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和睦,子女平庸;夫妻争吵,孩子出息!这是真的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14:00 2

摘要:1944年,上海弄堂里相邻的两户人家,过着天差地别的日子。东厢房周家,夫妇俩整天为了柴米油盐吵个不停,三个孩子只能躲在阁楼上,伴着争吵声写作业。西厢房吴家,却是一片温馨,夫妻恩恩爱爱,孩子们时常围坐一团,听父亲读《浮生六记》。

你发现没有,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吵架,子女在事业都很有出息,但是婚姻却相当失败;而父母很恩爱的家庭,子女事业上都很平凡,但是婚姻却十分幸福美满!

这好像是一个悖论,不论夫妻怎么相处,都不能培养出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孩子,难道这是真的?

1:不同的夫妻关系,就会有不同的家庭氛围

1944年,上海弄堂里相邻的两户人家,过着天差地别的日子。东厢房周家,夫妇俩整天为了柴米油盐吵个不停,三个孩子只能躲在阁楼上,伴着争吵声写作业。西厢房吴家,却是一片温馨,夫妻恩恩爱爱,孩子们时常围坐一团,听父亲读《浮生六记》。

一晃五十年过去,周家老大在金融界混得风生水起,成了有名的大老板,可婚姻却一塌糊涂,离了三次婚;老二是个姑娘,长期被抑郁症困扰,一辈子没嫁人。再看吴家,子女们都在学校当普通老师,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但一家四代同堂,每张照片里都是满满的幸福。

这半个世纪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中国家庭里一个挺隐秘的规律: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在职场上拼命打拼、闯出一番天地,可在感情上却很难收获幸福;而在父母恩爱呵护下成长的孩子,虽说大多过得平平淡淡,但家庭生活特别美满。这种反差极大的命运走向,其实是原生家庭在我们灵魂深处烙下的两种印记。

二、争吵不断的夫妻:会让孩子提前成长;但也让他们情感荒芜

心理学里有个“战或逃”的说法,在父母经常吵架的高压家庭环境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孩子为了应对这种不安,慢慢练就了一些特殊的生存本事。北京师范大学 2021 年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发现来自这种冲突家庭的孩子,大脑里一个叫杏仁核的部位,活跃度比同龄人高出 37%,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让他们抗压能力超强,竞争意识也格外突出。

浙江商人陈启明就是个典型例子。小时候,家里经常鸡飞狗跳,摔碗声、母亲的哭声,这些画面深深刻在他脑海里。18 岁,他就离开家出去闯荡,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摸爬滚打,靠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建起了跨国贸易的商业帝国。可他的感情生活却糟透了,结婚那天,就因为司仪不小心念错了妻子的名字,他当场大发雷霆,把整个婚庆团队都给炒了。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要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这话帮他在事业上一路高歌,却成了他三段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像陈启明这样在冲突家庭长大的人,他们的问题在于,太早把生活当成了战场,只想着征服一切。哈佛大学专门研究婚姻的专家约翰·戈特曼指出,这类人在亲密关系里,常常患上“情感失语症”:谈生意、搞事业的时候,头脑精明得很,能把风险算得一清二楚,可一到面对伴侣的小情绪、小委屈,就完全懵了,连周末该谁洗碗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他们处理感情的方式,就像一张坏了的唱片,老是重复父母吵架时那些让人难受的场景。

三、温室里成长的孩子:虽难成大事,却能在平凡中品味到幸福的真谛

和那些在争吵中长大、性格强势的人不同,有些孩子是在父母满满的爱里长大的,就像温室里精心呵护的花朵。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2023 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幸福指数报告》显示,父母婚姻质量排在前 20%的家庭,他们的子女离婚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些孩子可能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特别懂得怎么把平凡日子过出幸福滋味。

苏州教师李婉清的家就是这样让人羡慕。她父母都在纺织厂工作了四十年,每天午休的时候,雷打不动地坐在一起,分享饭盒里的饭菜,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他们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现在李婉清和丈夫经营着一家社区书屋,每天黄昏,总能看到夫妻俩并肩整理书籍,那默契的样子,和当年她父母一模一样。有人问她经营婚姻有啥秘诀,她笑着说:“我们家的传家宝就是《浮生六记》里那句‘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这类家庭传承给孩子的,可不只是怎么和爱人相处,而是一整套获得幸福的方法。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的“安全型依恋”理论,在这儿就完全说得通了:父母稳定恩爱的感情,就像孩子的安全港湾,让他们既敢出去闯世界,又随时能回到温暖的家。这种能力到了婚姻里,就变成了特别宝贵的“关系弹性”:既能和爱人亲密无间,又能保持自我;既有自己的小圈子,又能给对方足够的关怀。

四、打破两难魔咒:创伤与庇护间有办法平衡

仔细想想,所谓“事业和婚姻不能两全”,根源其实是不同家庭在“压力刺激”和“情感支持”这两方面失衡了。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讲过,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性这些基本品质,会影响他一辈子的发展轨迹。

要打破这个局面,得从三个方面重新调整:

1. 认知重构:从“二选一”到“找平衡”

北京和睦家医院心理科主任魏峥提出了“家庭压力阈值”的概念,意思是说,家里偶尔有点小争吵、小冲突,能锻炼孩子应对危机的能力,但吵完架,父母得赶紧给孩子“消消毒”,安抚一下情绪。比如说,吵完架后跟孩子解释:“爸爸妈妈是在为家里重要的事,找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2. 关系重构:从“围着孩子转”到“夫妻关系优先”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发现,把夫妻关系放在首位的家庭,他们子女的婚姻幸福指数,比传统“一切为了孩子”的家庭高出 58%。这可不是说不要疼孩子了,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健康的亲密关系,是相互尊重,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占有。

3. 价值重构:从“看别人眼光”到“自己说了算”

现在 95 后开始用“智性恋”“情绪价值”这些新说法,重新解读传统婚恋观,这时候,我们更得建立多元化的成功标准。就像敦煌壁画修复师樊锦诗,她既能在洞窟里,和千年文明对话,又能和丈夫在大漠相守五十八年,这种事业和感情“双丰收”的人生,才是我们当代人该追求的美好模样。

五、重塑家庭良好生态:两代人可以相互和解、彼此成就

在深圳的“家庭博物馆”里,有两件展品特别引人注目。一件是某上市公司 CEO 小时候的日记,纸张都泛黄了,上面写着“今天爸妈又吵架了,我要赶快长大”;另一件是菜市场摊主的全家福,照片边上写着“结婚三十年,从蹬三轮到买两套房”。这两件展品摆在那儿,就像在讲述中国家庭变迁的两种故事。

要解开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这个大难题,得用更宽容的心去看待父母的不足。那些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其实自己也是受伤没被治好的人。《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这本书的作者弗朗索瓦·勒洛尔说过:“理解父母的伤痕,不是为了让悲剧重演,而是为了亲手结束它。”

也许真正的成长,是既能像那些在困境中拼搏的人一样坚韧,又能学会在温暖中长大的人的柔情。就像黄永玉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里写的:“好的人生是在硌脚的石子路上走出舞步。”当新一代人既能身披战甲在职场冲锋陷阵,又能卸下防备拥抱爱人,那就是对家族命运最好的改写,也是对自己人生最美的成全。

来源:竹林奇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