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时刻”专栏 I 被城市领读人反复圈点的四本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09:25 1

摘要: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经典著作的深度与温度,正是我们抵御浮躁、坚定信念的精神灯塔,这四本书让帮助我们读懂国家政治发展背后的历史逻辑。本期四位城市领读人以自身视角,从历史纵深、现实关照、理论升华三个维度,推荐四部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著作。

/ 新读时刻 /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经典著作的深度与温度,正是我们抵御浮躁、坚定信念的精神灯塔,这四本书让帮助我们读懂国家政治发展背后的历史逻辑。本期四位城市领读人以自身视角,从历史纵深、现实关照、理论升华三个维度,推荐四部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著作。

PART.

陈盈誉

惠东县委宣传部

汲取奋进力量,书写青春华章

合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心仍久久沉浸在那段知青岁月中。书中生动的故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奋斗历程展现眼前,让我深受触动,从中汲取到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梁家河的岁月,是苦难磨砺的时光。15岁的青年习近平初到这里,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面临着”过四关”的考验——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重重困难接踵而至。但他并未被吓倒,而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一头扎进这片黄土地,打坝、挑粪、耕种,每一滴挥洒的汗水,都在磨砺着他的意志,从一个不谙农事的城市青年,成长为能熟练驾驭各种农活的“好后生”。这让我明白,苦难可以作为成长的养分,历经磨难可以锤炼出坚强的品格,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学习青年习近平,以无畏之姿迎难而上。

青年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求,令人动容。即便劳动强度极大,他也从未放弃学习,窑洞的昏暗灯光下,田间地头的休憩时刻,都有他专注读书的身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文学名著、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他皆深入研读,将不同书籍中的观点相互印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这是何等的热忱与执着。青年习近平的学习之路,如同一记警钟,告诫我们,学习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求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应珍惜当下,以他为榜样,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理想筑牢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更是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担任村支书时,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带领村民打井、修淤地坝、建沼气池,全心全意为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他深知群众生活的疾苦,每一项决策和行动都切切实实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把自己当作是黄土地的儿子,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他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自发前来送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这份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总书记始终坚守的初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每一页都印着黄土高原的风沙,每一行都藏着知青的赤诚。那七年的磨砺,是青春与土地的对话,是理想在逆境中的扎根。合上书页,那些在梁家河的日夜依然滚烫,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永远在与大地的相拥里,在为人民的赤诚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PART.

陈品如

惠东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本书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客观叙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前发展,不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开篇讨论了事权划分的三种理论,即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与边界、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这些理论为理解政府职能分工勾勒了一个大致框架。地方政府不仅提供公共服务,也深度参与生产和分配。所以作者指出,若无视这种现实,直接套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有限政府”的逻辑,容易在分析中国问题时产生扭曲和误解。作者认为,不能脱离政府来谈经济,是理解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实事求是了解现状,才能依托现实提炼理论,避免用理论曲解现实,也才能真正深入思考政府在几十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谋划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

书中介绍,针对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党和政府超前谋划、早有布局,例如芯片、光伏、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大力投资一批潜力股企业,企业加紧技术创新和量产投放,加上国内市场消费强劲,熬过了“反倾销”、技术封锁、价格操控和并购审查,最终让中国光伏成为全球龙头,让华为等民族企业成为自主研发的标杆。

“谋”得好,才会干得好。正如惠东,聚焦“加快迈进GDP千亿县行列”目标,狠抓大项目、大平台建设,着力培育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科技、文旅等产业,奋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惠东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蓝图。

三、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书中指出,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虽存在一些问题,但确实为过去数年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对重大经济事件进行抽丝剥茧的解读,让我们一窥重大经济政策变迁的波澜壮阔,也让我们认识到任何涉及国家层面的问题,都是“多难”的选择、多维的角逐。一个重大政策的落实,可能某个阶段带来经济的腾飞,但同时也在动态的时间轴上引发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这就要求我们把情况思全想透,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解决主要矛盾、如何让大多数人受益、如何避免产生新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展必然是不平凡、不简单、不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总结,才能始终在发展中棋高一着、先人一步,才能真正做到改革必胜、伟业必成。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以及政府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认识到了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不能浅尝辄止,只有真正地深入,置身事内,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和发展变化,剖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背后逻辑,才能真专研一行,精通一行,立足实际协同并进,共同书写惠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置身事内》

兰小欢 著

“国家越富裕,政府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往往越大,而不是越小,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瓦格纳法则′。”

PART.

杨慧怡

惠东县委宣传部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书心得

近期品读《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内心备受触动。这部选集包含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犹如一盏盏明灯,为我们基层宣传工作者提供了鲜活指引。

一、在经典文献中汲取方法论力量

(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用 32 天时间走访湘潭、湘乡等五县,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记录农民运动的真实面貌,为党制定农村工作政策提供了坚实依据。而《反对本本主义》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批判了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强调 “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这些论述深刻启示我们,宣传工作必须以调研为根基,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让党的声音真正入脑入心。

(二)群众路线是执政之本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将 “穿衣、吃饭、住房” 等民生问题提升到革命战略高度,指出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在井冈山时期,红军不仅打仗消灭敌人,更担负着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的任务,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 “共产党是代表他们利益的”。这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方法,正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关键。

(三)革命乐观主义是精神之钙

毛泽东对革命充满信心,展现出了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时期,面对革命低潮和党内的消极悲观思想,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进行科学对比分析,坚信中国革命的 “星星之火” 必将形成 “燎原之势”,展现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执着,这种信仰力量,在今天依然是抵御错误思潮的精神支柱。

二、对新时代基层工作的实践启示

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调研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传播。对农村群众,举办“草根名嘴”百姓宣讲员选拔,鼓励基层宣讲力量发声,推动理论宣讲活动真正做到“接地气、贴民心”。对青年群体,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社科普及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将社科知识生动呈现给广大群众。

我们要将 “关心群众生活” 融入宣传实践,既做好党的政策 “传声筒”,更当好群众诉求 “回音壁”。例如,在文明城市创建宣传中,不仅要倡导群众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更要推动解决停车难、占道摆卖,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环境脏乱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要以斗争精神,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各种错误思潮暗流涌动的时代背景下,领会思想建设对党的根本性意义,强化理论武装,壮大主流声势。同时,在网络舆情应对中,既要快速反应、正面引导,更要将舆情热点转化为政策改进的契机;在文化市场监管中,既要守牢底线红线,更要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通过 “破立结合”,让党的声音始终成为时代最强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要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谦逊态度、为民情怀、斗争精神书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篇章,让党的创新理论如 “星星之火” 燎原成势。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PART.

04

惠东县委宣传部

距离中国共产党成立已过去104载,在这百余年的岁月里,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回望过去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专题文集,收入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至2020年11月24日期间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文稿40篇。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学好党的历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认真学习这本书,我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中国共产党的100多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不仅记录着党一路走来的光荣与梦想、苦难与辉煌,而且镌刻着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风雷激荡、动人心魄的壮丽图景,在人类历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党的历史为主线和重点,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贯通起来学习把握,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大历史观高度,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党成立1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得来的,并多次对中华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全面、深刻、系统的阐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揭示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在关联。总书记对“四史”学习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就学好“四史”,总书记要求: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要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党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每一段历史,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从党的创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光明之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带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党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让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历史事件,无一不彰显着党的伟大与光荣,无一不体现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总之,《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伟大和光荣,也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引,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央文献出版社

来源:惠东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