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沉迷!文化自媒体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3:34 1

摘要:最近在“搜一搜”输入关键词时,看到许多文化自媒体同行发布的各类文章,顿时有些恍惚和迷茫: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文化创作者的思维导向和初心使命?或者已经成了文化传播的“失真者”?

最近在“搜一搜”输入关键词时,看到许多文化自媒体同行发布的各类文章,顿时有些恍惚和迷茫: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文化创作者的思维导向和初心使命?或者已经成了文化传播的“失真者”?

当“10W+”成为KPI,《兰亭集序》被稀释成“书法速成秘籍(指南)”,而“死生亦大矣”的千古哲思,在“TOP10书法技巧”中被消解;敦煌飞天壁画被剪辑成15秒的古风变装视频,其精神内核在“变装挑战”中沦为背景板;苏州园林也被简化为打卡滤镜,深度解读让位于数据指标。纷扰不穷的手段和方法倏忽幻化为流量游戏的筹码,算法导向催生了“3秒定生死”的创作逻辑,导致文化内容被压缩成视觉快消品。祖先留下的千年智慧怎能如此对待?敬畏和虔诚的传播态度逐渐丧失,文化人应有的理性和准则被忽略,部分自媒体在“流量经济”的神话中,成了“掘金者”和“附庸品”。

同样的非遗话题,全网能刷到几十个几十个雷同的非遗视频,“AI生成配音”提取的解说词也毫厘不差。兵马俑Q版形象已经衍生出数百种变体,文化传承变成了“创意流水线”生产模式;北京故宫IP开发似乎陷入套路化困境,文化符号在反复解构中逐渐空心。有非遗传承人坦言:“现在年轻人知道皮影戏,但没人关心那影人的雕刻需要37道工序。”观众认得汉服形制,却不了解“交领右衽”背后的礼仪文化内涵;会唱《青花瓷》,却分不清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工艺,这种碎片化传播正在悄然造成认知断层。

穿汉服跳韩舞不等于传统文化复兴,用甲骨文写“绝绝子”网络梗也不是文化创新。那些纯粹为了“出片”而设计的伪传统,为了“互动量”刻意制造的古今冲突,本质上都是对文化本真的排遣和流觞。当“唐代侍女吃火锅”的摆拍视频获得百万点赞,“李清照说唱”成为流量密码,一度“上热搜”“博流量”,这些热点话题被无限放大,其实让我们离真正的文化传播越来越远。一位博物馆研究馆员无奈叹道:“观众来问的都是‘穿越剧里的服饰对不对’,却没人想知道其背后真实的宋代衣冠制度。”

当前文化自媒体传播确实面临多重困境,需要系统性反思和重构。我们做这行,说到底是想让人真正喜欢上老祖宗的东西,不是吗?每次选题、写文案、剪视频,都要扪心自问:这内容能留下来吗?能不能让人看完多学到一些基本知识?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真正的文化传播,既是生活中的记忆载体,也能折射出文明的光谱,而不是单纯追逐流量或炫技。每当创作者深夜改稿时,不妨想一想:百年后的人们回看今天的文化传播,会不会感谢我们留下了火种,甘愿做“精神手艺人”,守住文化的“釉彩厚度”?还是会遗憾我们制造了泡沫噱头,把时空恶搞成“信息贴纸”,传播了失真的内容,引发受众的热点响应“蝴蝶效应”?答案,其实就藏在每一次选题策划的初心、每一段文案撰写的审慎、每一个作品呈现的真诚里。

来源:红琴艾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