,显示着腾讯对具身智能赛道依旧兴趣浓厚。不过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明确表示,腾讯希望成为所有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取而代之做硬件。

小鹏汽车则从2020年起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并于2024年11月推出首款AI人形机器人Iron。小鹏汽车给Iron定下的目标是尽快实现L3初阶能力并量产,即在大量场景中经过训练后能够独立运行。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是汽车公司的巨大机遇。”何小鹏透露,在可应用场景里,车企每年投入10亿~20亿元就可布局人形机器人项目。

据了解,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正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集群。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速需超20%,人形机器人被列为重点方向。

随着国内政策支持与企业创新双轮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国际科技巨头的深度思考,行业领袖开始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普及的里程碑。不久前,在英伟达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被问及人工智能何时会变得无处不在。他回答称,当人形机器人真正开始在各个场景中“漫步”时,这将是一个标志,而这一天的到来并不遥远。“这并非是一个五年后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一个几年内就能实现的目标。”黄仁勋强调。

黄仁勋认为,制造业将是人形机器人最先得到采用的领域。他解释称,制造业的任务明确,且机器人可以在受控环境中完成这些任务。“我认为人形机器人应该首先应用于工厂。因为这一领域有更多的限制条件,且使用场景更加具体,其价值也更容易确定。”

从vivo、科沃斯、美的到京东、腾讯、小鹏,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集体发力,正在重构全球智能硬件产业的竞争格局。这一波跨界创新的浪潮,不仅折射出产业寻求突破的迫切性,更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将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千家万户。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向动点科技记者坦言:“从自己的角度切入具身智能,进行垂直细分和找到使用场景,是这场机器人“赛马”的真相,也是最大的利好所在,哪怕有一些是追逐风口的猪,最终会摔坏或摔死,但千帆竞渡之下,对整个产业利大于弊。”

来源:动点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