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元首就位,普京访问中国,要干三件大事,中方准备好顶格接待!特朗普最不想看到的场面出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09:59 2

摘要:普京刚下飞机,天津机场的警戒线就拉到了极致。俄罗斯总统再次访华,带着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和各路国企高管,场面之大,连西方媒体都不吝用“史无前例”形容。外媒盯得死死的,路透社、印媒、英国《卫报》全程直播,仿佛生怕错过哪一帧。普京此行,绝不是普通的“友好访问”,

据央视新闻报道,普京刚下飞机,天津机场的警戒线就拉到了极致。俄罗斯总统再次访华,带着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和各路国企高管,场面之大,连西方媒体都不吝用“史无前例”形容。外媒盯得死死的,路透社、印媒、英国《卫报》全程直播,仿佛生怕错过哪一帧。普京此行,绝不是普通的“友好访问”,而是带着清单、奔着合作、冲着大局来的。三件大事排好队:上合峰会、会晤多国领导人、九三阅兵。每一件,都让外界的神经紧绷,尤其是某位白宫前主人,恐怕更是坐卧难安。

普京的每一次访华都自带流量,但这次的“含金量”明显不一样。先从上合峰会说起。天津会场,来自欧亚大陆的各路元首齐聚一堂,不仅仅是为了合影留念。上合组织这些年干的是真事:反恐、经贸、能源、交通枢纽,每一项都在区域安全和经济格局里写下了实绩。俄罗斯这边,摆明了要借助上合平台,把西方切割掉的那几根“互联互通线”,一根根接回来。中国则把上合当作稳定“大后方”的压舱石。有人问,这平台图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稳字当头,谁都不想在全球动荡的当口,家门口再起波澜。普京这次来,既是“参会代表”,更是“破局主角”。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莫斯科的外交线还在延展,制裁并没有把俄罗斯锁死。反观西方阵营,喊了半天“孤立俄罗斯”,结果上合会场里,一个比一个热闹。

第二件大事,是会晤多国领导人。名单很长:印度总理莫迪、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外加正在加快安排的朝鲜最高领导人。能把这么多地区“重量级选手”请到一张桌子上谈事,背后的含义不需要多说。印度这边,俄印面对面谈石油、谈安全,电话再多都比不上一次握手。莫迪在美俄之间摇摆已久,这次显然是带着购物清单来的。土耳其则是“地缘枢纽专业户”,黑海粮运、叙利亚局势、北约东扩……埃尔多安和普京这些年没少在钢丝上跳舞,这回北京见面,恐怕又要交换不少底牌。伊朗核议题也被搬进会议室,普京选择在中国“谈核”,一边借上合多边舞台做缓冲,一边把中国放在“隐形协调员”的位置。至于朝鲜,官方只说“加快安排”,细节暂未披露。半岛问题最近又热了起来,北京的会谈框架,至少能给外界一个信号:“沟通还在,气氛可控”。

第三件事,九三阅兵。很多人只看到仪式感,却忽略了这背后的政治信号。中俄并肩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这不是简单的合影留念,而是共同历史记忆的再确认。对俄罗斯来说,这种场合是对内团结的加持;对中国来说,是对外发声的扩音。过去几年,西方媒体一直在鼓吹“中俄只是权宜之交”,这下可好,普京亲自到场,用行动打脸。历史、现实、未来,三条线交织在一起,九三“仪式”变成了战略宣示。

有意思的是,克里姆林宫这次不是来走过场的。普京带队的阵容,分量极重。副总理、部长、国企大佬,能当场拍板的实干团队。对比西方某些领导人“带大商团出访”,俄方这套班子更像是“能拉清单就签协议”的行动派。能源管道、基础设施、本币结算、技术合作,每一项都不是投机取巧的“口头支持”,而是要落到纸面、进到账本的实打实合作。尤其是本币结算。普京亲口说,中俄间美元、欧元结算比例已经低到统计可忽略的程度。西方最怕看到的“去美元化”正在发生,而且就在眼皮底下。特朗普上任时曾多次放话,要用美元霸权“教训”金砖国家。现在倒好,美元在中俄贸易里边缘化,贸易结构越来越抗干扰。这种变化,是金融制裁、关税战逼出来的现实,也是中俄联手给全球南方国家示范的样本。

在能源、农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中俄合作正进入“高质量互利”新阶段。俄罗斯大农业银行分析师的话一语中的:到2025年底,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有望冲到70亿美元,2030年看百亿都不是梦。能源这块,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累计输送量早已破千亿立方米,“远东干线”也在加紧推进。有人说俄罗斯只会卖初级产品,那是只看表面。战时经济结构短期内确实偏重农产品、能源,但中俄产业链分工一直在动态调整。技术合作、工业软件、装备制造领域,只要条件成熟,谁都不排斥更深度的对接。现在的大宗贸易用本币结算,是降低风险的稳妥选择。等到产业升级到位,跑高速也不是难事。

有人问,这场多国元首齐聚、普京重磅出场的大会,到底意味着什么?用一句话说,就是中俄携手,继续引领全球“去单极化”浪潮。谁能想到,过去几年西方一厢情愿地孤立俄罗斯,反而把中俄捆得更紧。现在,普京带队访华,带着合作、带着项目、带着战略来,中国则用顶格接待把场面撑到最大。特朗普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已经肉眼可见——美元的霸权正在松动,全球的天平正悄然倾斜。

未来会怎样?没人能未卜先知。中俄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把多边平台、双边网络和政治象征都钉在了同一个时间窗口里。合作与博弈并行,有些议题暂时不碰,有些红线远远标出。节奏掌控得好,稳字写在每一步。对于中俄来说,顶格接待是礼仪,更是战略。更高的规格,换更深的互信;更细的安排,换更实的成果。

来源:铁血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