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盛到改制:叙永瓷土公司的三线建设往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00:06 2

摘要:在三线建设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众多企业如繁星般闪耀,它们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在祖国的大后方生根发芽,为国防安全和工业发展贡献力量。叙永瓷土公司,便是其中一颗独特的星 ,尽管它规模相较同期的一些三线建设单位较小,生产的产品也不如其他企业的常见常用,还已于本世纪初破产

在三线建设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众多企业如繁星般闪耀,它们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在祖国的大后方生根发芽,为国防安全和工业发展贡献力量。叙永瓷土公司,便是其中一颗独特的星 ,尽管它规模相较同期的一些三线建设单位较小,生产的产品也不如其他企业的常见常用,还已于本世纪初破产,导致如今知名度不高,但它在三线建设时期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叙永瓷土公司曾是部属企业、国家中二型企业 ,其隶属关系复杂,历经多次变革,先后隶属于叙永县、宜宾地区、国家建材部、省建材工业局、宜宾地区、泸州市 。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当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紧密相连。叙永,作为四川高岭土的集中分布区,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人开采这里的高岭土,当时人们俗称其为白瓷土、滑石、白滑石或白耐火泥,主要用于白瓷器和耐火材料的制作。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地的开采活动陆续进行 ,1938 年后,当地矿商和永利化学公司也曾组织开采,然而,由于矿权纠纷不断,始终未能形成规模化的工业生产。

叙永瓷土公司的故事始于 1950 年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叙永县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匪患、旱灾横行,土地荒芜,人民贫困,失业问题严重 。为了实现生产自救,叙永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郑启富在两河区金华乡落介坝创办了以工代赈的两河矿场,这便是叙永瓷土公司的前身 。创业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工人们不仅没有住房和办公室,只能住在没收地主的猪圈或农家屋檐下,吃饭也只能在路边或地上解决。1950 年冬天,为解决工人的食宿问题,矿场修建了一间仅 20 平方米的竹杆楼,晚上楼下用于烤火,楼上挤着十几个工人,政府补助的 5 床棉被成了大家度过寒夜的珍贵依靠 。即便如此,工人们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建设国家的热情,不计报酬,努力工作,靠着顽强的毅力熬过了艰难的灾年。

两河矿场主要进行耐火泥(瓷土,矿物名称为高岭土)的挖掘和硫磺的烧制工作,虽然规模小、条件差,却为叙永县工业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51 年春天,县救灾委员会接收了两河私营耐火泥厂,购入 463.46 吨耐火泥,并聘请卢银武担任技工指导生产 。同年 10 月,县政府成立工业企业公司,两河矿场改为 “两河矿厂” 。当时,两河矿厂生产的黑色瓷土主要供应给重庆 102、104 钢铁厂和宜宾 304 厂,用于生产耐火砖 。但直接运输生矿成本过高,重庆 102 厂建议先在叙永将生矿锻烧成熟料,这一建议得到上级支持 。同年 8 月,泸州专署拨款,从两河调人到城区西外广场,租赁平房作为临时办公室,并从泸州调技师来叙永负责修窑、建厂 。1952 年 10 月,这里建起 10 吨试验窑用于烧制耐火砖,随后又设计建造了 24 仓 300 吨轮窑、30 米烟囱以及窑房、工作房等设施 。1953 年 3 月 19 日,四川省地方国营企业公司叙永县耐火材料厂正式成立,城区西外广场的烧窑区域成为熟料组(后来的一车间、厂部),两河矿厂则改为生料组(后来的二车间) ,至此,叙永瓷土公司的雏形初步形成,企业开始走上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道路 。

此后,企业不断发展,对矿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开始了一系列的矿山试探和开采工作 。1955 年 1 月,45 人从两河转移到渡船坡开采白色瓷土和煤层粘土,并于 1958 年在渡船坡成立三车间 。两河二车间也逐渐向乐郎丁家湾、龙正沟、六拐河、唐家湾、树坪等地拓展,探寻新矿源 。1956 年 8 月,两名波兰专家到两河生料车间考察后,建议对白瓷土进行分级管理和销售 。这一建议被采纳后,1957 年白色瓷土销售量达到 1200 吨,其中 400 吨出口到波兰,企业的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58 - 1960 年 “大跃进” 时期,全民大办钢铁的热潮推动了耐火材料及其制品的快速发展 。1958 年生料产量突破 2 万吨,1960 年更是达到 3.85 万吨,其中白色瓷土产量从 1957 年的 634 吨提高到 1015 吨 ,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

1964 年 11 月,根据宜宾地委、专署文件决定,叙永县耐火材料厂改属宜宾专区领导,并更名为 “宜宾专区第一耐火材料厂” 。1966 年 6 月 1 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发文通知,“宜宾专区第一耐火材料厂” 更名为 “建筑材料工业部叙永瓷土公司” ,企业的级别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部属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

随着 “三线建设” 的浪潮涌起,众多企业纷纷内迁,对耐火材料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叙永瓷土公司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丰富多样的产品,在这场建设热潮中脱颖而出 。叙永的高岭土资源丰富,品质卓越,公司生产的叙永高岭土堪称行业典范 。这种高岭土化学成分稳定,耐火度高,可塑性强,绝缘性能好,白度纯净 ,以其命名的 “叙永多水高岭土” 成为行业标杆,声名远扬 。公司的产品种类丰富,涵盖瓷土、耐火材料、耐火砖等三大类 。瓷土主要供应给宜宾七九九、八九九、成都二 0 八、七一五等企业;民料供应川内外各民用瓷厂;耐火材料主要供应重钢、重庆二钢;耐火砖则主要供应水泥厂等有火工生产的工厂 。产品通过江门、古苓太平渡等码头水运至重庆,或在江津朱杨溪转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

在三线建设时期,叙永瓷土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高级无线电元件、特种陶瓷、光学玻璃、高压陶瓷、坩埚、橡胶、纺织、纸张、搪瓷等生产企业,以及冶金、化工、轻工企业,都对叙永瓷土公司的产品青睐有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厂区内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工人们日夜加班加点,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停,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建设之歌 。运输车辆在厂区内外穿梭往来,将一包包、一车车的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为国家的三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工人们怀着对国家建设的无限热情,不辞辛劳,默默奉献,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件产品都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希望 。

在三线建设期间,叙永瓷土公司不仅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果丰硕 。1971 - 1972 年,国家投资 60 万元对公司进行矿山建设和改造,增添了机修、矿山、运输、生产设备 ,为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1971 年,公司为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试制成功进口化肥设备所用的耐火砖,其理化性能超过从英国进口的同类产品,被誉为 “超英砖” 。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该领域的垄断 。1978 年,公司又为渡口水泥厂生产出优质高铝矾土砖,质量超过其他厂生产的同类产品 ,再次证明了公司在耐火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些技术突破和优质产品,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叙永瓷土公司在行业内声名远播 。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让叙永瓷土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陷入困境 。曾经先进的设备,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运转下,逐渐老化,故障频发,维修成本不断攀升 。而技术的更新换代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同行业中,叙永瓷土公司的技术逐渐落后,产品的竞争力也大不如前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他们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叙永瓷土公司的订单量急剧减少,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曾经热闹非凡的厂区,如今变得冷冷清清,机器的轰鸣声不再,工人们的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焦虑和担忧 。

在严峻的经营形势下,2002 年 6 月 31 日,在泸州市政府改革工作组的主导下,叙永瓷土公司无奈走上了改制之路 。改制的主要措施是将职工分流,全公司工人按照每人每年工龄 372 元的标准 “买断工龄” ,同时每人还能获得 24 个月、每月 160 元的失业救济金 ,此后工人们只能各自寻找工作 。这一决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工人们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对于许多工人来说,公司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这里,如今却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在得知改制消息的那一刻,厂区内弥漫着压抑和悲伤的氛围 。许多工人聚集在一起,眼中满是迷茫与不舍 。有的工人默默擦拭着眼泪,回忆着在企业里度过的点点滴滴,从最初进入工厂时的青涩懵懂,到后来熟练操作设备的游刃有余,每一个瞬间都仿佛就在昨天 ;有的工人则愤怒地指责,认为自己被企业抛弃,多年的付出付诸东流 ;还有的工人则无奈地叹息,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生活的压力如大山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

对于那些年满 55 岁的男职工和年满 45 岁的女职工来说,虽然准予办理退休,但他们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失落 。他们为企业奋斗了大半辈子,却在即将安享晚年的时候,不得不与这个曾经视为家的地方告别 。公司级领导购买了各自分管的厂,而普通工人们则不得不踏上艰难的求职之路 。一些有技术的工人,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在其他企业找到了工作,但工作环境和待遇却大不如前,曾经在公司里的地位和尊严也一去不复返 ;一些年龄较大、缺乏技能的工人,四处碰壁,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倍感无奈 ;还有一些工人,无奈之下选择了自主创业,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失败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 。

时光流转,曾经辉煌一时的叙永瓷土公司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当我们走进叙永瓷土公司的旧址,看到的是一片寂静与荒芜 。高大的烟囱依然矗立,却早已停止冒烟,仿佛一位孤独的守望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破旧的厂房在岁月的侵蚀下,墙体斑驳,门窗破损,里面的机器设备早已锈迹斑斑,杂乱地摆放着,见证着企业曾经的繁忙 。厂区内杂草丛生,曾经车水马龙的道路,如今也已被野草掩盖,偶尔有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更增添了几分荒凉的气息 。

然而,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来说,叙永瓷土公司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回忆 。他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建厂时的艰辛,记得在机器轰鸣声中忙碌的身影,记得一起攻克技术难题时的喜悦,也记得企业改制时的无奈与不舍 。这些回忆,如同珍贵的宝藏,深深地埋藏在他们的心底 。在叙永当地,一些老工人常常聚在一起,回忆着在叙永瓷土公司的点点滴滴 。他们会讲述当年的工作经历,分享那些难忘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老工人,是叙永瓷土公司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回忆,让那段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

叙永瓷土公司在三线建设中的经历,体现了伟大的三线建设精神 。这种精神,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三线建设时期,叙永瓷土公司的工人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但他们毫不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 。他们为了国家的建设,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生产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进度 。同时,工人们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如今,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三线建设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我们前进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勇于拼搏,不怕吃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秉持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在科技创新中,我们要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突破,追求卓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叙永瓷土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奋斗史,它见证了三线建设时期的激情与热血,也经历了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变革与挑战 。从 1950 年两河矿场的艰难起步,到三线建设时期的辉煌成就,再到 2002 年改制后的落幕,叙永瓷土公司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的故事,是无数三线建设企业的缩影,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历史变迁 。

在三线建设中,叙永瓷土公司以其优质的产品和不懈的努力,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的存在,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坚韧的产业工人 。虽然如今公司已经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三线建设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叙永瓷土公司历史的回顾,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传承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