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与王健面对面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小周。上课“铃声”响过、授课开始后不久,蹭课的人就体会到,王健并没有因直播而改变这堂课的环节。上一堂课结束时,小周领到的家庭作业是练习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组曲中的前奏曲和萨拉班德,现在,她来回课。
8月6日晚8点,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解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课程,准时线上直播。
先与王健面对面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小周。上课“铃声”响过、授课开始后不久,蹭课的人就体会到,王健并没有因直播而改变这堂课的环节。上一堂课结束时,小周领到的家庭作业是练习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组曲中的前奏曲和萨拉班德,现在,她来回课。
虽然个子很高,小周毕竟还是个初中生,直播必须的话筒一别到衣领上,她就紧张起来,坐上琴凳把好大提琴,那一曲前奏曲拉得无比流畅,但是,别说王健了,就连端着手机看直播的我们,都能听出小周的弦上之音,有些干巴。
120年前,13岁的西班牙少年卡萨尔斯在一家旧书店里翻检到一册乐谱,仔细读谱后他知道自己有多幸运,竟然找到了散失已久的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这之后的12年里,卡萨尔斯天天读谱练习,于25岁那年以大提琴演奏家的身份登台演奏了6首组曲中的一首,又在60岁那年录制了全套作品,从此,总共六组,每一组分别由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小步、吉格等舞曲组合而成,被后人简称为“大无”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成了一名大提琴演奏家能力的试金石。
这堂课之前,我没想到一名大提琴演奏家演奏巴赫“大无”的能力,是这样炼成的。
一堂课、一名老师、两名学生、两个小时十五分钟,整个过程中,只有“开场白”小周演奏的第三组曲中的前奏曲是完整的,其余时间里,无论是小周在老师的指点下尝试投入情感地演奏,还是另一位学生、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小吴演奏第四组曲中的前奏曲和萨拉班德,甚至是王健老师的示范,几乎就没有再出现完整的演绎。总是学生拉一句、老师评说一句,就这样,曲目长度加起来才20多分钟的第三组曲中的前奏曲、萨拉班德和第四组曲中的前奏曲、萨拉班德,老师和学生用琴声互动了两个多小时!这就是音乐学院里的教与学吧?可是,对道行不深的乐迷而言,我们涌进“王健大提琴”视频号看直播,又意义何在?
再看一遍直播,我从王健给学生的那些提点中,“蹭”到了巴赫写在作品里的“密码”。
小周完成了第三组曲中的前奏曲后,王健的评语是技巧完美,但在演奏过程中没有投入情感;轮到小吴演奏巴赫“大无”第四组曲的前奏曲时,还没等到一曲终了,就被王健喊停:“感情太丰富了。”如果说王健对小周的评价容易理解的话,那么,就小吴的演奏那一句“感情太丰富了”又做何解?不是说音乐最缺不了的,就是情感吗?“巴赫不是浪漫时期的作曲家,而是巴洛克时期的”,王健的特别强调,是在提醒他的学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相对情感更追求崇高感,作为巴洛克时期音乐家中的翘楚,巴赫的音乐中更是尊严处处,突出庄重感就成了演奏他作品时必须落实的第一要务。紧张的小周只顾得上将老师上一节课传授的演奏第三组曲前奏曲的技术要领再现了一遍,忘了音乐的本质是给听音乐的人带去情感慰藉。而小吴呢,比小周年长了几岁,历练多了自然知道情感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可演奏时过于强调了情感,她的第四组曲前奏曲的效果,是让情感覆盖了庄重感,“你给我的是闪亮的丝绸,而巴赫的音乐是亚麻。巴赫的音乐非常朴素,不能出现妩媚。”王健的比喻,一下子点醒了蹭课的人:我们去音乐厅、我们塞一张唱片进音响、我们用手机搜索一首作品打算聆听前,最需要厘清的是作曲家所处的时期,不然,我们将无法准确接收演奏家们传递给我们的音乐讯息。
“水流的声音”,是小周在演奏巴赫“大无”第三组曲中的萨拉班德时,王健反复说到的一个词。当然,模拟水流声对大提琴来说不是问题,问题是,王健所谓的“水流的声音”是要求小周琴弦下的萨拉班德,能像水一样流动起来。作为一个不会乐器的爱好者,听小周在王健老师的要求下一遍遍地重复那几个乐句,对”水流的声音“始终不得要领,直到小周再拉一遍,“很好,但是,水里还有石头。我想听到的,不是石头阻断了水流,而是水流冲向了石头。”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样的演奏效果才是王健口中的“水流的声音”,并在课程结束后拿出王健新录制的巴赫“大无”唱片听起了第三组曲中的萨拉班德,演奏家果然在用琴声将水流稳稳地一波接一波地推向听音乐的人,处变不惊的踏实感,油然而生。
显然,相比小周王健老师对小吴的要求,更高一些。在和平年代长大并顺利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主修大提琴演奏的小吴,怎么会体验过苦难?而不懂得生活之艰难,又怎能理解被巴赫写在美丽旋律里的不屈?于是,王健这样调动学生的情绪:“巴赫生活的年代没有抗生素,一场感冒就能置人于死命,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对生死特别敏感,也特别崇敬生命。”终归是太年轻,小吴演奏起第四组曲中的萨拉班德时,前一个乐句与后一个乐句之间的衔接,总让人感觉断了气口,“前一个音的尾音强调得不够,导致下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又像是在重新开始”,这是从专业角度解析小吴的演奏,那么,怎么从情感角度调整小吴的演奏效果呢?“因为生活过于艰难,巴赫努力前行时常常会发出再也走不动的感慨,但他从来没想过停滞不前。于是站住,往前走;再站住,再往前走……这就是巴赫的音乐,这就是巴洛克的音乐。”对总觉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过于清冷的乐迷而言,这一句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
预定的2个小时的直播,拖堂了一刻钟,是因为回答了几个观看直播的乐迷的问题吗?“如何看待巴赫音乐里的情感?”“为什么您录制的2005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音高要高半个?”“握弓的位置靠前好还是靠后好?”看似蹭课的都是专业人士,但以我为例,近35万在线观看“王健大提琴”视频号直播的,爱音乐但年幼时没有机会接触音乐的,应该是大多数。这些年来,王健在接受采访时总在强调,不喜欢古典音乐不是问题,因为,聆听古典音乐的门槛有些高,但是,古典音乐能带给爱乐者的心灵慰藉,也是最高级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体会古典音乐的深奥之美,这些年来王健采用着各种手段传播他的最爱,而愿意把自己的课程放到网上直播,就是一种新尝试。带领更多的人走近甚至走进古典音乐。屈指算来,我去现场听王健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至少有4次。10多年前第一次去听,幸亏买的是最靠近舞台的位子,就一把大提琴在舞台上寂寞地演奏听上去总也等不来高潮的音乐,有的人渐渐睡去,而那些按捺不住的人则开始嘈杂起来。过了10来年去上海大剧院听王健拉“大无”,安排在两天完成的6首“大无”,哪一天我们都鸦雀无声地在王健的琴声中度过了因为孤独而格外丰满的夜晚。
来源:我是吴玫