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关于“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传言,虽然很快被官方否认,但仍在当日的股市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其引发的波纹清晰地映射出市场对AI算力国产替代的高关注度和复杂情绪。
一则关于“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传言,虽然很快被官方否认,但仍在当日的股市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其引发的波纹清晰地映射出市场对AI算力国产替代的高关注度和复杂情绪。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传言带来的主要影响:
影响维度具体表现主要原因/背景寒武纪股价波动盘中一度下跌近9%,最终收盘跌2.95%,当日成交额再次超过200亿元。短期涨幅巨大(8月股价大涨110.36%),获利盘丰厚,传言被证伪成为调整导火索。阿里概念股活跃港股阿里巴巴一度大涨超18%,带动A股多只阿里概念股走强。市场对阿里云AI算力需求持续增长有强烈预期2,阿里重申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国产算力板块分化寒武纪调整时,其他芯片半导体股(如利扬芯片、源杰科技)仍表现强劲。市场看好AI算力国产替代的长期逻辑,投资线索从个别龙头向更多标的扩散。关键环节时间节点核心内容信息来源传言出现8月31日晚间市场有消息称,阿里云为应对算力需求,紧急追加采购寒武纪思元370芯片至15万片。财经媒体、社交平台官方辟谣9月1日凌晨阿里云相关人士明确回应:"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不实"。同时肯定了"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的策略。《科创报日报》、《财联社》等市场反应9月1日盘中寒武纪股价一度下跌近9%,当日成交额超250亿元。国产算力板块内出现分化,资金在芯片股中进行高低切换。《澎湃新闻》等寒武纪背景2025年8月寒武纪当月股价大涨110.36%,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47.82%,并实现扭亏为盈。其股价曾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澎湃新闻》等阿里云背景2025年8月29日阿里公布新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并重申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和云。《证券时报网》等仔细分析该传言,不难看出:
时点敏感:8月31日晚间,有消息称云通义千问大模型面临算力缺口,阿里紧急追加思元370芯片订单至15万片。传言称,为应对“英伟达H20断供危机”,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面临算力缺口,因此紧急向寒武纪追加了15万片思元370芯片的订单。思元370芯片据称采用7nm工艺和Chiplet技术,集成390亿晶体管,其算力能与英伟达H20“硬碰硬”。财经媒体推波助澜:传言通过财经媒体、社交平台快速扩散,核心关键词为“阿里+寒武纪+15万片GPU”,部分报道关联“英伟达H20断供”背景。许多财经媒体在此基础上的报道描述得绘声绘色:英伟达H20断供风暴突袭,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面临“断粮”危机,寒武纪思元370芯片扮演“算力救火队长”。传言细节经不起推敲:1、报道中未提及具体信源,仅以“市场消息”表述,存在信息模糊性。
2、传播过程中出现数据矛盾:有媒体称订单为“思元370”,而寒武纪该型号芯片实际发布于2023年,与当前技术代际存在偏差。
3、15万片GPU相当于寒武纪2024年全年产能的3倍(据其年报披露年产能约5万片),远超实际供应能力。而阿里云2025年Q1财报显示,其自研芯片“倚天710”已覆盖50%算力需求,对外采购需求有限。
4、传闻中的技术细节具体包括:思元370采用7nm工艺+Chiplet技术,集成390亿晶体管,实测300TOPS(INT8)算力与H20硬碰硬,能效比还超40%。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的“思元”系列芯片通常被认为是NPU(神经网络处理器),而非严格意义上的GPU(图形处理器)。虽然它们在AI计算领域有所重叠,但技术路径和架构并不完全相同。部分市场讨论也指出了这一点。严格来说,传言中“GPU”的表述可能并不准确。
9月1日凌晨,阿里云相关人士通过《科创板日报》等渠道迅速且明确地否认了该传言,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传言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不实。”阿里云强调其国产芯片合作以技术适配为主,未签署大规模采购协议。
《科创报日报》9月1日凌晨的原始报道(版权归《科创报日报》所有)
2、寒武纪大跳水
2025年9月1日行情
尽管高盛继续唱多寒武纪,受此利空影响,寒武纪低开后快速回调,盘中跌幅一度接近9%,随后跌幅有所收窄(在辟谣后仍收跌6.96%),全天成交额超过250亿元。而就在前几天,寒武纪股价一路高涨,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王”。
公开信息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15日,由陈天石与陈云霁兄弟创办。两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专注于AI芯片研发。
公司早期高度依赖华为。数据显示,2017-2018年,寒武纪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华为。2019年,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寒武纪相关收入暴跌至原来的15%左右。
2022年,寒武纪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但这反而加速了其国产替代进程。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达到10.38亿元,扭亏为盈。
截至9月1日,寒武纪未发布官方公告,但其半年报中曾提示“警惕市场不实信息误导投资者”。针对近期公司股价的大幅上涨,8月28日晚,寒武纪在盘后发布股票风险提示公告,指出公司股价涨幅较大(2025年8月28日收盘价相较于2025年7月28日收盘价上涨133.86%),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并提醒投资者理性看待股价波动,注意投资风险。
一则被迅速证伪的传言能引起市场波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深层次背景:
AI算力需求的切实增长: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其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阿里也重申了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和云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这种真实的、大规模的需求是市场信心的基石。国产替代的紧迫性与预期:有报道称,中国监管机构已要求多家科技公司说明采购英伟达专供中国市场的H20芯片的理由,而非优先采用国产替代方案,主要出于对芯片安全性的考量。这一政策导向强化了市场对国产算力芯片的替代预期。寒武纪自身的标杆效应: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的领军企业,其2025年上半年业绩惊人,营收同比增长4347.82%,并实现了扭亏为盈。这种业绩爆发使其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也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面对此类传言,投资者保持理性至关重要:
对传言保持警惕:许多市场传言可能来源模糊、缺乏细节,甚至可能是为了某些目的而服务。在官方证实前,不宜盲目采信。洞察背后的主线:比起传言本身,更应关注其折射出的产业趋势和投资逻辑。AI算力需求爆发和国产替代深化是确定性较高的长期趋势。关注公司基本面:股价的长期表现最终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短期消息刺激带来的波动往往难以持续。参考专业观点,但不盲从:可以了解专业机构的分析逻辑,但仍需结合自身判断。例如,高盛上调寒武纪目标价,主要是基于对中国云资本支出增加、寒武纪市场地位及出货量预期的判断。“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传言虽被证伪,但它像一次“压力测试”,检验了市场对AI算力国产替代主题的认同强度和炒作情绪。它导致了寒武纪股价的短期剧烈波动,但并未改变市场对阿里云巨大投入的积极看法,也未能阻挡资金对整个国产算力板块的长期看好。
“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这一传言,从出现到被官方辟谣,过程很短。它反映了市场对AI算力国产替代的高度关注和敏感情绪,同时也提醒我们:
谨慎看待市场传言:该传言缺乏可靠信源支撑,经官方证伪,其传播可能受短期市场利益驱动。科学溯源需结合企业公告、产能数据及行业背景交叉验证,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尤其是在股价短期涨幅较大的背景下,对未经验证的市场消息应保持警惕,不宜盲目跟风。关注官方信息:投资决策应以公司官方发布的公告、财报等信息为准。理解行业背景:理解“国产替代”的长期趋势固然重要,但也要分辨短期消息面对股价的影响。留给所有人的思考:为何市场小作文屡禁不止,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投资决策还需回归基本面,独立思考,谨慎判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YiyiKin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