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铁饭碗还能端多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07:00 1

摘要:先是山东临沂多名中小学教师被通知跨学段调任高中,即便手持高中教师资格证,也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无奈,感觉压力大、升学压力陡增,还担心自己能否胜任。

这几天一直看到有关教师的新闻:

先是山东临沂多名中小学教师被通知跨学段调任高中,即便手持高中教师资格证,也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无奈,感觉压力大、升学压力陡增,还担心自己能否胜任。

紧接着是大连科技学院的消息,一个有规模、有20多年办校历史的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着全员停发工资的困境,能否突围还存在争议?

而更让人心寒的,是多地民办中小学对新聘教师的单方面毁约。贵州毕业生李萌的经历不是个例:4月签下的三方协议还带着油墨香,6月的跟岗实习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7月一句“招生不足”,就将所有付出清零。

昨天和同事聊起这些新闻时,我们还带着几分“隔岸观火”的轻松,觉得那些困境离自己很远。

直到今天参加学校的开学教师会议,王校长和刘校长对县城教育形势的分析,才让我真切感受到危机的逼近。

“农村乡中已经招不到学生,县城初中却还在扩班,我们也将面临生源的危机和竞争。”校长的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岁月静好”的幻觉。

生源的失衡早已不是新闻,却从未如此真切地压在我们县城教师的心头。

更令人警醒的是那句“教师不再是铁饭碗”——晋升高级职称不再意味着一劳永逸,县管校聘、末尾淘汰、教师轮岗这些曾只在新闻里看到的词,正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日常。

面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该如何自处?校长给出的答案,更像是一份“生存指南”。

首先是把自己变成“一条流动的河”

过去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早已容不下“一桶水”的静止。

唯有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结合学科特点,引领学生找到学科突破点。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在培训中汲取养分。

以读书为引领,在书本里沉淀思考,才能让自己的“水源”永不枯竭。

课堂管理的技巧、跨学科融合的方法、对新教材的深度解读……每一点进步,都是抵御风险的铠甲。

其次是重构对“教育”的理解

王校长举的例子让人印象深刻:“猴子善爬树,用爬树的能力评判老虎,本身就是错的。”

我们总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忘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善良热忱,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许创造力惊人。

我们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长处,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找到适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育。

让猴子善爬树、老虎展雄威,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当我们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跳出“分数绑架”,教育的温度自然会流淌出来。

最后是从“教书匠”走向“大先生”

讲台不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播种价值观的土壤。

教育要有情怀,一节数学课可以教会学生逻辑,更能让他们懂得严谨;

一堂语文课能传递文字之美,亦能培育家国情怀。

当教师的价值超越了“教书”本身,当我们真正承担起“育人”的使命,这份职业便有了不可替代的重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今”,漫漫教育路,教师需要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学生生命的火种。

教师的“铁饭碗”能端多久?答案或许不在政策的变动或外界的评价里,而在每个教师自身的选择中。

与其担忧“饭碗”的质地,不如专注于打磨自己的“手艺”——当我们以过硬的素质、先进的理念、育人的情怀站稳讲台时,无论“饭碗”的形式如何变化,都能在教育的土壤中扎下深根。

来源:李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