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记〕2015年,笔者为配合深入开展“坝坝讲堂”群众宣讲活动,参与编写《叙永群众宣讲乡土历史读本——综合历史篇》,分工负责叙永历史大事的编写。在叙永历次地方志及其它地方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叙永本土发生,对叙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过重要影响的大事、要事进行筛
〔题记〕2015年,笔者为配合深入开展“坝坝讲堂”群众宣讲活动,参与编写《叙永群众宣讲乡土历史读本——综合历史篇》,分工负责叙永历史大事的编写。在叙永历次地方志及其它地方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叙永本土发生,对叙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过重要影响的大事、要事进行筛选,选择了10个左右的重要事件,按每篇2000字左右篇幅撰写了初稿,后因读本篇幅分配限制,每篇压缩成仅200-300字的事件简介,为让更多热心读者详细了解叙永重要事件原貌细节,现将原写成的叙永历史大事件未缩减稿刊出,以飨对本土历史有兴趣的读者。
【叙永重要历史事件】之二
奢崇明反明
从汉到唐、宋,中原封建王朝对西南地区实行松散的羁縻制度统治。元朝继续前朝施行的羁縻政策,在西南推行土司制度。明王朝建立后,仍沿袭了元代的土司制度,但从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起,就力倡对西南边夷地区改土归流,把权力集中到明中央政府的手中。
奢崇明,彝族人,其祖辈得到朝廷封赠,世袭永宁宣抚司职。万历年间,永宁总兵郭成,马呈文乘奢氏首领奢效忠死后,奢崇明与奢崇周争夺土司之位,双方混战之机,以“平乱为名”,出兵数千人,深入落洪(古蔺),趁火打劫,将“奢氏九世积财,搜掠一空”,深为奢氏怨恨。而在奢崇明成为代行永宁宣抚使职后,当地流官却以“行堪未定”为由,拒绝承认,并多次向朝廷议请将永宁地区“改土归流”。奢崇明袭职永宁宣抚使后,因长期高压政治及奢氏怨恨,使奢崇明日益滋生反明割据,“复兴彝族国”之心。
——奢崇明塑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崛起于辽东,明军屡败,明廷四方征调兵马援救辽东,这点燃了奢、安反明(史称“奢安之乱”,后世彝家则称为“阿哲起兵”或“奢安起义”)的导火绳。奢崇明,往有朝廷征调,皆不应命,这次主动上疏请求提兵三万赴援,得到朝廷准许,得安家银四万两,乘机招纳武士,打造军器,扩充兵力。并派遣部下汉人何若海据永宁,与水西等彝人联络,遣刘训入成都,何天锡赴重庆,密谋起事。
同时趁机派遣其婿樊龙、部将张彤率领步骑兵二万来到重庆,因明政府本应发放的四十万两军饷军粮银只给了四万两,而四川巡抚徐可求又指责奢崇明所调之兵大都老弱病残,要求汰其老弱。
——奢崇明起兵攻占重庆通远门城墙塑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十七日,时任四川巡抚的徐可求于校场阅兵点验,准备汰其老弱,余者发饷,樊龙等众趁机鼓众起事。杀巡抚徐可求及道臣、知府、同知、参政、总兵等官20余人,何天锡等在城内响应,樊龙等率兵占据了重庆。奢崇明及子奢寅闻重庆事成,分兵从永宁出发接应,攻占了泸州、遵义等重镇,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十月,奢崇明出长宁,奢寅出合江,罗乾象、朱国恩出纳溪,各统数万兵分路向西北推进,沿途饥民及原播州土官杨应龙旧部随从响应者数万人,连克州县卫所40余城,十月十八日,奢崇明率军包围成都,全蜀震动。
——石砫宣慰使秦良玉塑像 图片源于网络
明朝令布政使朱燮元督率兵民坚守成都,并急调石砫宣慰司、龙安府等地官军入援。朱燮元率部与奢军在成都激战百日,奢军围城不下。一向忠于明廷的著名女将-石砫宣慰使秦良玉分兵一面进驻南坪关,扼重庆叛军归路,又分兵守忠州,并自统精兵沿江西上,秦良玉等各路援军到达成都以后,大败奢军于牛头镇,收复新都。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朱燮元以奢军叛领罗乾象为内应,设伏诈降,奢崇明被明军包围。奢崇明突围逃走,明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资阳、内江、简州、泸州等40余州县,奢崇明父子退往永宁。五月,明军进逼重庆,夺取二郎关,破佛图关。收复重庆,樊龙、张彤败死。
贵州巡抚派兵援救四川,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等地。
——朱燮元(1566-1638),号恒岳,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朝后期名臣
天启三年(1623年)春,朱燮元决定集中兵力,直捣永宁。四月,克永宁。五月,克蔺州(今四川省古蔺)。奢崇明父子率余部败退水西龙场(位于四川省叙永县东南,今属贵州省),联合贵州安邦彦,分兵犯永宁、遵义,被川军击退。四川总兵官李维新、监军副使李仙品、佥事监军刘可训等,统率各将,分五路进兵龙场,擒获奢崇明妻安氏、弟奢崇辉及叛军大学士、经略、丞相、总督等文官武将多人,斩首万余人,奢崇明父子受伤而逃往水西。此后,奢崇明父子长期客居水西,依附于土司安邦彦。
——奢崇明屯兵屯粮地之一——天台山
——天台山上彝文雕刻“天台屯”
同年,贵州巡抚王三善率兵解贵阳之围后,安邦彦率部回水西,与奢崇明的永宁军合流,与明政府打起了持久战。
天启四年(1624年),占据贵阳,诱杀贵州巡抚王三善后,奢安之势在川黔两地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奢寅部将阿引,杀奢寅归明。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作最后的垂死挣扎,自号大梁王,安邦彦号四裔大长老,二人合兵全力进攻永宁,进至五峰山、桃红坝,遭到朱燮元所率明朝川黔诸军的包围伏击,奢安军大败,退至红土川,奢崇明、安邦彦在乱军中战死。再后来年轻的安位投降,奢安之乱基本结束。
奢氏、安氏反明,从天启元年至崇祯二年(1621年-1629年),历时九年,战争遍及川、贵、云三省。战争平息后,自此“改土归流”开始。崇祯三年(1630年),废永宁宣抚司,设叙永同知,隶四川叙州府。设叙永善后厅,以奢氏地编为九里四十八屯,分封“归顺”及“有功”部将,崇祯八年改为叙永军粮厅。保留地方军区性质的永宁卫,属贵州省。
——水潦辛亥革命志士余健光故居,也许余健光也是明末奢氏后裔
奢崇明反明失败被平定后。按大明律,谋反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永宁境内开始大清剿,奢氏族人为保存种族,纷纷改名换姓,或改姓余、或佘、或杨,四处逃亡,传说有的迁往凉山西昌、有的迁往贵州大方。如今,叙永无奢姓,也许叙永余姓、佘姓、杨姓中有当年奢氏后代。
正谓:“奢氏反明烽烟息,改土归流置同知”
延伸阅读:
——附文一、二选自上述《叙永县历史人物选》一书
附文一:《明末彝族土司奢崇明》文/刘竞涛 黄伟身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使、彝族土司奢崇明发动了对明王朝的战争。接着,贵州水西彝族土司安邦彦起兵响应。他们占重庆、攻成都、围贵阳,历时九年之久,兵燹遍及云、贵、川三省,震动西南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奢安之乱”。
奢崇明(?——公元1629年),亦名奢塞,彝名诺字阿玉,明末四川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氏家族于洪武初年归附明朝,世为四川永宁宣抚使,历经二百余年,数传至奢崇明的伯父奢效忠。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效忠病故,其子奢崇周袭宣抚使职务。不久,奢崇周亦亡,无子袭职。族人推举奢崇明为宣抚使。四川总督朝议诏命奢崇明暂管其宣抚事。奢崇明为奢效忠胞弟尽忠之子,幼孤,过继于效忠,并由其妻奢世统抚养。因奢崇周的生母奢世续(效忠之妾)与奢世统有旧怨,便竭力阻止崇明掌管宣抚事,拒不交出宣抚使印。这样,双方展开了一场兵连祸结二十余年的夺印之战。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川、黔总督出兵干涉,调停夺印之争,治罪奢世续等人,诏命奢崇明为永宁宣抚使,总管宣抚司事务。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辽东边事告急,朝廷征檄川兵援助。奢崇明遂上疏请兵三万赴辽。九月,奢崇明先遣其部将樊龙、樊虎率兵一万应征,行抵重庆。四川巡抚徐可求赴渝亲自点核人数,见奢军超额过多(原准出兵三千),于是汰其老弱,克扣军饷。樊龙等不满,起兵反明,杀巡抚徐可求及道、府参政、总兵等二十余员,迅速占领了重庆。
奢崇明在永宁闻樊龙等重庆事起,立即同其子奢寅率兵出发接应,一路走遵义、綦江;一路赴泸州、江安,汇集渝夔兵力,围攻成都。奢崇明自封大梁王,并设立丞相以下官属,与朱明王朝分庭抗礼。顿时,全蜀为之震动。
明廷诏命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督师守城抗战。朱燮元率领三千成都卫军,与奢军展开攻坚战,多次打退奢军的进攻。明军大破奢崇明的革牌军,火烧蓬荜垒,炮石吕公车,使奢军攻城百余日不下。不久,石柱女宣抚秦良玉率三千土兵来解成都之围。奢崇明眼看明军各路援兵陆续赶到,加之部将罗乾象背叛投明,形势十分不利,不敢恋战,便率师退回重庆。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燮元统领各路明军,在石柱土司兵马的配合下,先后收复重庆、新都等失地。奢崇明率兵退守川南泸州、永宁一带。明军乘胜追击,分兵三路直捣永宁。这时,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起兵反明,响应奢崇明。永宁失守后,奢崇明率兵逃入贵州,联合安邦彦,拥兵近十万,占据贵阳,并诱杀贵州巡抚王三善。
明怀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朝廷诏兵部侍郎、四川巡抚朱燮元总督湖、贵、云、川、广五省军务,专掌平奢、安事。崇祯二年,朱燮元统领川、黔两军,分兵四路围歼奢、安于川南黔北地区。朱燮元命贵州总兵许成名收复赤水河(今叙永赤水河镇),奢崇明率数万兵马来争。许成名佯装败北,退还永宁,奢崇明尾追不舍,被明军伏击,围困奢、安于永宁城南五峰山、桃红坝一带。四川总兵侯良柱乘山雾弥漫,突击攻山,奢崇明、安邦彦等仓皇逃走,终因山高道狭,地形不利,于乱军之中受创而死。
附文二:《奢崇明墓址初探》文/王肖岩
明代末期,在天启、崇祯年间,西南曾发生过一次震撼大明王朝统治政权的重大事件。即《明史》所谓的“奢安之乱”。这次动乱,是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九月因“永宁土司”奢崇明乘机进据重庆,分兵攻克合江、纳溪;破泸州,陷遵义、兴文;围成都。自号“大梁王”,设丞相以下官。从而“水西土司”安邦彦亦相继反明,自号“罗甸大王”(又称四裔长老),率兵袭毕节;破安顺、沾益;东下瓮安、偏桥(今黔南布依族自治州北部);渡陆广河,直趋贵阳,以致川、黔震动。迫使明王朝急调川、贵、云、湖、广五省兵力并以兵部尚书朱燮元为总督率兵围剿。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秋八月,才将“叛乱”平息,而且还将奢崇明、安邦彦擒获斩头。
这位能于聚集十万大军与明王朝抗衡,经历了八年战争,驰骋千里,自号“大梁王”的彝族头目奢崇明,最后死和葬的地址,由于过去统治阶级对“叛逆者”和少数民族的蔑视,每每讳而不言,纵有点滴记载,亦皆略而不详。因之,要进行具体了解,困难较多。现因查阅史志,对此偶有所得,爰抒陈如下,或可引玉,以补旧志之缺漏。
一、奢崇明战死地点
据《明史》有关资料记述,崇祯二年,朱燮元总督五省兵力围剿“奢安”,在他周密部署下,诱敌深入永宁,并遣总兵侯良柱,副使刘可训截击奢兵于五峰山、桃红坝,一举破敌,相继明军又乘雾袭取了奢军扼守的山巅,迫使奢崇明等败走红土川。至此,“大梁王”的威势已成强弩之末,最后的结果是:“一代巨寇”竟死于朱燮元屠刀之下。
从上述史料中,不难看出奢崇明被“擒斩的地点,无疑的是在红土川,至于叙永旧志所录,奢酋死在“桃洪坝”,显系断章取义,割裂文词,实际是不足为信的。
——《赤水全志备考(抄本)》标“红土川”位置
红土川,究竟在何处?则因历史变迁,地名迭有改易,现已无法确指。但阅最近所得的《赤水全志备考》(清乾隆七年赤水分县丞张志和纂辑)所附《赤水二里总图》中,却在雪山关(赤水河北)往西至陇槓 (今石坝坛厂乡境内)间上堡东北角处,标志有“红土川”。其地,与奢氏战死的地名相同。我认为这决不是一种巧合,应该说,这里正是奢氏被擒斩之所在。按当日战争情况分析,可以了解到正当奢、安合兵后,力图收复赤水(当时已被贵州总兵许成名攻克),奔袭永宁之际,实遇明军林兆鼎总兵从三岔(今贵州纳雍、织金)入;副将王国桢从陆广(今贵州黔西东)入;刘普鲲从遵义(今贵州遵义)入。三路大军,直逼水西,而北面却又受挫于侯、刘之兵,三方受困,面临溃灭。斯时,奢氏唯一退路,实际只有赤水河以西的地段,在此,不但可以稍事喘息,而且可与陇氏相联,再与明廷逐鹿。谁料,事与愿违,赤水河西的“红土川”,竟成了奢安二人的断头台。现根据上述分析并参阅《赤水全志备考,赤水二里总图》图示,可以肯定今叙永县石坝区观兴乡所属上堡附近,应该是昔“红土川”所在。
二、奢崇明死后葬身地点
奢崇明被斩后,尸体葬在何处?在旧志中无法查考。但《赤水全志备考》及《续修叙永厅县全志》中仍可找出一点线索,两志中皆言赤水西三十里有“梁王墓”。而且附载具有神奇色彩的传说:“穴内有灯,如遇土人窥探,风雨立作。今建东嶽庙于上以镇之”云云。但二志对该墓墓主谁属,却未考校或认定,只说“宋元以前,无此传闻”。今按奢氏死于“红土川”,而与之相邻的“梁王墓”。如果说该墓的墓主不是奢崇明,其谁信之。难道还有另一个梁王(是谁)在明、清之际厝葬在此。因此,我可以断言,赤水河西三十里的“梁王墓”就是明末奢崇明的墓葬地。
——《赤水全志备考(抄本)》中“梁王墓”记载
梁王墓和东嶽庙,今日是否存在,因为我未能亲睹,无法尽悉。但对奢崇明本人,可以说他是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我们对此应该作进一步了解,这对研究西南民族史是有帮助的,同时,如果确认“红土川”是明末的古战场,而“梁王墓”即是奢氏坟墓,无疑又给赤水河一带增添了不少的历史色彩,换言之,也就是对赤水河旅游区增加了一、二个景点啊。
最后,我聊缀俚语以结束本文:
红土崇岗尚岿然,且问东嶽庙神,何处寻奢安旧冢;
铁马金戈今何在?试看赤水河畔,依然是雪山雄关。
来源:上上签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