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是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女人?随便问个路人都不难想起慈禧太后。大战小国,签条约,搞洋务,慈禧的名声真不可能低调起来。她把一个帝国折腾得差点什么都赔了,民间苦不堪言。这算不算奇怪?但挑战更大的一道题来了,清朝第二有名的女人是谁?自从《甄嬛传》播出,几乎不用多想,答
谁是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女人?随便问个路人都不难想起慈禧太后。大战小国,签条约,搞洋务,慈禧的名声真不可能低调起来。她把一个帝国折腾得差点什么都赔了,民间苦不堪言。这算不算奇怪?但挑战更大的一道题来了,清朝第二有名的女人是谁?自从《甄嬛传》播出,几乎不用多想,答案显然也不会出错——甄嬛。
民间那部大火的电视剧太会编了,甄嬛成了宫斗高手,运筹帷幄,狠辣中带点仙气。然而,历史并不同情她——真正的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后,共和甄嬛同名。看史书上那些冷冰冰的字眼,要啥没啥,哪像剧里的意气风发?剧本和正史像是完全走在两条交叉线,绝无重合。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朝堂上风起云涌,乾隆刚接过天命不久,一项大工程启动了。雍正的安身之地——泰陵,要修了。这皇陵距离北京城不算远。想得远一点,同步动工的还有一座陵寝——泰东陵。不在乾隆的陵区,不在雍正正宫,她的名字是钮祜禄氏,正是乾隆的亲妈。也就是说,历史里的甄嬛。
奇怪不?按照历代规矩,这种身份的女人不是该和皇帝安葬在一块儿?母以子贵,儿子是皇帝,凭啥不能和老雍正安放一块?但乾隆在建陵时,为啥又在自家身边另辟一座给母亲?当年大臣傅恒问这事时,乾隆沉吟。他没一拍脑门就决定,反而跑去问了自家母亲。真的是孝顺么?还是犹豫?没想到钮祜禄氏一口回绝,说不用和雍正合葬。多少人猜不到她心里的算盘,乾隆给母亲做主都不管用,果然是难缠!
这种“分家住宿”的选择,为啥会发生?肯定得从钮祜禄氏的出身背景聊起。钮祜禄氏家族早年风头无两,开国时都跟着努尔哈赤打江山。镶黄旗下的顶贵血统,本以为能一飞冲天,可惜等到康熙、雍正年间,早没啥影响力。看起来风光,实际上空有虚名。
甄嬛进府,准确说应该叫“钮祜禄氏”——她的本名不叫甄嬛,是后世追剧起的昵称,历史其实并不关心谁最有才情。进府时,她的身份很普通,就只是个侍妾。旗人社会,皇族妃子一堆,正室的位置早被强大家族占了。新来的侍妾,起初跟丫鬟没两样,低眉顺眼,没声没响。
她的起点也没高到哪去。剧情本来可以一抹而过,可命运总喜欢偶尔开个玩笑。雍正身体弱,尤其一场传染病,整个府上能躲则躲,谁都怕染灾。此时,钮祜禄氏却留了下来,照顾服侍,挺着胆子给雍正熬药喂汤。许多年以后,故事的转折点就在这时悄然写下了开头。
雍正活过来了,感动于心。钮祜禄氏一跃地位提升,变成了嫔妃。又过些年,给雍正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名震一代的乾隆。事实再冷淡一点,在这之前雍正其实有了3个孩子,可惜早夭的都没留下,乾隆成了唯一的正统继承人。母凭子贵是逻辑大于情感,没道理还带点残忍。雍正对儿子的没来由宠爱,又拉升了钮祜禄氏的地位。运气真是玄妙。
乾隆一登基,钮祜禄氏摇身变为太后,翻手为云。外头都以为她权倾后宫,皇权之下,万人之上。可她真心如剧中“霸气”吗?大部分时间,她都清楚,眼下所有荣耀和地位,无非全靠儿子出息。如果单凭自己,还真就是一个小小侍妾,恐怕年纪轻轻死在后宫角落都没人理。说到底,她比大部分人都懂现实。
这种清醒其实难得,可惜世人更留恋戏剧。后来的慈禧因为挥霍无度,再加点任性,把国家推向深渊。民间与庙堂,对太后当政的记忆,多半刻板又偏激。钮祜禄氏显然不同。她没什么高调干涉,却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政治与家族的顶端。如果时间能对比,后来那些“干政女主”,甄嬛的低调其实更让人后怕。说完全没有权力野心,也许是骗人,不过相比别人,她做得算得分寸。
于是,面对乾隆的疑问,钮祜禄氏才毫不犹豫拒绝合葬。“没必要凭空找难受,清醒明理才算完事。”怕不会有人信。其实,她和雍正的关系也并无多少情感基础。整个后宫斗争激烈,正宫皇后早已死去安葬泰陵。钮祜禄氏只是因子得贵,和雍正合葬反而显得尴尬。宫墙内外的隐秘—合葬也未必真荣耀,有时候只会留下后人无休止的琢磨罢了。
乾隆是真孝顺。他知道母亲选择背后的原因,也就没再强求了。再修一座陵墓,看上去花钱不少,清宫财政也要买单,乾隆从没犹豫过。母亲不喜欢阴冷潮湿的宫殿?直接下令重修新宅。甄嬛这时候已经不需自己操心后宫繁琐,乾隆随便一口气能解决的事,不值得拿去讨论孝道。他自己都觉得理所当然嘛。
顺便插一句,乾隆做这些孝顺的举动,未必只是因为情感。他可能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巩固自己继承的正统性。没有母亲的抬举,皇位也坐不稳。这种现实想法一直在清宫循环。乾隆还经常带太后一同去避暑山庄,沿途风景,母子同游。据故宫制造局档案记载,泰和殿的翻修动用了14万两白银。每个细节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有点“太后要幸福,臣下买单”式的淡然,也有种“生为皇家人,看起来就该享受到底”的无力。
这其中,甄嬛的地位固然高,但大部分环节也是因为弘历始终没有让母亲失望。乾隆时时安慰母亲,还是时不时会摆出皇家的威严,按理说,宫中母子的温情其实只是一层纱,拉开到底还是利益交换?谁又能说清呢。
再讲回甄嬛的作为,宫门看上去森严,太后往往举止庄重,但甄嬛其实64岁就当上了太后,终其一生都坚持清醒。这种自持并非纯属天性,如果当年乾隆不是太子,甄嬛极有可能像成千上万的淑妃一样湮没于史册。这里有点矛盾,她偶尔展现的强势和理智,也许只是权力游戏的惯性反应。
乾隆六十大寿那年,太后还在,乾隆居然特意换了戏装上台唱戏,为母亲祝寿,还亲自端茶倒水,不像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倒像个普通人家的孝子。这些场面,在《清史稿》《大清会典事例》里也有记载,但笔墨寥寥。皇家孝顺,到底真感情还是表演?没人能分得清。
再堆砌点零碎数据。钮祜禄氏终年86岁,高寿得惊人;清代后宫平均寿命,按《清宫档案》分析才47岁左右。活这么长,说明啥?体弱多病的雍正都没撑下来,太后的生命力倒是韧劲十足。所以从侍妾到太后,每一步都是巧合和机会。倘若不是时运好,这段传奇就死在冷宫边角。
“甄嬛”的人生结局不似戏里舒畅。她表面尊荣,实则每一步都在权力边界徘徊。不是每个太后都愿意与皇帝合墓,也未必人人都有勇气拒绝皇室“规矩”。比起后来的慈禧,甄嬛的选择也许是聪明,也许又是清醒得有点过头。
结尾没啥大的哲学。钮祜禄氏能活成清宫传奇,靠的是理智和勇气。没人规定一切都要顺理成章。谁说侍妾不能成为太后?命运偏偏让历史和影视各说各话。谁对谁错,谁也未必说得清。
来源: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