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来却要学会减法,“一份退休金,三五个朋友,一家人,就够了。”
许多老人闲来无事,就喜欢串门做客,凑一顿饭局。
有亲戚在乡下,还要住上一晚,图个热闹新鲜。
可人情并没那么单纯,总会夹杂私心。
你觉得是往来,他可能觉得是麻烦。
“人过七十,不可轻动”,聪明的老人懂得收敛。
少去打扰,守住体面,才是最好的清醒。
留些时间给自己,安安静静过日子。
这样,关系不至于尴尬,心里也更安稳。
俗话说:“不是所有的鸟,都生活在同一片森林里。”
老人安闲自在,但别人也许还要拼命谋生。
你到乡下串门,人家热情款待,其实心里有负担。
嘴上说欢迎,心里却在盘算农活没做完。
我同村一位叔叔,矿山干了一辈子,退休后去哥哥家。
正值农忙,哥哥急着插秧,只能说:“你在家坐吧。”
一句话,叔叔顿时尴尬。
留下来,没人陪;去插秧,本意又不是来干活。
这就是现实,你衣食无忧,但别人正忙得焦头烂额。
你的闲散,换不来别人的空闲。
他们能挤时间做一顿饭招待,已是情分。
若你赖着几天,反而让人为难。
吃饭间,主人常常接电话,聊的都是工作。
你想轻松,人家却心不在焉,氛围自然变味。
更尴尬的是,老人挑剔饮食,嫌菜太硬,嫌饭不合口。
习惯不同,环境不同,哪里能事事如意?
你觉得自在,别人却心生厌倦。
久而久之,你的到访变成麻烦。
若真遇到闭门谢客,那一刻最是扎心。
你才发现,关系再亲,也要懂分寸。
换位思考一番,事情就很明白。
人家正忙,不必去打扰;不在同一节奏,不必硬凑热闹。
七十岁后,守好门,过好自己的日子。
别主动添乱,这才是最体面的清醒。
老人常去别人家做客,快乐短暂,难过却是长期的。
表面上是热闹,背地里却有尴尬,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第一,攀比让人心累。
大家坐在一起,话题离不开退休金、儿女出息。
人比人,气死人。
你的退休金不如别人一半,心里自然不平衡。
儿女混得不如人,也会被当成闲谈的笑料。
哪怕沉默不语,心里依旧堵得慌。
连一日三餐,都会比出高下。
别人手艺精湛,你只会清淡,心里落差显而易见。
第二,是非让人厌烦。
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你去做客,开口就谈社会乱象,老人去世,邻里纠纷。
这些话题,未必能让人舒服。
有的人抱怨家庭,有的人倾诉苦衷。
你听了随口传播,就可能引出新的口角。
“人三五年学会说话,一辈子学会闭嘴。”
真正的自律,就是少说闲话,少添是非。
而少接触,是闭嘴的第一步。
不去做客,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奔波带来危险。
一些老人走几里地,还要搭车去串门。
一路上,儿女心里提心吊胆。
万一有个闪失,就会酿成大祸。
迫不得已,儿女只好开车接送。
可次数多了,牢骚也多了,家庭矛盾滋生。
老人到处跑,看似自在,其实折腾了儿女。
久而久之,关系就会出现裂痕。
从安全角度来看,少去做客,才是合情合理。
七十岁之后,守在家门,就是最大的体面。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你常联系别人,别人也会频繁来找你。
反过来,你不去打扰,别人也不会来叨扰你。
串门走动,也遵循“礼尚往来”的规则。
你总是去做客,那别人也常常登门。
年纪大了,接待客人不是享受,而是辛苦。
要买菜,要做饭,要陪聊,累得身心俱疲。
尤其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加尴尬。
儿女上班辛苦,家里却常有老人聚在一起吵闹。
你觉得热闹,他们却觉得心烦。
日子不同,立场自然不同。
有句话很喜欢:“岁月是一扇门,分出了人生的几个阶段。”
年轻时喜欢热闹,老来就该清净。
六十岁是一种状态,七十岁又是另一种阶段。
到了八十岁,更是只求安稳,不问繁华。
人总要随着岁月调整,把过去关在门外。
曾经的热闹,就让它随风淡去。
热闹是别人的,你不必再去参与。
小小的日子,才是属于自己的全部。
所以,七十岁之后,不必再频繁联系亲友。
关起门来,安安生生过日子,这就是最大的智慧。
人老了,就没必要再去拾掇旧情,反复走动。
感情一旦过了时机,再追也显得累赘。
年轻时,是积累的阶段,要钱,要人脉,要资源。
老来却要学会减法,“一份退休金,三五个朋友,一家人,就够了。”
一生都在江湖,却未必要沉溺其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学会抽身,心境自宽。
上街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你只当看风景。
能置身度外,便是“大隐于市”的豁达。
人与人之间,自由自在,互不打扰。
家门清静,家人安好,才是老年最好的归宿。
来源: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