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服“智”水有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14:02 1

摘要:上有天文,下有“水文”。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各种现象,诉说着江河湖海的“喜怒哀乐”,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石。当数字技术与水文监测融“汇”贯通,智慧水文就此诞生。

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今天且看中国通服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让“治水”变成“智”水。

“空天地水工”一体化智慧水文感知体系

上有天文,下有“水文”。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各种现象,诉说着江河湖海的“喜怒哀乐”,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石。当数字技术与水文监测融“汇”贯通,智慧水文就此诞生。

在福建泉州,中国通建第二工程局第十分公司打造了智慧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福建省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提档升级项目。

项目构建了“空天地水工”一体化智慧水文感知体系,集成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部署水平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双轨雷达测流系统等智能设备,实现全量程自动化监测。项目新建全省统一水文数据平台,整合卫星通信、无人机测流等技术,规范数据“采—传—管”全流程,监测精度提升至98%以上。

作为智慧水文创新实践,项目打造数字孪生数据底板,形成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推动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升级。通过水文实验站联合监测,强化极端天气通信保障能力,精准支撑洪水预警、水资源动态评估及河湖健康管理。其成果以智慧化手段赋能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为福建省高质量治水提供水文数据引擎,助力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智慧航闸,绿色运河

一条大河,贯穿南北,启繁华盛景,承古今文脉。1797公里的大运河承载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见证千年水道的商业文明。其中苏北运河就占了四分之一。扬州、淮安、宿迁、徐州,这四座城市与运河相伴相生。

在扬州和淮安两市,中邮建公司承建了苏北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全国交通强国建设第一批试点项目,苏北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航道全长475公里,贯穿11座船闸、30道闸室,年货运量占全省综合运输总量的1/3,是京杭运河通航条件最优、功能最完备的二级航道。

信息化建设结合“三闸两河”实际需求,围绕航闸感知、过闸安全监管、智能灯光诱导、自助过闸服务、电子航道图及三维全景图建设等,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航闸管理体系。项目显著提升航闸管理效率与过闸安全性,推动智慧航运发展,助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为区域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示范项目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航闸模式,为全国内河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标杆案例和经验借鉴。

数字孪生,引汉济渭

引汉济渭工程又称陕西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横穿秦岭屏障,解关中之渴,兴三秦大地。该项目作为陕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的重大水利工程,亦是“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快推进的172项Ⅰ等重大水利工程。年调水量达15亿立方米,供水对象为西安、咸阳等21个市县,受益人口达1411万。

中通服设计院承担引汉济渭数字孪生项目的整体设计,包括顶层规划、数据治理、模型构建、仿真模拟及系统集成等核心任务。在设计过程中,中通服设计院融合了信息技术、监测技术、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以物理引汉济渭工程为蓝本,构建了一个与实体工程实时同步、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平台。确保平台能够精确反映工程实体的各项信息,为工程管理、调度和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项目通过实现水资源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显著提高了供水效率与稳定性,有效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矛盾,并大幅降低了安全事故风险。项目还革新了工程运行维护方式,缩短了维修周期,降低了维护成本,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程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数字技术“解渴”山东

山东,作为我国北方经济第一大省,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缺水”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条调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线”。引调水,无疑成为山东“解渴”的一大法宝。

胶东调水工程是山东骨干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胶东调水工程利用现有引黄济青工程172.5公里,新辟输水线路310公里,其中烟台境内全程260公里,途经烟台市莱州、招远、龙口、蓬莱、栖霞、福山、莱山、高新区和牟平区9个市(区)。

安徽博达咨询公司作为数字孪生胶东调水先行先试项目的承建方,以水资源优化调配、工程安全与运行管理、应急指挥管理为核心建设目标,通过构建山东水网体系实施跨流域、跨区域长距离调水工程。该项目旨在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缓解胶东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是落实国家水网建设战略的重要实践。

让淮北居民喝上安全的引调水

老百姓喝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安徽的“老淮北”们就有一句经典的调侃“咱从小是喝矿泉水长大的”,意指本地生活用水为地下水,但这未尝不是对地表水缺乏的无奈。地下水的超采,地表水的短缺,也使得淮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制约。

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是全面提升皖北地区城乡供水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该工程充分发挥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效益,以地表水水源替换现有的皖北地区地下水源,工程涉及淮河以北28个县(市、区),惠及人口约3000万。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调东线、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引调水为基础,进行淮北地区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建设从水源到用户的配水工程。

中徽建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供水服务升级,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淮北杜集区建成杜集区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该项目的顺利建成实现了整体供水格局下的多水厂统一管理,保障杜集区居民能够持续稳定地喝上安全的引调水。

水道农田,精准灌溉

灌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耕地灌溉面积占比达93.6%的江苏省,灌区现代化建设决定着全省粮食的丰产稳产。江苏近年来融合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现代化灌区建设,全力打造“节水、生态、精管、智慧、幸福”的现代化灌区,为江苏“推动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

中网科公司为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发“苏灌通”农业用水管理信息系统,能够综合分析判断各区域农田的需水现状并通过电子地图的形式进行展示、预警,为合理供水调水提供决策支撑。

远洋渔业,污水零直排

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复的首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功能定位是“一港一城一区一中心”。基地重点发展远洋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已形成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基地稳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已建设配套管网27.21公里;新建、改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两座,分别为干览镇污水处理厂和三江污水处理厂。

浙江通服宁舟公司通过“污水零直排区”智慧建设项目,对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污水排放展开精准管控与科学调度,成功实现“错峰排污”,污水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它能清晰直观地展示基地地理信息、管网布局等基础信息,实时监测污水数据,为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有效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推动水产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类似行业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有力促进环保与产业的深度协同。

水,滋养万物,孕育文明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是支撑地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通服以科技之力

守护每一滴清泉

来源:中国电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