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病死后,小凤仙参加完葬礼便消失,1998年她的家人道出她结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16:51 1

摘要:1916年11月,北京中央公园内,寒风掠过枯枝,灵堂前的挽联在肃穆的气氛中微微摇曳。人群中,一位身着蓝布大褂的女子悄然步入,向蔡锷将军的遗像深深一躬。

1916年11月,北京中央公园内,寒风掠过枯枝,灵堂前的挽联在肃穆的气氛中微微摇曳。人群中,一位身着蓝布大褂的女子悄然步入,向蔡锷将军的遗像深深一躬。

看到她走了进来,旁边有学生小声的说道:

“她便是小凤仙,那位曾名动京师的侠妓”。

这番话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在他们的心中,小凤仙与蔡锷将军之间的感情是一段佳话,但是小凤仙的行为也让人佩服不已,当北京大学堂的学生试图追寻她的身影时,她已如轻烟般散于人群,从此隐没于历史的茫茫烟尘,留下一段未解的悬念。

至少在1998年之前,小凤仙的痕迹,确实是看不见的。

小凤仙原籍浙江,出身旗人家庭,她‬本‬姓朱,母亲为偏房,因不愿受大房歧视,母亲携她离家单过。

不久,母亲病逝,她由奶妈张氏收养,这才‬改姓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炮声震天,彼时,她随张奶妈在浙江巡抚增韫家中佣工。

11月,杭州革命党人响应起义,炮轰巡抚衙门,张奶妈仓皇携她逃往上海,因衣食无着,张奶妈将她押给艺人胡某学戏,她这才‬开始‬在南京卖唱为生,取花名“小凤仙”。

在1913年7、8月间,国民党在南京发动“二次革命”,反袁世凯势力与北洋军阀冯国璋、张勋部激战,战火延及近两月,因为战火的连绵,小凤仙只能跟‬随胡老板逃回上海,这一年,小凤仙时年十三,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到了上海之后不久,她又随胡老板辗转至京师北京,落脚于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云吉班,以卖唱接客为业,凭其出众的才貌与技艺,她很快声名鹊起,成为民国初年北京城中红极一时的名妓。

也是在这里,小凤仙即将遇到她命运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蔡锷将军。

蔡锷,时任云南都督,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召至北京,居高位而实为闲职,受袁氏耳目严密监视,为掩人耳目,他常出入八大胡同,韬光养晦,蔡锷自然就会去看戏,迷倒京城万千人的小凤仙,自然也会让蔡锷眼前一亮。

于是,蔡锷在云吉班与小凤仙相识。

据史料记载,蔡锷初见她时,惊叹其才色,称其为“侠女红拂”。

但这只是蔡锷单方面的欣赏,二人开始相知,缘于一段特殊的际遇。

一日,张奶妈从江西来京寻她,蔡锷问小凤仙这是哪位亲人,小凤仙回答:

“张乃我母,胡老板乃领家。”

得知了这一切之后,蔡锷怜其身世,决定出资替她赎身,蔡锷为他赎身‬,小凤仙从此获得了自由,可是,小凤仙虽回到奶妈身边,因为这么多年来,她‬的特长一直都是卖艺‬,也‬没有别的事情能做了,于是仍留云吉班谋生,也是因为留在这里,小凤仙与蔡锷感情日深。

他教她识字读书,讲《三国》《水浒》的故事,述做人治国的道理,渐而透露反袁大计。小凤仙深受触动,思想为之开阔。

1915年11月,袁世凯称帝在即,蔡锷处境愈发危急,小凤仙以其机敏,协助蔡锷‬逃离北京,奔赴云南发动护国运动。

在帮助蔡锷离开京城的过程中,小凤仙曾乔装引开监视者,为蔡锷争取脱身时机。

蔡锷离开了之后,小凤仙的举动渐渐传了出来,小凤仙的名声再次震动京师,她被誉为“侠妓”“义妓”,与蔡锷的知音情谊传为佳话。

但可惜的是,这份情谊未及长久。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讨伐声中病逝,护国运动取得胜利,同年11月8日,蔡锷却因喉癌在日本东京不治去世,年仅34岁。

蔡锷的离世,对小凤仙是沉重一击,她亲赴北京中央公园公祭,献上一副挽联,此联由易宗夔代笔,上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追忆蔡锷如大鹏展翅,志存高远,却因病魔留下遗憾。

下联: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叹她风尘生涯的无奈,因蔡锷而得知己之名。

这副挽联流传甚广,后经扬州名士方尔谦精简为“可惜周郎成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方尔‬谦以周瑜喻蔡锷,暗指袁世凯如曹操,以红拂比己,赞其识英雄之举,词意深远,也因此传遍了后世‬。

只不过,挽联墨迹未干,小凤仙却从此隐去踪迹,公祭当日,她身着素衣现身灵堂,向蔡锷遗像致哀,随即快步离去,北京大学堂的学生察觉其身份,试图追寻,却遍寻不着。

自此,八大胡同再无她的消息。

她为何选择隐退?

当时的世人舆论纷纷,或许,蔡锷的去世让她失去精神寄托。

又‬或许,护国胜利后的喧嚣映衬出她身份的微妙,而且小凤仙不过是戏子,蔡锷是救国救民的大将军,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故事不少,但是在京城影响最大的,一定是当年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就是因为陈圆圆,吴三桂才害了国家,小凤仙虽然只是戏子,但从她‬帮助蔡锷的冒险就能看出。

她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有骨气,有豪气的人。

而‬蔡锷家中,有老母在堂,元配刘氏生三女,二女早夭,留长女蔡铸莲,1907年出‬生,继室潘蕙英生二子一女,次女蔡淑莲1912年出生,长子蔡端1914年出‬生,次子蔡永宁1916年生。蔡锷去世时,长女不过10岁,小子尚在襁褓。

蔡锷的家庭,小凤仙也不可能融入其中,或许小凤仙早就知道,两个人根本没有可能,最重要的是,蔡锷的子女与她年岁相差不大,这种巨大的鸿沟,小凤仙这种有才气的女子,是绝对不可能主动跨越的。

以小凤仙的风尘出身,无论情感还是现实,她都难以融入蔡氏门庭。

而‬当时‬坊间传言她被蔡母接回湖南宝庆做“未亡人”,或称她自杀殉情,但这些皆无史料佐证。

比如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所述自杀殉情,不过小说家言,电影《知音》中的湖南归宿,亦属艺术加工,皆不可信。

民国初年,乱世纷扰,她以一介女子之力助成护国大业,却无法摆脱出身的桎梏,蔡锷离去后,她或许不愿再卷入世人之口,选择抹去过往,隐姓埋名,这份决然,是对风尘生涯的告别。

而‬小凤仙的失踪,引发后世诸多猜想,其中流传甚广的,是她嫁给北洋官僚王克敏为妾的说法。

1985年,石原皋在《闲话胡适》中回忆,1930年代在胡适家中见王克敏携一少妇“阿凤”,时年约三十,形容其:

“艳而不妖,不高不矮,婷婷玉立,似出水莲花挺秀”,认定为小凤仙,并叹其美貌胜过电影皇后胡蝶。

但滑稽的是‬,1994年,张翼鹏在《传记文学》撰文忆1945年底查捕汉奸时,见王克敏第五姨太太“小凤仙”,年近五十,“头发蓬松,身材矮小,嘟嘟的躯体”,粗俗不堪,与石原皋所述判若两人。

实际上,王克敏宠妾实为另一名艺‬妓小阿凤,王克敏是湖北黄陂人,与黎元洪、谭鑫培并称“黄陂三杰”。

而‬小阿‬凤‬在八大胡同百顺胡同聚福班接客,因才艺出众获“艺科花榜状元”,王克敏是‬北洋老官僚,在京城挥洒万金‬,他也‬历经了‬袁世凯、段祺瑞、曹锟时代,以豪赌闻名,一日,他让小阿凤代摸牌,赢万金,觉得这个女子运气好,这才以此金纳她为妾。

小阿凤与小凤仙原籍、经历迥异,仅因艺名相近被误认。

关于小凤仙后半生的可信记载,其实都指向了‬沈阳。

她先是‬嫁给‬了‬东北军一名‬师长,随其移居东北,师长去世后,她改嫁厨师陈某,定居沈阳皇姑区寿泉街三胡同一座平房,化名“陈娘”。

邻里眼中的她,白肤大眼,瓜子脸,身高约1.6米,虽年岁渐长,仍依稀可见昔日风姿,她无子女,丈夫收入微薄,生活清贫,她居北厢房,仅10平方米,除一只每日上弦的小闹钟外,几无家具。

她的衣着朴素,常洗得干净,穿出别样风韵。她喜慢饮白酒,每餐两盅,细品慢咽,或与早年坎坷有关。她尤爱听戏,常沉醉其中,似在追忆卖唱岁月。

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沈阳,她已48岁,丈夫在东北人民政府总务处做厨师,她则进入被服厂工作,后在统计局出纳部张建中家做保姆,改名“张洗非”,含义不明。

1951年初,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赴沈阳演出,下榻交际处招待所,她闻讯,写信求助:

“若寓沈阳很久,望来信一告。我现于张建中处作保姆工作。”

梅兰芳随即回信邀她相见,她穿上最好的衣衫前往,时年五十余,面容憔悴,她向梅兰芳倾诉身世:

“沦落烟花、与蔡锷相知、助其脱险,及蔡锷去世后三十余年的流离”。

她忆及蔡锷赴日病逝,泣不成声。

梅兰芳动容,安慰道:

“你的生活问题,我与交际处商议,人民政府必会照顾。”

他宴请她,临别赠一笔钱,并委托处长李桂森安置。

同年6月,她被分配至机关学校做保健员,23日上岗,六月28日,她写信谢梅兰芳:

“别后两月多,蒙李处长介绍,我于二十三正式上班。我之前途光明,皆梅先生之援助。”

此后,她生活稍稳,却始终低调,但是梅兰芳1961年病逝后,她的情况再无人知晓,1970年之后‬,她逾七十,大概情况就是,丈夫亡故,独居平房。

但还有一段与小凤仙有所关联的说法。

小凤仙自己独居之后,曾经有一个邻居叫做刘长青‬,眼看着小凤仙一人生活非常艰难,于是‬邻居刘长青收留她,她心情渐开,常展笑颜,一日,收音机播放蔡锷与她的戏曲,她泪流满面,向邻居吐露:

“那戏中之人就是我。”

她叮嘱勿外传,足见其隐秘之心。

1976年,她76岁,因脑溢血倒于自家厕所,送医抢救无效去世,而‬她的离去无声,邻里仅知她为“陈娘”,无人知其不凡往事。

一直到1998年,一名老太太说起自己是小凤仙女儿的事情,并且拿出了信物,人们这才知道了小凤现在蔡锷离去之后的一系列故事。

而这位老太太乃是小凤仙的继女李桂兰,岁月悠悠,她亦已迈过古稀之年,李桂兰忆述,其父年轻时忽领一继母归家,那位继母,正是小凤仙,根据李桂兰的回忆,小凤仙素爱戏曲,热衷于装扮自己,时常手握一张照片,其上乃是一位身披战甲的将军英姿,令她心生向往。

小凤仙自己独爱饮酒,每当醉意上了心头,她便取出那件物品,反复端详。

小凤仙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面对孩子们的询问,小凤仙总是沉默不语。

后来李桂兰的人之所以知道她就是小凤仙,因为小凤仙向梅兰芳先生求助,这才有了真相,这个在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她的生活这才有了痕迹。

来源:兴史兴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