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者说,当实现梦想的路径,比梦想本身更重要时,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汗水,还是剧本?
福州“女护士”人设崩塌?老公被指是幕后推手,跑马拉松竟是一盘大棋!
一个梦想,如果每一步都被精确计算,它还纯粹吗?
或者说,当实现梦想的路径,比梦想本身更重要时,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汗水,还是剧本?
最近,马拉松冠军张水华,就用亲身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无比复杂的答案。
她在2025年的哈尔滨马拉松上,再次拿下了国内女子组的第一名。
成绩斐然,光环耀眼。
赛后,她面对镜头,动情地喊话自己所在医院的领导,希望能得到调休支持,去冲击更好的成绩。
一开始,评论区里满是“心疼”和“加油”。
一个在救死扶伤一线挥洒汗水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跑成了全国冠军,这故事,太励志了。
可慢慢地,风向变了。
疑问开始浮现:既然已经是国家健将,还有品牌签约,收入远超护士,为什么不干脆辞职,全身心投入热爱的跑步事业?
毕竟护士的工作强度人尽皆知,排班制度更是严苛,哪里是说调休就能调休的。
你一个人去追梦了,你那一份工作,谁来顶?
这句灵魂拷问,像一根针,轻轻一戳,就戳破了那个温情脉脉的励志气球。
直到她那个“不简单”的老公王岢,被网友们扒了出来。
王岢,福州跑圈的知名人物,福州协成俱乐部的训练顾问兼队长。
他不仅是张水华的丈夫,更是她的专属教练。
更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妻档在2024年就推出了“医护跑者公益计划”。
他们还正筹备成立一个“医护跑者训练营”,模式都想好了:线上课程 + 线下集训。
看到这里,你品,你细品。
一块块拼图被拼凑起来,一盘精心布局的大棋,也随之浮出水面。
原来,“护士”这个身份,可能不是束缚她梦想的枷锁。
恰恰相反,那是她所有故事中最闪亮的一枚勋章,是她商业版图里最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一个职业运动员拿冠军,大家会说“牛”。
可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手术台和病床边奔波之余,还能跑赢一群专业选手,这个故事的吸引力,直接拉满了。
这让我想起了如今社交媒体上的种种“人设”。
那些在田里插秧,妆容精致的“乡野姑娘”。
那些一边说着不为赚钱,一边挂上小黄车的“知识博主”。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将一个极具亲和力或崇高感的身份,当成了流量的入场券。
身份是“1”,后面的所有商业变现,都是“0”。
没有了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
所以张水华不能辞职,至少现在不能。
她需要“护士”这个标签,来维持她人设的独特性和励志感。
她的训练营需要这个金字招牌来吸引那些同样身处医疗系统,渴望改变的潜在客户。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她的喊话,哪里是给领导听的,分明是说给我们这些看客听的,是为未来铺路呢”。
当她与单位的矛盾公开化,无论结果是“被迫”离职,还是单位最终“妥协”,她都赢得了舆论的关注,将个人品牌又向上推了一级。
这棋下得,真是滴水不漏。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人家有本事把爱好变现,有什么错?
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难道不应该吗?
这话没错。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规则之内,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是人之常情。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道”,有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有没有消耗公共的信任。
你的“励志”故事,是不是建立在同事们默默为你分担工作,填补排班空缺的牺牲之上?
你利用体制内身份的光环为自己引流,又反过来利用舆论给单位施压,这又是否“体面”?
说白了,大家反感的不是商业化,而是那种既要又要的“精明”。
既要体制内的稳定和身份背书,又要体制外的名利和自由。
这就像一个演员,沉浸在自己“体验派”的角色里无法自拔,却忘了片场之外,还有无数工作人员需要遵守规则,才能让整部戏顺利杀青。
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这句话放在这里,简直再合适不过。
张水华的“媒介”——也就是她“在职护士”的身份——本身就传递了最关键的讯息:坚韧、无私、跨界、励志。
这个讯息的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了她跑出的任何成绩。
她和她的团队深谙此道,并把它运用到了极致。
当人设大于实力,故事重于成绩时,我们消费的究竟是体育精神,还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真人秀?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运动员,苏炳添。
作为暨南大学的副教授,苏炳添也拥有体制内的身份。
但他处理个人事业和本职工作的方式,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局。
他会在备战奥运的关键时期,向学校申请获批后,全身心投入训练;比赛归来,又会立刻切换回“苏老师”的身份,给学生上课,履行教师职责。
我们很少看到他将“大学教授”的身份作为个人宣传的噱头,更不会在镜头前去“喊话”学校领导要待遇。
在他身上,两个身份是清晰的,独立的,彼此成就,而非相互捆绑利用。
一个是把职业当跳板,一个是把职业当责任。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张水华事件,撕开的不仅仅是一个冠军背后的商业运作。
更是这个“人设为王”时代最离谱,也最真实的一幕:
我们越来越不关心一个人做了什么,而是更关心“他/她是谁”。
我们为故事感动,为标签喝彩,却渐渐忽略了故事背后的真实代价,和标签之下的复杂人性。
或许,我们是时候该冷静下来了。
别轻易为一个“完美人设”热泪盈眶。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份“感动”的账单,最后会由哪个无辜的普通人来买单。
来源:三石哥哥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