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 共富一方丨德化:一把瓷土捏出了共富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7:35 2

摘要:都说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德化,早在3000多年前,先人的智慧就为后人开创了这片丰饶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网8月26日讯(闽南网记者 尤燕姿 洪方博涛 文/图)都说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德化,早在3000多年前,先人的智慧就为后人开创了这片丰饶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全球每3件陶瓷工艺品中,就有1件来自德化;全国每10件陶瓷出口工艺品中,就有6件产自德化。超4500家陶瓷企业、700多家外贸企业、663亿元陶瓷产业集群组成了“中国白”军团,这便是“一个产业 共富一方”的现实写照。

窑火千年:德化陶瓷扎下产业根基

德化陶瓷起源于唐宋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德化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到东南亚、中东乃至欧洲,在宋元时期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德化荣膺“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德化供图)

如今的德化拥有陶瓷企业4500余家,陶瓷品牌价值超千亿元,荣膺“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在德化,城市和人,都与陶瓷产业深度融合,四分之三产业与陶瓷有关,每3个人就有1个从事陶瓷相关产业,带动10万多人就业。

当下,德化县陶瓷技能人才6000多名,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省级以上大师282人。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10人、市级32人、县级253人。其中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国家级3人、省级9人、市级25人、县级155人。

工艺美术大师是德化陶瓷的底蕴和名片,而非遗匠人则是将技艺与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中流砥柱。

这一组组数据显示,德化陶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数千年的技术积累和文化沉淀,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传承发展,突破创新,才能够成为中华陶瓷文化中一颗独特的明珠。

传承创新:传统技艺中变出新花样

传承发展是一个产业熠熠生辉、薪火相传的核心,创新驱动,同样也能够通过“智变”赋能产业升级。在德化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群有情怀的非遗匠人,他们专注做好每一件陶瓷。

1988年出生的陈荣榜,作为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专注做一朵“花”。在德化云岚堂陶瓷有限公司样品展示厅里,一朵朵精美的瓷花栩栩如生,仿佛刚刚绽放,自然灵动。

瓷花香薰倍受年轻人青睐

陈荣榜介绍,公司里有12位30年以上技艺的老匠人,三十几年与陶土打交道,尽管手上磨出了粗糙的茧子,但她们细腻的用心在一朵朵瓷花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荣榜介绍瓷花的工艺

为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品位,他在传统技艺上不断创新研发,将陶瓷花的艺术美感与香薰的舒缓功效巧妙融合,“产品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瓷花香薰底座装上灯带,还有音乐、旋转等功能性更齐全的产品即将问世……”陈荣榜说,如果工人全年无休,一年瓷花的产量大约在10万朵,年产值500万-600万元。

30多年工龄的匠人在制作瓷花

纯手工捏出的瓷花

福建省泥人陶瓷业有限公司位于三班镇茶具城,总经理郑全炳是土生土长的德化人,从小耳濡目染,20岁就在陶造领域拜师学艺,学习钻研,熟练掌握了陶瓷的成形,烧制设计开发等技艺。

郑全炳抟土为器,溯源宋韵,以当代设计重塑中式文人之风雅。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致力寻求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合理平衡,结合人性化设计,还原陶艺产品的实用形象,让产品更加接地气。

敦煌元素的陶瓷杯

莲蓬香器

展厅一角

“这个渐变色的茶壶需要经过多次调色试验,图案要一笔一画慢慢画,工艺很复杂”,在郑全炳看来,他非常享受这个“复杂”的过程,想要做出一件好的产品,急不来。都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你永远都不知道出窑的那一瞬间,烧制出的产品会不会惊艳到你。

渐变色茶具

德化陶瓷的传承发展,靠着一代代的非遗匠人,恪守精益求精的执念,他们的拼劲和创新精神,已经悄悄地镌刻在他们的产品上,像一朵瓷花不会凋谢。

不仅如此,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陶瓷企业正在通过“智变”赋能产业升级,引入3D陶泥打印、5G工厂及自动注浆机、AI设计等前沿技术,持续为产业注入创新动能。

东星瓷业生产车间里50多台3D打印机同步作业 (德化供图)

新博龙陶瓷有限公司车间里,自动滚压机正在作业

搭建平台:德化陶瓷向世界再出发

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陶瓷产品目前形成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大师瓷三大板块,畅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参考外管局数据,2025年1-7月,德化自营出口额21.38亿元,同比增长5.06%。

为了启航德化陶瓷再次向世界出发的大船,德化打造了中国陶瓷产业互联网平台——“爱陶瓷”。这家名为福建省中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中国陶瓷电商物流园,公司总经理涂荣标介绍,该平台的打造将成为全球陶瓷供应链管理中心的重要一环,更成为“中国白•德化瓷义乌优品选品中心”的最佳选品地,目前年交易额近1亿元。

德化打造链主平台,服务更多陶瓷企业

展厅中摆放的陶瓷琳琅满目

平台聚合的产品超过7万款

公司展厅前台是数字化屏幕,能够一目了然了解到目前最畅销的陶瓷产品,以及销量最多的城市等信息。涂荣标介绍,“公司线上是爱陶瓷产业互联网平台,线下在德化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全球陶瓷选品中心,平台聚合了源头产区700多家工厂、品牌、大师等产品,产品涵盖茶具、餐具、摆件等全品类产品超70000款。”

此外,平台采取线上+线下体验中心融合发展方式,集成智慧仓储、供应链、金融,形成链条完备的产业数字平台,目前服务的企业超2000家。为企业解决采购、配送、服务等业务痛点,提升产业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

直播带货成为销售渠道重要手段之一

在展厅中直播人员现场推介产品

从源头选品,到直播间销售,不断孵化人才、举办行业活动,订单发货,“爱陶瓷”打造了一站式全链条的综合服务体系,与德化陶瓷企业的发展“共富共赢”。

城乡共富:冲刺千亿产业集群

回首20世纪80年代的德化,开始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开创了“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这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区周围,确保农民进城能就业、有工资,进城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达70%以上。

如今,德化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较2001年时扩大了5倍,城镇常住人口近27万,城镇化率高达79.47%。县城里集中了超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动力、经济总量和税收。

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富一方,还推动文旅兴起,带动乡村振兴。国宝乡南斗村的蜕变便是德化乡村振兴的缩影,村里打造红色主题景观稻田,建成戴云之战革命历史陈列馆、溪口窑柴烧共享基地,推动南斗村成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地。据了解,2024年,德化县旅游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0.8%。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德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00多元,同比增长6%。这一数字背后,是德化多年来坚持产业富民、城乡共治的结果。

今后,在政企协同推动下,通过产业链重塑、科技赋能、设计创新和国际化路线等方式,德化这座“世界陶瓷之都”以年均15%的增长速度,将冲刺千亿产业。

来源:闽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