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钟薛高创始人林盛针对此前引发广泛争议的“雪糕火烧不化”事件发布视频回应。他指出,争议核心在于产品的高干物质含量——雪糕中约40%至50%成分为牛奶、稀奶油、全脂乳粉等乳制品原料,剩余水分比例较低,导致雪糕在高温环境中形态变化较小。此外,乳化
2025年9月1日,钟薛高创始人林盛针对此前引发广泛争议的“雪糕火烧不化”事件发布视频回应。他指出,争议核心在于产品的高干物质含量——雪糕中约40%至50%成分为牛奶、稀奶油、全脂乳粉等乳制品原料,剩余水分比例较低,导致雪糕在高温环境中形态变化较小。此外,乳化剂和增稠剂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林盛强调这属于“产品特性”而非质量问题。这一解释在技术层面具有一定合理性。根据冰淇淋行业标准,总固形物含量与融化速度直接相关,高干物质产品的形态稳定性更高,部分国际品牌同类产品也存在类似现象。
自2022年“雪糕刺客”事件发酵以来,钟薛高面临的舆论压力逐渐从价格争议转向产品安全性质疑。尽管上海市监局于2022年7月明确表示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公众对“火烧不化”的恐慌已超出技术讨论范畴。林盛在回应中坦承:“当雪糕安全性质疑被全网传播时,企业面临的不是单纯的舆论危机,而是公众信任的系统性崩塌。”这一表态揭示了事件本质:技术合规性无法完全消解消费者对高价产品“物非所值”的信任赤字。
钟薛高的危机应对路径暴露出多重问题。首先,创始人早期对价格争议的强硬回应(如“爱买不买”)加剧了公众抵触情绪。其次,在2023年推出低价子品牌“Sa’Saa”的转型过程中,未能有效区隔产品定位,反而强化了消费者对主品牌“价格虚高”的认知。第三,持续发酵的破产传闻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2025年7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已对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启动破产审查程序,其未履行债务金额超2572万元。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品牌陷入“技术解释越清晰,公众疑虑越深”的恶性循环。
钟薛高事件为新兴消费品牌提供了三重警示:其一,在市场营销与产品研发间需保持平衡,过度依赖“网红”标签易引发反噬效应;其二,食品企业的危机公关须前置建立消费者沟通机制,避免技术术语与公众认知的错位;其三,高价策略必须以持续的产品创新和透明的品质证明为支撑。当前,钟薛高线上平台仅存三种口味产品在售,创始人虽通过社交平台持续发声,但品牌信任修复仍需系统性重建。
来源:虎士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