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很不解:很多国家都侵略过中国,为何中国人最恨日本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08:53 2

摘要:翻开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的侵略像一道道深可见骨的伤疤:鸦片战争撬开国门,八国联军洗劫北京,沙俄蚕食北方领土……每一页都浸透着屈辱。然而当人们追问为何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尤为深切时,答案藏在日本军国主义那份蓄谋百年、欲灭我种族的疯狂计划里。

翻开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的侵略像一道道深可见骨的伤疤:鸦片战争撬开国门,八国联军洗劫北京,沙俄蚕食北方领土……每一页都浸透着屈辱。然而当人们追问为何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尤为深切时,答案藏在日本军国主义那份蓄谋百年、欲灭我种族的疯狂计划里。

当英国用炮舰索要鸦片贸易特权时,当沙俄强占东北土地时,其核心诉求仍是殖民利益与资源掠夺。但日本的野心远不止于此。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赤裸宣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这份被日本右翼极力否认却被铁证印证的纲领,暴露了其灭亡中国、吞并亚洲的终极目标。

从1874年侵略台湾开始,日本七十余年间步步进逼:甲午战争割走台湾,日俄战争践踏东北,直至1931年“九一八”突袭、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这种世代延续、层层递进的灭国战略,在世界侵略史上都属罕见。

更令人发指的是,当其他国家以军事占领为目的时,日本却将屠刀对准平民。南京大屠杀中,30万同胞在六周内惨遭虐杀,妇女被强暴,婴儿被挑刺刀尖;731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将孕妇冷冻测试“抗寒能力”。

这些反人类的暴行,早已超出战争范畴,成为深植民族记忆的基因级伤痛

创痛未愈的伤口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创伤,远非时间能够轻易抚平。14年战火吞噬了3500万军民生命,相当于二战各国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一;直接经济损失千亿美元,城市化为焦土,乡村十室九空。

而比数字更刺痛的,是幸存者至今未愈的身心伤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常说:“我身上的刀疤每到阴雨天就疼,像在提醒我别忘记那天。”

然而真正让伤口难以结痂的,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跪下的那一刻,欧洲实现了真正的和解;而日本政客却屡次踏入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将侵略者奉为“英灵”。

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文部省多次篡改教科书,将“侵略”淡化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描述为“存在争议”。这种系统性历史否认,无异于在民族伤口上反复撒盐。

领土争端更让历史阴影投射进现实。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自古属中国,明清文献、日本江户时期地图均可为证。但日本政府不仅强行“国有化”该岛,2023年更计划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威胁整个东亚生态。

这些挑衅性举动不断唤醒集体记忆,让中国人警觉:军国主义幽灵是否真的远去?

抗战精神与代际传承密码

当卢沟桥的弹痕在夕阳下泛着微光,93岁的郑福来老人仍坚持站在桥头讲述历史,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孙女郑然接过他的草帽,继续向游客诉说1937年的烽火:“爷爷说,站在这片土地上,历史才能活起来。”

这种代际接力,正是抗战记忆融入民族血脉的缩影,它不仅是纪念馆里的文物,更是街头巷尾的口述、课本里的英雄故事、孩子胸前的白花,以及国庆日响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

抗战记忆的传承,首先源自国家意志与民间自觉的共振。2014年,中国立法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最高仪式固化民族集体记忆。

与此同时,普通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历史温度:东北农家至今流传着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草棉的故事;宛平城的孩子们跟随郑然重走抗战路线;云南腾冲的村民每年清明为远征军墓添一抔新土。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记忆编织,让历史从抽象符号变为可触摸的情感纽带。

更深层的传承密码,在于将苦难转化为精神图腾。3500万伤亡的代价,淬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瞬间,八女投江的凛然背影,左权将军战死前最后一封家书,这些浓缩的精神符号,通过电影《八佰》、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新载体,在Z世代中引发共鸣。

当00后玩家为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登上全球榜单而热泪盈眶时,他们呐喊的不仅是“国产崛起”,更是对祖辈“科技报国”遗志的回应。

然而,记忆传承始终面临挑战。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逆流从未停止,而快餐文化、娱乐至上的浪潮也在冲刷历史的严肃性。

中国的应对之策是让历史“活”在当下:抗战纪念馆引入VR技术还原战场实景,学生戴上头盔体验“穿越烽火”;社区开设“红色剧本杀”,青年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地下工作的惊险;短视频平台发起“抗战家书诵读”,让左权“愿以成功成仁”的绝笔成为千万点击的热门音频。

这些创新并非消解历史,而是用时代语言重述永恒命题:和平从非天赐,而是血与火换来的勋章。

和平的砝码

“妈妈,日本人现在还是敌人吗?”卢沟桥畔,一个孩子仰头问郑然。她俯身回答:“我们要记住历史,但更要学会与和平做朋友。”

这句朴素的对白,折射出当代中国人最复杂的情感张力,既对侵略暴行刻骨铭心,又对军国主义复活保持警惕;既珍视中日民间友好,又坚决抵制历史修正主义。这种平衡,正是中华民族以血泪换来的生存智慧。

中国对日态度的特殊性,首先源于历史教训的现代投射。当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强行排放核污水时,中国人看到的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军国主义幽灵的闪现:1874年侵台、1895年割占台湾、1931年蚕食东北,正是以“渐进式蚕食”开启全面侵略。

这种历史轨迹的相似性,让中国在东海油气田开发、琉球地位争议等问题上格外审慎。正如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遗忘暴行,等于邀请暴行重演。”

但警惕不等于封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日政策始终在底线思维与务实合作间寻找支点:经济上,日本长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丰田生产线扎根广州,优衣库门店遍布一线城市;文化上,宫崎骏动画与诸多优秀影视作品成为跨代际的共同记忆。

甚至在敏感的历史领域,中日学者联合编撰《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试图跨越认知鸿沟。这种“政冷经热”的独特现象,凸显了中国民众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普通民众的理性,正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出口镌刻的警句:“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更深层的民族抉择,在于将历史伤痛转化为强国动力。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国铁路总里程仅2万公里,钢产量不足日本零头;80年后的今天,中国高铁里程超4万公里,粗钢产量占全球半数以上。

从“跑日本”的篮中婴儿,到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从依赖飞虎队空中支援,到自主研发歼-20隐身战机,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清醒认知。

当华为突破芯片封锁、比亚迪电动车驶入东京街头时,经济科技的博弈已成为没有硝烟的抗战延续。

面向未来,中国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重塑历史观。北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主题并非“雪耻”,而是“捍卫世界和平”。

这种超越民族主义的格局,呼应了抗战时期国际纵队的道义之光,正如白求恩医生临终所言:“我唯一的遗憾是只能为和平奉献一次生命。”

来源: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