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功效!牛津研究:糖尿病患者常吃葡萄,降低这些并发症风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06:18 1

摘要:“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的。”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放在葡萄身上,却未必成立。许多人看到葡萄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肉,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高糖”“升血糖快”等警示词。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的。”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放在葡萄身上,却未必成立。许多人看到葡萄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肉,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高糖”“升血糖快”等警示词。

真实情况远比表面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适量食用葡萄不仅不会加重糖尿病,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收益

一项来自牛津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加入适量葡萄,与多种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有关。这不是糖尿病患者的“放纵”,而是科学饮食的升级。

葡萄到底“甜”在哪儿?它的甜味背后,藏着哪些对抗糖尿病并发症的“硬核”成分?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要理清一个基本概念:食物的“甜味”不等于它的升糖指数高

升糖指数(GI)是衡量食物进入体内后血糖上升速度的指标。葡萄的GI值约在45~53之间,属于中低GI水果。相比之下,白面包的GI值高达70以上。

这意味着,适量食用葡萄,不会像一些高GI食物那样引发血糖“过山车”式波动。更妙的是,葡萄中的膳食纤维和天然多酚,还能减缓糖分吸收速度,起到“延后释放”的效果。

2023年,来自牛津大学与英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追踪了超过12,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结局。

结果发现,每天食用80~100克葡萄(约一小把)的患者,在五年随访期内,发生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下降了约22%,尤其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效果更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葡萄中的花青素和白藜芦醇,可能是主要的保护因子。这些天然多酚类物质,具备抗氧化、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重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葡萄虽“甜”,却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的“保护伞”。

糖尿病并发症的元凶,远不止血糖失控。慢性低度炎症,是推动心脏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展的隐形推手。

葡萄中的白藜芦醇,是一种存在于葡萄皮中的天然多酚,尤其在紫葡萄或红葡萄中含量更高。它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和IL-6的表达,减轻胰岛素抵抗,并间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2022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国内研究也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补充白藜芦醇八周,能够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反映出体内炎症水平的下降

这意味着,葡萄不仅仅是降糖的“配角”,在抗炎防病中也可能是主力。

吃葡萄吐不吐籽?很多人纠结这个问题时,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葡萄的营养精华,很可能就藏在你最容易丢掉的地方

研究显示,葡萄籽提取物富含原花青素,是一种强效的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延缓细胞老化。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类抗氧化保护尤为重要,因为高血糖会加速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壁。

葡萄皮中的白藜芦醇含量也远高于果肉。建议选择可食用皮的鲜食葡萄,如巨峰、阳光玫瑰等,洗净后连皮带籽咀嚼,才能吃到真正的“全营养”。

如果牙口不好,也可以选择葡萄粉、葡萄籽粉等天然提取物,但切记不要盲目服用高浓度保健品,优先从天然食物中获取营养是更稳妥的方式。

虽然葡萄好,但它的“亲戚”——葡萄干,却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的“隐形陷阱”。

葡萄干在脱水过程中,糖分被浓缩,每100克葡萄干中含糖量高达60克以上,其GI值也远高于鲜葡萄。很多市售葡萄干还加入了果葡糖浆、植物油、保湿剂等添加物。

糖尿病人群应尽量避免或限制食用葡萄干,尤其是空腹或运动后大量摄入,容易造成血糖剧烈波动。

吃葡萄的时间和方式,也会影响它对血糖的影响程度。建议在两餐之间,也就是加餐时段适量食用,可以避免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过高。

搭配一些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的食物,如无糖酸奶、坚果等,有助于进一步延缓糖分吸收。

控制量也很关键——建议每次食用葡萄不超过100克(约20颗左右),并根据个体血糖监测结果做出调整。

张阿姨是一位67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过去十几年几乎不敢碰水果。直到一次营养门诊中,医生建议她尝试吃一点葡萄作为加餐,并监测血糖变化。

“我一开始很紧张,吃了一小把葡萄后,两个小时血糖也就上升了0.6mmol/L,反而比前天那块蛋糕好太多了。”张阿姨说。

现在,她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固定吃10几颗葡萄,搭配几粒坚果,不仅改善了口感单一的饮食结构,也让她的血糖更稳定了。

从“忌口”到“会吃”,是糖尿病饮食管理的一个重要转变。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长期管理不当带来的并发症。葡萄,作为一种天然、多功能的水果,在合理摄入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成为糖尿病饮食中的一员。

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天然多酚,还有助于调节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健康。关键在于适量、搭配、时机,而不是盲目吃或完全禁食。

告别“甜即禁”的思维误区,才能真正让饮食成为治疗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

在糖尿病的长期斗争中,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一类食物,而是对食物缺乏理解的恐惧。葡萄的“甜”,不该成为我们否定它的理由。了解它的结构、功能和摄入原则,才能把甜味转化为健康的工具

生活中,很多看似“禁忌”的食物,其实都藏着另一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深入了解,是否愿意改变固有认知。

科学吃,才是真正的“控糖高手”。

参考文献

LiuL,ThomasT,etal.(2023).Grapeconsumptionandcardiovascularoutcomes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aprospectivecohortstudy.《英国医学杂志·糖尿病与代谢》,45(3),123-131.

陈静,王志远.(2022).白藜芦醇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中华糖尿病杂志》,14(9),678-683.

来源:急救健康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