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命运拐起弯来,还真不打招呼。小时候你在云南课堂上发呆,想着下课能不能抓只青蛙,结果转头天塌地变——家门成了国门。八岁前还是中国人,八岁之后就变成了缅甸人,这人生路口谁提前告诉过鲍有祥?我琢磨着,这事儿咱们谁赶上了,都免不了有些心里打鼓:我到底是谁?我该去哪
鲍有祥:佤邦边上的红领巾,怎么成了缅北的“老大哥”?
你说命运拐起弯来,还真不打招呼。小时候你在云南课堂上发呆,想着下课能不能抓只青蛙,结果转头天塌地变——家门成了国门。八岁前还是中国人,八岁之后就变成了缅甸人,这人生路口谁提前告诉过鲍有祥?我琢磨着,这事儿咱们谁赶上了,都免不了有些心里打鼓:我到底是谁?我该去哪?
1957年,边界线重新划了。你要问为什么,不是老百姓的主意。上头那会儿天天揣摩国际大势,还得掂量着英国人和蒋介石留下的麻烦。说划就划了,把鲍有祥家带着的那片佤山,就这么划过去,归了缅甸。这事儿落地的时候,大人们也只能愣一愣,继续生活,可孩子们呢?比如鲍有祥,他两年红领巾还没捂热,连教科书的笔画都没背全,学校就把他原名“鲁邦”改成了“鲍有祥”——就像是换了一身皮,又像是打碎了一半的童年。
这些变动,说是国家层面的“布局”,实际落到个人身上,就是家门口的界碑换了颜色。老邻居变成了“外国人”,说话还是那种味道,但身份证明换了后,就算你自己再喜欢“麻辣米线”,隔壁那个米线摊,大概也是“缅甸风味”了。
鲍有祥到了青年,日子也没怎么“太平”。他不是让命运推着跑的人,反倒像是趁着历史洪流在里面扎了一根桩。他钻进了缅甸共产党部队。你要是了解点缅甸那几年,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鲍有祥不是个愣头青,文化有,胆子也不小,还晓得怎么琢磨事。当兵这些年,别人枪都还没端稳,他已经开始思考怎么打仗能有胜算。部队里,谁都看得出来,这小子脑子活泛,比大多数“跟着混”的兵油子“有出息”。可惜,世界不一直靠那点理想“发电”。苏联解体了,大伙都变天,缅甸共产党也像摔了个四瓣的饼,哪里还管得到鲍有祥头顶是不是红星。
但鲍有祥是个能趁乱起家的主。他没跟着人家四分五裂的队伍“混”,反而自己收拢了一批人,混在缅北的汉族人地界,硬是戳出了个佤邦。这事儿搁在旁人身上,也许就是一生最大的“豪赌”。但鲍有祥呢,可能就是拿命做筹码的人——一旦冠军赌桌坐了,他就不轻易下场。
到这会儿,佤邦的样子你说像不像个“独立王国”?60万人,4万正规兵,还有6万预备役,头顶都是刀枪棍棒。这里不是正儿八经的小武装队,装备硬得能擦出火星子:装甲车、榴弹炮、防空导弹,直升机飞来飞去。那厂子更离谱,能自己整出中国制式的枪械大炮,你说这叫啥?有人讲是“挂羊头卖狗肉”,但我看啊,明明就是自己把肉做成了火腿,全凭本事吃饭。
生活在这里,跟缅甸其它地方都不一样,哪怕说的是汉语,写汉字。电视那主持人,播新闻的腔调跟你我春节回家看CCTV也差不多,要不是缺点“春晚气氛”,真容易当成祖宗门下看的直播。不像别处的电视台,为了讨好缅甸政府,硬是把语言搞成“缅语”,连方言都得摆上台面,看着都觉得有点别扭。佤邦呢?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这一点,老百姓都明白,不用历史教科书来讲。
可你要是真往下捯饬,发现佤邦的日子也不是风平浪静。这里站在地图上,是自成一派的势力,其实就是中国和缅甸之间的“缓冲”。缅甸政府有时候不是对你“宽容”,而是有什么算计。他们给了鲍有祥够大的自治权,把佤邦当成了“战略投资”。一手给好处,一手牵着味道——投资、赚钱,也都是在算计你是不是“有二心”。这世道,谁都不是白给的。
有些兄弟部队在缅北打得头破血流,佤邦却常常“袖手旁观”,你说这是冷静,还是另有所谋?有些人拿着望远镜,看着佤邦联军手里的重武器,心里痒痒,但又怕,“这伙人要是下场,局面还不知道怎么翻”。缅甸政府最怕的不是佤邦出手,而是佤邦按兵不动。说是分而治之,实际就是一盘大棋。鲍有祥还在,缅甸军头敏昂莱就让着他,好吃好喝地供着,连脾气带利益,全都往鲍有祥那边倾斜。等哪天鲍有祥走了,我猜后头那位要立马翻脸,不说“狗咬吕洞宾”,但里面那点“门道”,谁都明白。
有意思的是,有些外头势力“见缝插针”,美国支持的克钦军瞅准了时机,抢着下场。可佤邦呢?还是坐在一边,不管别家浴血奋战,不紧不慢地等着自己的钟点饭。你说这是“情分淡了”,还是“心计深了”,旁人真看不懂。有人下棋,会留着一手,但像鲍有祥这样,手里拿着“棋盘”,却不怎么落子,更叫人琢磨不透。
其实,佤邦联军到底心里想些什么?你说是自保,其实也是脱不开从小到大的命运轨迹。鲍有祥一辈子活在边界线上,家门口时而是中国,时而变缅甸。他不是单纯的民族领导人,更像是夹缝里活出来的“边地大哥”。他得考虑兄弟们,也得想想上头、下头,左右逢源,不是单靠勇气,而是靠弯弯绕的生存本领。
咱们常讲“唇亡齿寒”,但在这波诡云谲的缅北,兔子还没死,猎狗已经饿得发慌。鲍有祥心里的算盘,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佤邦守着语言、守着文化、守着自己的地盘,不知是在等天翻地覆,还是在盘点旧账。
有时候我在想,鲍有祥那会儿系着红领巾,老师喊他新名字的时候,会不会心里有点别扭?一生都在边界线上找站位,从来没有一块不用辩解的土地,这样的人,最后会留下什么?或者说,佤邦这块地方,到底是谁的家门口?
风一吹,山还是那座山,故事还没讲完。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